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九歌》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它以幽微绵渺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为其艺术特点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说明,《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歌祭歌,经过屈原改定而保留下来,所以它的民间色彩浓厚,而关于屈原个人的身世、思想的成分较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屈原九章中的代表作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九章中的代表作品(九歌九章及其他作品)

屈原九章中的代表作品

《九歌》

《九歌》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它以幽微绵渺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为其艺术特点。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说明,《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歌祭歌,经过屈原改定而保留下来,所以它的民间色彩浓厚,而关于屈原个人的身世、思想的成分较小。

《九歌》共11篇,题目为什么以“九”示之?根据闻一多的观点,《九歌》首尾两篇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篇为娱神曲,“九”因中间九篇而得名。

不过,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九歌》的精华在于中间的九篇。

关于中间九篇的具体祭法或情节,朱熹在《楚辞辩证》中有考究,意思是,如果是女神,则以男巫招之;如果是男神,则以女巫招之。主要是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

《九歌》中最动人的是对人神情感的摹写,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各篇都是对人神情感的描写。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誉为“千古情语之祖”。《湘君》和《湘夫人》表达了,无论是巫还是神,都怀有十分真挚的爱情,但是别多聚少的经历又使他们变得脆弱,所以,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得缠绵哀婉。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首先,它是歌、乐、舞的合一。《九歌》中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

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也有对唱与合唱,如《湘君》和《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这种表演性,具有一定的戏曲音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在艺术手法上,《九歌》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大意是:湘君啊你犹豫不走。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细致描述痴情的心态。

此外,诗人还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湘夫人》言:“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niǎo)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用凄清渺茫的秋景,构成了优美而惆怅的意境,烘托主人公的心境,被明人胡应麟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九章》

《九章》是屈原的一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内容上,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

《橘颂》中,借咏物以述志,以橘来表现自己“独立不迁”“苏世独立”的品质。全篇比兴,四言体,是受《诗经》的影响。

《抽思》抒发了因被奸佞的谗言所害而流放江北的怨愤之情。

其他篇目则是流放江南时所作,抒写了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如《哀郢》,这时秦国已破郢都,楚国处在危急之中,表达屈原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

与《离骚》相比,《九章》具有更多纪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生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在艺术,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情感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逊于《离骚》。

《天问》《招魂》

所谓“天问”,是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天问》一个弄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在一连串的发问中,可以感受到屈原那焦虑而急切的情感,感受到他的失望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天问》全诗以四言句为主,间或五言、六言、七言。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招魂》是楚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可用于招魂仪式中演唱。全诗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大量的铺陈,表现了屈原对怀王的哀悼惋惜之情。

资料来源: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