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恢复营业的时间定下来了,国家电影局下发通知,明确了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将于7月20日开放营业。由于受疫情影响,沉寂半年之久的电影院终于初见阳光。

看到此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打算看哪部新电影,也不是在电影院悠哉游哉地吃着爆米花,享受着空调徐徐凉风,恰好相反,这时候我反而更加怀念起了儿时的农村露天大电影。

提起农村露天电影,可以说是70、80后深刻回忆,90年出生还勉强赶得上最后的末班车。

70年代农村露天雨中看电影(农村露天电影时代有多疯狂)(1)

那时候全村连黑白电视机都没几台,其他村都一样,想看有彩色图像的就只能看电影了。镇里倒是有个电影院,超大型的,以前开大会用的,改革开放后变成了电影院,足足能容纳千人观看。但是去电影院看的毕竟是少数,电影票对于当时的收入来说也不便宜,所以村里放露天电影最受欢迎。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祖国大地,村里有点经济头脑的开始做起生意并发了点财成为万元户,到过年或村里有大事举办,就会自发承包露天电影到村里放映,一场露天电影也得千儿八百块,大方点的全部包揽,有的承包一场,当时能在村里承包电影,备有面子,村民也会自发捐钱,一般都连续放三天晚上,每晚放两部,按当时说法,要看就看过瘾。

70年代农村露天雨中看电影(农村露天电影时代有多疯狂)(2)

露天电影都是在村里的篮球场放映,我家正好是在篮球场旁,每逢来放电影,放映员都会把放映机、影片、银幕等工具放我家里,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才能近距离接触放映机,一脸懵懂的觉得新奇。

一个村放电影,十里八乡都传到,村里各个路口都会贴上当晚的电影预告。电影还没开始,篮球场就陆陆续续有人云集,放映时真是人山人海,好生热闹。我清楚地记得,连晚饭都没吃就提早搬凳子占位置,还时不时去看有没有人挪动。邻村的也会拿凳子来占位置,那些远点的没好位置就索性爬树上,爬电线杆或是站到自行车上去,反正使尽各种办法,就是为了看清电影,那种疯狂至今是无法体会的。

70年代农村露天雨中看电影(农村露天电影时代有多疯狂)(3)

放电影首日,在电影正式放映之前,还有个小仪式,就是鸣炮,庆祝开映,顺顺利利。

有趣的是,那时候不管是哪个村放电影,都会打点小架。那年代邻村之间多多少少会闹点矛盾,尤其是刚刚崛起来的70后小青年,在学校或者游戏厅玩经常跟邻村小青年结怨。小青年也不怕死,明知有仇还往人家地盘去,怪就怪当时电影的魅力太大了,抵不住诱惑。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看电影时正好遇上,于是双方就打起来,不过很快就会被平息,大人不会让事情闹大。架打完,双方电影照看,是不是挺有意思啊。现在的年轻一代根本无法想象“我为影狂”,狂到如此的地步。

70年代农村露天雨中看电影(农村露天电影时代有多疯狂)(4)

如今电影院吃爆米花啃瓜子,这早在农村露天电影时就不稀奇了。村里放电影还催生了一些小生意。在放映场周围卖小吃,比如瓜子、饮料、酸萝卜、甘蔗、煎糍粑等等,因地制宜开展经商,你还不得不佩服那些大婶大妈。

那时候来村放电影是大事,所以对待放映员,也是礼貌优待。放映结束后,村里都会安排人提前煮点宵夜(肉粥配上些小菜)给放映员吃。当时的放映员也是让人羡慕、受人尊敬的职业,吃的是国家粮,住的是国家房,做的是为人民服务工作。每个村都不会亏待。

70年代农村露天雨中看电影(农村露天电影时代有多疯狂)(5)

时过境迁,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前几年,在老家正好遇到在村委大院放露天电影,这是公益电影下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和促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活动。放的片子也不是什么新片,而是早就在电影频道或者其他电视台放过多次的老电影,除了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怀旧外,路过的年轻人只顾低头看手机,对于正在放映的露天电影他们连正眼都不愿看。

70年代农村露天雨中看电影(农村露天电影时代有多疯狂)(6)

当年轰轰烈烈的露天电影已成往事,但是它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最美好的青春记忆。这种美好的记忆,是如今再高端再舒适的电影院都无法给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