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只有利弊的句子(成年人的世界不只有利弊)(1)

1955年3月19日,蒋介石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采访时,曾谈起自己在大陆黄埔军校时期的旧事。在评价自己的黄埔学生时,蒋介石说:“黄埔学生中,他是自己最得意的门生,是个奇才”,甚至早在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也曾对他的学生说:“有朝一日,革命成功,待我解甲归田时,你们这批龙虎之士,只有他能接我的班!”

蒋介石写了一辈子的日记,说了大半生的谎言,能让人信服的话着实太少,而他上面说的话,也许真的是少见的真话,而这段话中的“他”,就是蒋先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这句话,如幽灵般荼毒着本就躁动不安的社会,我对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人如果连对错都不分,又谈什么利弊呢?

我一直认为写出“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这句话的始作俑者,其心可诛,其人可杀!

人生就是这么有趣,历史就是这么幽默,100年前,蒋先云和蒋介石,同样面临着选择,只不过,蒋先云选择了对错,而蒋介石选择了利弊!

蒋介石大体是真心欣赏和喜欢蒋先云这位学生的,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生中入学和毕业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名的蒋先云,他足够出色。大名鼎鼎的“黄埔三杰”中,他一直力压陈赓与贺衷寒,稳居首位。即便陈赓在东征中把蒋校长亲自背出包围圈,亦是不能撼动蒋先云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因为救过蒋介石性命的人,不仅仅有东征中的陈赓,还有北伐中的蒋先云。

蒋介石给了蒋先云能给予的一切:黄埔军校校长秘书,东征军司令部秘书,北伐军司令部秘书,北伐军总司令侍从秘书兼警卫第五团团长,黄埔同学会第一筹备委员;就连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都曾说,蒋介石把蒋先云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

彼时的蒋先云对蒋介石无疑是尊重的,1926年时的蒋校长,虽然已经开始写日记,但大体上还算是个正经人!

北伐的风从广东吹向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福州,吹散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数十万大军,也把蒋介石吹到了第一个人生巅峰。

1927年1月,蒋介石以北伐军总司令的身份,率司令部军政要员从南昌乘军舰到武汉视察。孙夫人庆龄、廖夫人香凝与进驻武汉的国共两党要员都前来码头迎候,盛况空前。

蒋介石在鸣放礼炮101响声中徐步登岸。更有蒋先云身佩指挥刀第一个率军乐队为前导,指引大队司令部人马沿路接受三十万市民夾道欢迎, 从此之后,大蒋与小蒋,声名远扬。

有人说,你简单,世界就是童话,心复杂,世界就是迷宫。蒋先云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很纯粹。他渴求自己能如自己的榜样毛泽东一般,救万民于水火,打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缠绕在中国身上的层层枷锁,再造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是的,这个备受蒋介石器重的学生,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尽管那时的他身上还有着国民党党员的身份,但是掀开那层国民党党员的外衣,其内心深处依旧是未曾褪去的鲜红赤色!

蒋先云对心中那个赤色信仰,自始至终如磐石般不可动摇!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为了说服蒋先云退出共产党,蒋介石承诺授予其中将军衔,蒋先云只说了一句话:“头可断,而共产党籍不可牺牲!”。

蒋介石不会明白,蒋先云虽然尊重他,但从来没有把他视为榜样,他的榜样至始自终只有那位同样来自湖南的毛泽东。

15岁时蒋先云写下“残月西斜,漫洒人间;日出东方,大地红遍”的誓言,他循着毛泽东的脚步,领导成立“湘南学生自治联合会”;创立《嶷麓警钟》;领导湘南25县学生罢课,支援五四运动;成立“心社”组织,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19岁时,这个追随毛泽东的青年,被毛泽东亲自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0岁时和刘少奇、李立三等人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大罢工。未入黄埔军校前,蒋先云便已经是一个坚定且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了!

这是一个真正无畏且信仰坚定的勇士,他向往着自己心中那个童话般的新中国,他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一切。

1927年的中国,有的人简单,有的人心乱了。蒋介石,这个出身于浙江奉化盐商家庭的北伐军总司令,面对着军权在握,大局已定,登顶中国的局面。他想了很多,他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中的朱元璋,自古以来,从南往北,统一中国的,除了朱元璋,也就是自己了吧!

似乎就此可以与中国共产党一刀两断,过河拆桥了吧?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那就杀吧!杀他个昏天暗地!撮尔小民,安敢与我蒋某人共治天下?封建主义式的家族王朝,它不香吗?

1927年4月12日,假装正经的蒋介石,终究还是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一把把屠刀砍向了曾与之并肩作战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错和利弊之间,蒋介石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面对着丧心病狂的蒋介石,蒋先云试图挽救大好的革命局面,他利用自己在黄埔学生军中的威望,发起“拯救校长运动”。然而,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简单的蒋先云遇到不简单的蒋介石,他的所有努力注定是失败的。

“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不革”,蒋先云宣布与蒋介石决裂,于北伐军总司令部中挂冠而去!秘密返回武汉,返抵武汉后,他受推为黄埔军校各期学生的讨蒋大会主席,到会的党、政、军各界人民团体四十余个,群众三十余万之众,在武昌阅马厂广场举行声讨大会。

然而,此时的革命形势已和1926年大为不同,蒋先云也因为与蒋介石之间关联较深,在武汉受到国共两党内部一些人的冷言冷语,这些话似是利剑刺向了这个25岁的年青人!

巨大的精神压力,几乎让他崩溃,他向组织请求,主动参与对奉系军阀的作战,谁也不曾想到,此次北行,蒋先云早已心怀死志!

1927年5月28日,河南临颍城外,时任北伐军第一纵队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党代表兼团长的蒋先云,身先士卒,策马飞驰直冲敌阵。第一次,枪伤腿部,本可退回医治,其却不顾,指挥如故;第二次,炮火伤其马,人马倒地,亦不顾;第三次,枪伤其胸,流血不止,仆地不起,犹呼喊追敌不止。终由下级官兵强来救护始退,乃气绝殉职,年25岁, 几在同时,蒋先云之妻李祗欣亦病故于武昌红十字医院,年仅21岁!

四月的天空不肯裂帛,五月的袷(jiá)衣如何起头,蒋先云终究还是用这样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他无愧于任何人,他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临颍城外的“三仆三起”是他对未来,最后的仰望!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假设,如果蒋先云能够隐忍一些,他或许可以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他或许会像陈庚那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天,去到功德林,见一见自己曾经的黄埔同窗。

但是,这就是蒋先云,一个眼中只有对错,没有利弊的热血青年,面对别人的错误指责,他能想到的只有用生命去证明对错!我们总是在说,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对错的,如果所有人都是如此,蒋先云的牺牲,毫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