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热区是最独特的资源,绿色是最靓丽的风景,通道是最显著的优势,多元是最丰富的宝藏。
这里,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9月29日“玉溪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专场发布会举行。元江县委书记瓦庆超介绍,“热区、绿色、通道、多元”是元江的靓丽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元江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笃行不怠,开创了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十年,交出一份漂亮答卷。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0.55亿元,是2012年的3.26倍,绝对值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58位,较2012年进步9位。
四张名片演绎“最”元江
热区——距省会最近的热区
热区,是元江最独特的资源。全县县城年平均气温24.1℃,1400米以下海拔热区土地占全县面积的45.4%,河谷型“萨王纳”神奇独特,素有“红河谷中的太阳城”“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
元江县围绕盘活“热资源”做好“热文章”,大力开发热区生物资源,以芒果、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成为农业支柱产业,芦荟、茉莉花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成效显著。这十年,水果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1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6万亩,秋冬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1.18亿元。
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芦荟加工亚洲第一,云南万绿生物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20佳创新企业”“万绿”牌冻干粉连续荣获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药材”。金芒果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6.33亿元,是2012年的3.5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张名片演绎“最”元江
绿色——滨江花果城,避寒养生地
绿色,是元江最靓丽的风景,元江拥有“一江两河”天然水景观和瓦纳热海、栖霞山两系天然温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67%,是实至名归的“滨江花果城,避寒养生地”。
元江县不断优化能源结构,风、光、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34.92万千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县城环境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国控、省控监测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50.96%提升到2021年的66.67%。
围绕高水平建设滨江园林旅游城市的定位,元江县引水入城,做特“水”文章,实现元江“水清岸绿”和“大江造气势、两河建休闲”;穿针引线,做通“路”文章,“一环四纵六横”的城市主路网基本形成;绿化美化,做优“绿”的文章,新增城市绿地面积94.5万平方米,达18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42%;精雕细琢,做美“景”文章,初步形成“一核一轴三心三带”的景观格局;宜居宜养,做强“城”文章,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产城融合,做活“产”文章,新建一批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农文旅、康体商等业态得到融合发展。
四张名片演绎“最”元江
通道——与滇中城市群和边境口岸形成2小时经济圈
通道,是元江最显著的优势,地处昆曼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中老铁路、G8511昆磨高速、S45永金高速、G213线等穿境而过,与滇中城市群和边境口岸形成2小时经济圈,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内陆港。
依托庞大的路网资源,元江县瞄准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擦亮筑巢引凤“金字招牌”,主动融入全市制造业全产业链,大力推进园区基础建设,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将园区分为干坝、江东、安定三个片区,重点培育以水电、太阳能、风能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以镍为核心的有色金属加工业集群,以热带特色食品加工为核心的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集群。
有交通路网和中老铁路的加持,甘庄街道成为了元江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元江县以物流为纵轴、以工业 农业为横轴,将甘庄侨乡芒果特色小镇、红河谷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园区、甘庄工业园区等项目规划“多规合一”,强化区间联系,打造“两区”产业驱动发展,集镇产城融合,构建区域空间、产业、功能协调统一的“一镇两区、产城融合” 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
四张名片演绎“最”元江
多元——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多元是元江最丰富的宝藏。悠久的文化传承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孕育出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克崖画、青铜文化神秘悠远,有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哈尼梯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棕扇舞。
守望相助的十年,民族团结坚如磐石。元江始终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普惠共享、凝心聚力、交融互建、社会治理、示范引领、同创共促”七大工程,实现七子连心、开花结果。
全县制定出台自治县自治条例、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化、制度化;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3项;以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边疆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机制”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范例;成功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民族特色小镇、特色村寨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单位和家庭,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日益巩固。
云南网记者 浦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