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自然界没有"非此即彼",自然界喜欢"亦此亦彼",事物常常既是这个,又是那个,是这个与那个的统一,是既对立又统一。事物就是矛盾统一体。

张老师讲古论今(张老师讲哲学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

上图中,人与熊惊险对峙,熊虎视眈眈,人也随时可以扣动扳机,形象地传达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但是,人与熊又处于平衡的状态,熊是无法伤人的,因为稍一向人靠近就会失衡而人仰"熊"翻;人也是不能开枪的,开枪的后果是同归于尽,这表明人与熊在此刻又是相互依存的,即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由此,我们也很容易地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总是象智者一样劝解别人,象傻子一样折磨自己",人是智与蠢的对立统一体;"小成靠自己,中成靠朋友,大成靠敌人",敌人也有朋友的成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也有敌人的一面。

在这层意思上,汉语拥有丰富的词汇:大小、多少、高矮、胖瘦,真善美、假恶丑、是非、对错,强弱、贫富、苦乐、悲喜、劳逸、作息、动静,攻守、成败、输赢、进退、舍得、得失、祸福,欲擒故纵,欲盖弥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如上图中的人与熊就构成了特殊的"命运共同体";再比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收回拳头才能更好地打出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刚柔相济"等等。

张老师讲古论今(张老师讲哲学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2)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你中有、我中有你,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个问题上,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塞翁失马"的故事了,妇孺皆知。再如,"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满招损,谦受益""吃一堑,长一智"。做人,要懂得低调,"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方是智者;为学要懂得"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等等。

张老师讲古论今(张老师讲哲学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3)

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还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条件消失了依存关系也就随之消失了。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比如变废为宝、化敌为友、落后变先进等,都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必要的努力。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指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不是你变成我、我变成你。比如,敌我双方力量和地位的变化等,而不是指敌变我、我变敌。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如物体的大小、轻重,位置的上下左右,事物力量的强弱,时间上的先后,数学中的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正数与负数、实数与虚数,物理中的正极与负极、吸引与排斥、阴电与阳电,化学中的分解与化合,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差别,观点的正确与错误,我们做事情的难易,等等。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差异(区别)和对立,如民族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职业差别、阶级差别、利益差异、意见分歧等等。

哲学上讲的矛盾也不是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韩非子》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故事中"矛盾之说",指的就是逻辑矛盾,当然,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张老师讲古论今(张老师讲哲学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4)

“自相矛盾”是指逻辑矛盾,不是哲学上讲的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之所以说同一性是相对的,这是因为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有条件的,一旦统一体解体,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关系就不存在了。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这是因为,事物的差异(区别)是普遍的,只要是不同的事物就有差异(区别),因此矛盾的斗争性是是的、绝对的,不论是在矛盾双方要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还是在统一体破裂、对立双方转化的时候,差异(区别)存在,斗争始终存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二者共同构成事物的存在、促进事物的发展。

一方面,同一以差别(区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无所谓矛盾双方,也就无所谓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关系,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斗争是指统一体内部的斗争,不构成一个统一体或不在一个统一体中也不会产生斗争,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狗和老鼠则不构成一个统一体,所以说"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清晰见物;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张老师讲古论今(张老师讲哲学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5)

生物界还有许多生存竞争的例子,如斑马为了逃避捕食者,身上长满了黑白线,枯叶蝶、竹节虫为了躲避天敌,形似枯叶树枝,变色龙表面的颜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骆驼为了适应沙漠生活,长出了驼峰和厚厚的脚蹼,并且在40摄氏度以下的环境骆驼不会流汗,等等。

沙丁鱼在运回渔港途中,很多会窒息死亡,于是一位船长在鱼槽里放了它的天敌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死亡率降低了很多,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企业管理可借鉴"鲶鱼效应"建立起竞争机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给懒惰员工带来竞争压力,唤起"沙丁鱼"们竞争求胜之心。

张老师讲古论今(张老师讲哲学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6)

鹿群离不开“狼医生”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即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同"即趋同、无差别,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即"和生物"。没有矛盾的地方也就不可能有发展。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生活中,越是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亲人和朋友,也往往同自己发生矛盾越多,孩子与父母、师生和同学、上级和同事也都是这样一对"冤家",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冤家聚头"中生活、学习、工作和成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