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其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因文天祥的气节而被人千古传颂。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学者,毛泽东曾说过: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闻一多是文天祥的旁系后裔,他用自己的行动,在663年之后,诠释着文氏祖先血脉中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一)宗谱为证,同出一脉1899年,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的望天湖畔的一户闻姓家庭。
这户家庭来历不小,据清乾隆四十六年第一修《闻氏宗谱》记载:
吾族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文天祥)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今湖北浠水)之兰清邑(今兰溪镇),改文为闻,因家焉。
这是“闻”姓原本为“文”姓说法的最早出处,也是唯一出处。与此有所对应的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祯22世裔所提供的《文氏宗谱》。
按景定旧谱,以文球为江右始祖,传至良彦、良辅弟兄俩为20世。文天祥是文良辅的旁系玄孙。比较《文氏宗谱》和《闻氏宗谱》,“良辅”名字相同,籍贯吻合,世系衔接。
当年,闻一多在清华念书时,就曾经做过《闻氏先德考》,搜集若干资料,终因语焉不详而未能成文,但他始终对来自“文氏”的血脉非常自信和骄傲,常常以此激励自己,还曾在《二月庐漫记》中称文天祥为“余祖信国公天祥”。
据闻一多长女闻名的回忆,闻一多在北平住时,还带母亲去看过文天祥的囚禁地,给她讲述族谱中的记载,他告诉母亲:这就是关文天祥的地方,我们过去就姓这个文,以后改了的。
目前,相关研究者认为:
闻氏改“文”为“闻”确有佐证,闻一多与文天祥是同根共祖,浠水闻家是文天祥家族的旁系后裔;如果以文氏受姓起,文天祥为71世,闻一多为85世;如果以文球为始祖,文天祥为25世,闻一多为39世。
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有力证据,证明闻一多的确是文天祥的旁系后裔,但是闻一多始终以文天祥的后人自居,而且在自己的言行方面努力地向先祖靠拢,这或许是一种源自祖先的精神,有着强大的心理暗示。
(二)以文为名 佳作千古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他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后改名闻多和闻一多,最终以闻一多而闻名于世。闻一多也是相貌堂堂,气度非凡,在美国留学期间更是风度翩翩。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其后赴美留学学习美术。
文天祥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
文天祥的代表作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三篇。其一是《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还自编了一部诗集,标题取自该诗。当时,文天祥正在被元军驱北行途中,在南方多个地方辗转流离。
其二是在狱中写作的《正气歌》,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康熙在《古文评论》中高度赞扬了《正气歌》:
斯篇出于至性,慷慨凄恻。朕每于披读之际,不觉泪下数行,其忠君忧国之诚,洵足以弥宇宙而贯金石。其三是《过零丁洋》,可以说是千古绝唱,成为他最为不朽的诗篇,最后两句更是成为中华民族不灭的荣光和骄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在清华读书期间,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赴美留学期间,因为当时美国没有中国文学专业,没有办法才选择了美术专业。
闻一多最大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在诗歌创作中,闻一多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
其代表作有诗集《红烛》和《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在《死水》中,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发出怒吼: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在《发现》中,闻一多高歌当哭: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春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
闻一多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生当人杰 死亦英雄文天祥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
文天祥的妻子女儿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痛断肝肠,仍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文天祥毫不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
元丞相孛罗甚至威胁他:“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元世祖忽必烈曾问过大臣:“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
然而,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1282年)12月初九,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他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同样的,闻一多也有爱国的拳拳之心和铮铮铁骨,无论是在清华大学读书,还是留美归来后参加工作均是如此。
五四运动期间,闻一多积极参加,家人担心其安慰,他回信称:“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六三惨案后,闻一多与其他28位同学,宁愿不去美国,也要抗议。最后外交部和学校当局不得不退步,他们在推迟一年后登上了赴美的轮船。
南京沦陷之后,国民政府许多部门临时迁到武汉,当时教育部次长顾毓琇是他的老朋友,建议闻一多屈驾担任战时教育问题研究文员会的工作,但是闻一多认为为政府做事就是做官,他既不适宜也不愿意做官,于是就婉言谢绝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请他去讲学,但是他考虑到中国当时正在内战,他不能独善其身,所以要留身于“是非之地”,继续斗争下去。
1938年,临时大学南迁,闻一多参加了湘黔旅行团,历时68天,行程3300余里,除了坐船外,步行2600余里来到昆明。
在昆明,闻一多留胡须明志,期待抗战胜利,为了研究学问,他获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深夜刻章,补贴家用……
抗战结束后,内战的阴霾笼罩着中国,闻一多全力以赴投入反内战斗争,写文章,出席集会,发表演说……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被暗杀,闻家陷入了极端的紧张和恐怖之中。
15日上午,李公朴治丧委员会举行殉难经过报告会,大家劝闻一多不要去。结果,他一定要去,而且在会上说: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下午5时许,闻一多参加一个记者会回来,在宿舍只有十几步远的地方,和儿子闻立雕一起遭到特务的枪击!
闻一多遇难后,举国震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和谈代表发唁电,强烈谴责反动派的罪行,高度赞扬闻一多的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文天祥和闻一多遇难时都是4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