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原先是一道悟空问答题,回答完,获得很高的点击,有读者希望它有接着往下编。在微信群里扮演不同角色互搏,个人也觉得很有意思,我想把它写成一个系列,欢迎关注。

历代皇帝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九五至尊。历代皇帝时不时的就会在群里引起小争议,但是基于帝王的体面,一般都秉持礼仪,比较克制。

因为改朝换代都是后代造前代的反,残存着"大逆不道"零星成分在那,因此作为隔代的帝王都或多或少有些芥蒂,一般交流比较少。

历代皇帝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如果历代帝王都在一个微信群里)(1)

王朝的末世皇帝,担负着江山倾覆的罪责,建功立业的祖宗在,自然不敢造次,大都只是潜水,偶尔发个表情点个赞,嗯啊附和一句半句,只有开国皇帝和自认为有作为皇帝,在群里比较活跃。

比如乾隆皇帝就喜欢在群里发养生的帖子,嘉定皇帝一定会点个赞,更多皇帝大都不予理睬。

那天乾隆皇帝弘历想缓和一下跟明朝皇帝的关系,就在群里发一首自己做的诗,然后@朱元璋。

历代皇帝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如果历代帝王都在一个微信群里)(2)

弘历:洪武皇帝,当年我6次下江南,6次祭礼明太祖陵。这是我祭奠您,御笔亲题的诗。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朱元璋不客气地回敬道:切!你做个样子给天下人看就行了,何苦往我坟头上烧,我怕他脏了我往生的路。

朱棣发了两个字:儿臣附议。

朱元璋的徒子徒孙都发了附议,一溜15个,蔚为壮观。

乾隆讨了个没趣,发了个:囧。

这时刘邦插嘴道:写那个什么~洪武皇帝的,写他就行,捎带上我干嘛,作为汉民族的先祖,我不跟夷狄搅一块。

乾隆正来气,脱口而出:高帝,你不会是白登之围还留着阴影吧。

汉武帝帮腔道:怎么说话的!你祖宗在漠北苦寒之地吹冷发的时候,可不敢这么嚣张。

气氛一时有点紧张。

嘉庆怕老子尴尬,出来打圆场,转移话题,@宋徽宗:“赵兄,我父皇特别喜欢收藏您的墨宝,都搁在三希堂珍藏着。”

宋徽宗不冷不热道:“你确定是我的真迹?”

嘉庆皇帝:肯定是,落款署"御笔”和“天下一人”,并加有朱文“御书”二字葫芦印。都是臣子们从民间收罗敬献给我父皇的,天下人谁敢忽悠我父皇,再说以我父皇的学识,别人也忽悠不了。

宋徽宗不客气地回怼:我情愿那不是我的真迹,省的在上面随意盖章,可惜了我的画。

嘉庆被噎住了。

为了化解尴尬,康熙发了一个红包。红包留言:中正仁和

陆陆续续有人领康熙的红包。康熙仔细一看发现都是像他一样的入主中原的外族皇帝。心里一阵不爽,没吭声。正想@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拉个关系,他有一半鲜卑血统,又自称天可汗,应该没有夷夏之分,他是万古皇帝楷模,拉上他,这个阵营就强大了,康熙正组织措辞。

历代皇帝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如果历代帝王都在一个微信群里)(3)

手机页面闪出几个字:咦,有红包!

原来是汉成帝,他刚上线,他点开红包,随后他发一个表情:谢谢老板娘,老板娘最性感!

群里登时出现一溜笑哭的表情。

顺治看康熙受囧,@汉成帝,怼了一句:"怎么,刚从赵飞燕、赵合德的温柔乡里醒来呀!"

还没等汉成帝吭声。

赵光义不嫌事多的插了一句:“董鄂妃比得过赵飞燕吗?”

乾隆插话:“小周后估计比得过赵飞燕。”

李煜生气道:“你说你们的,别拿我们家女英逗趣!”

赵光义:“谁家?牵机药好喝吗?”

李煜:“你~你个混蛋!”

赵匡胤出来当和事佬:“差不多得了!”

耶律阿保机故意挑衅,绵里带刺地说了一句:“你们汉人是不是有个成语叫:烛影斧声。”

赵匡胤和赵光义几乎同时发布:“关你屁事!”

群里的聊天戛然而止。陆续有人发“关灯碎觉”的表情……

【续篇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