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各县名字大全 贵阳地名源流(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贵阳历史悠久,上古无论,难辨源流,但贵阳城为唐代的“牂州”和“矩州”治在,为众多史志记载,足以说明贵阳早就成为中央政府下辖政区,地名由来源远流长。仅从有确切记载的“贵州”算起,贵阳地之名称也都有了上千年历史。

贵阳地名历史悠久,从现有记载看是在贵州之后。贵阳地名是因城邑在贵山之南得名,生成于因正式行政区划得名贵州之前。贵阳的行政建制,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贵州是朝廷在这个地方设置州郡行政区划时,取原著民所称地名“贵阳”首字来命名的。此外,贵州名还有源于“鬼方”、“矩州”、“贵竹”等诸说。从这座城市官方名称演变的情况看,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后,启用原地名“贵阳”作为后来的府、县名称,则顺理成章。

贵阳各县名字大全 贵阳地名源流(2)

解放初期的三民东路

贵州建置源流

贵阳和贵州在未设郡县之前,典籍记载领域不明,多数看法认为,贵州、包括贵阳之地在公元前1100年以远属“鬼方”范围。明清各时期的《贵州省志》皆载:“贵州,殷为鬼方。”《诗经·大雅·荡篇》:“覃及鬼方”。《竹书纪年》:“高宗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这表明鬼方至少与荆楚相邻。明之《上司传》:“西南诸蛮,有虞三苗,商之鬼方。”《且同亭集·鬼方考》:“鬼方,国名。乾为高宗,坤为鬼方(坤为西南之卦,黔地处中原之西南)。”以后,有夜郎、牂牁、黔中、武陵、罗施鬼国、矩州等说。《后汉书》载: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0年),遗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㭬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㭬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通鉴》记:公元前277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始置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都为武陵郡。元以后称罗施鬼国。

贵阳之地,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时置牂牁州。嘉靖《贵州图经新志》载:“唐为牂牁国,武德三年改牂州。”《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矩州。”《说文解字》释“矩”意为:“水中高地”。贵阳城处南北走向的长方形盆地,且城南有四方河。清道光年间的《贵阳府志》曰:“水方如矩,故名矩州。”唐朝时期,矩州已经列入朝廷所辖的51个羁糜州。天宝三年(744年)因政局动乱战事频起,矩州由地方行政建置被降为以部落为基础的小羁糜州,封首领为刺史等官,可世袭。当时的羁糜州规模小到“每三二百户为一州”,无足轻重的矩州被划入边州之列。

贵州之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974年。《职方典》记《宋太祖敕普贵书》:“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惟尔贵州,远在要荒,先王之制,要服来贡,荒服者来享,不贡有征伐之兵,功讨之典。予往岁为播州杨氏之弱,劳我王师,罪人斯得,想亦闻之。有司因请进兵尔土,惩问不贡,予则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穷兵黩武,予所不忍。寻乃班师,近得尔父子状,如欲向化,乃布兹文告之,尔若挈土来庭,爵土人民,世守如旧。故兹制旨,想宜知悉。”上述文字清楚表明,贵阳在此之前就是朝廷下辖,因贵阳而名的州郡。1290年成书的《续资治通鉴·元纪》载:“世祖二十七年,贵州苗蛮三十余人作乱”。这是“贵州”作为政区名称在《通鉴》中首次出现。

贵阳地名最早的记载见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给征南将军付友德诏书:“都督张铨、王诚、孙彦驻贵阳”。1469年,贵阳城内的《城隍庙记》、《东岳庙记》中均记有“贵阳”地名。明代《贵州布政司·题咏》中,录有按察使刘福题南庵(现今翠微园)诗:“谁道贵阳非乐土,太平随地即为家。”在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贵州提学副使沈痒删正的《贵州图经》中还记载有“贵阳八景”。这些记载都远远早于贵阳府成立的时间,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此地自有城邑以来就称为贵阳。

自唐以来,贵州、贵阳机构设置及称谓多有变化。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曰唐代辟州治今贵州,记有:“贵竹长官司,附廓,元为贵州,寻改贵州等处军民长官司。”宋时贵阳地有黑羊箐、矩州、贵州之名。《贵阳府志》载:“开宝八年(975年),宋景阳逐乌蛮于黑羊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以思州军事等官职的田佑恭兼贵州防御使。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元朝称贵阳为顺元城。《元史·地理志》记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1292年,合八番、顺元二司帅府,置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领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1371年,朝廷于黔地设贵州卫,贵阳属贵州宣慰使司。1382年,设贵州都指挥使。1395年,增设贵州前卫。1638年,《徐霞客游记》记此地为贵州城。康熙时期的《贵州通志》记载:“宣和元年,万恭加贵州防御使。嘉定庚午,以宋普贵升贵州经略安抚使,贵州地名由此而来。”

贵阳地在不同时期为不同州郡府管辖,具体则各类典籍记载不一:万历时期《贵州通志》记贵州:“《禹贡》梁州南境,而荆州西裔也。殷为鬼方,周为靡莫之属。战国时,楚顷襄王遣将庄踊略地黔中,秦为黔中郡。”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贵阳地位于其中。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设牂牁郡,贵阳之地在其境内。公元9年,牂牁郡曾经更名同亭郡。《贵州水道考·沅水考》:“检诸地志,贵筑、贵定、清平皆注故且兰地”。东晋时设晋乐县,《贵阳府志》载:“晋乐在今贵筑县北十四里都拉营。贵筑南有镇南山盖即晋乐之南界山,晋乐讹为镇罗也。”《水经注》:“贵阳、都匀为毋敛,水为盘江所经,则滴澄河、南明河、都江河,入粤入蜀。”此外,《元丰九域志》载贵阳为“短州”地。《寰宇通志》记属大万谷落总管府。1289年,贵州属顺元路金筑府。明洪武四年,朝廷废“顺元”名称,合水西、水东两部地区为贵州宣慰司,并领贵竹、水东、中曹、乖西、青山、龙里、扎佐、白纳、底寨、养龙坑等十长官司。《贵阳府志》载贵阳曾经属于石阡府辖地,因此有清石阡知府刘世恩题贵阳“黔灵八景”。

贵州城建源流

贵阳城建成具体时间无从考量。《晋书·地理志》载,牂牁郡有万寿县。《汉牂牁地理考释》:“万寿应在且兰之西,兹释且兰城在都匀,则可释万寿城在贵阳。万寿即分且兰之两部设县,疑贵筑、贵定、龙里为万寿县地。”如果以此为据,贵阳建城时间当在西晋时期(265—317年)。以《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八番顺元,相传为夜郎、牂牁之表,殆古鬼方之境欤?蛮僚种落杂处,叛服不常,我国大军徇其地,更贵州为顺元,屯驻城中。”由此可证贵阳城建成时间至少可上溯到宋代。《大明一统志》记有治所在贵阳的贵州宣慰使司:“宋开宝置大万谷乐总管府,嘉定问移府于今司治。”嘉靖《贵州通志》和明万历二十七年担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作《黔记》均述:“至元十六年(1279年),诸夷降附,置八番罗甸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及都元帅府于贵州。”明代贵州宣慰司驻在贵阳,设置的贵竹长官司治也在贵阳城。王燕玉著《贵阳市沿革说》:“元代设八番顺元宣慰司,下辖顺元路军民宣抚司,领三县、二十四长官司。其中贵州等处长官司置于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基本即宋代的贵州,略有申缩,既为顺元路宣抚司治所,又为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治所。”贵阳城到宋元时期还是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都指挥使马烨建为石头城,长1309.05丈,有5个城门。天启六年(1626年),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增砌外城六百余丈,有4门。贵阳城由此为内外城结构,共9门。

贵州地名源流

“贵阳”源于贵山是普遍公认的,贵山又称贵人峰,因似原著民首领的伟岸形象而名。除了“贵阳”之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对这个地方的称呼则有所不同。贵州之名源出有《宋朝纪要》以鬼方地林多贵竹,因以名州;贵竹之“竹”错读为“州”:因为贵竹设贵竹长官司,“贵竹”后来又演化为“贵筑”;因鬼方、鬼国之“鬼”讹变为“贵”而置贵州;有“矩州”、“短州”之音转名“贵州”;《宋史·地理志》言贵阳地叫“知州”等等。《贵州省市沿革》载:“东成帝咸和八年,于牂牁郡西部上段设晋乐县,即今市地。后罗族谓贵州城曰更糯,乃晋乐之音伪,今市区有进鹿坡,乃近鹿之音转。”苗族传说中的贵阳地名叫“格格洛桑”,意即宜居的好地方。彝族称贵阳地名叫“黑羊箐”,寓高贵美好。“黑羊箐”的具体位置在老百货大楼与时代广场之间的“黑羊巷”,巷内原来有一口井叫“黑羊井”。《贵阳府志》载:“唐时,杨立信以征羊箐授官。黑羊箐,今呼为黑羊井。唐末宋初之时,罗、宋二氏互争,宋氏呼矩州为黑羊箐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除“贵阳”源于贵山之阳这一普遍公认的说法外,至于为什么叫贵阳?还有另一说法:由于贵阳气候常年多阴雨,民间有“天无三日晴”的俗语,贵阳是因为“阳贵”得名。

虽说贵山之阳得名普遍公认,而贵山所在则又存争议。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版《贵州图经新志》:“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贵山在治城北二里”,“白岸山在贵山之麓”,“白崖山在治城北二里”。《名胜志》:“城北二里有贵山,蜀道所经,一名贵人峰。”1692年,即康熙三十一年的《贵州通志》则载贵山为城北五里,相应的地图亦标注贵山在贵阳城东北外,即茶店北面杨柳井的玉马山。1697年《新补康熙贵州通志》仍然记贵山在北五里。《贵阳乡土地理》记载:“凤凰山之南、茶店之北,一锐峰插霄,曰贵山。”《贵阳府志》载:“去城十二里,锐峰岌寨嶪,秀插层宵,相传贵州得名以此。山腹有洞,麓有九十九泉。”

至于贵阳为什么简称“筑”?说法也不一。一是贵阳简称“筑”系因乐器“筑”得名。这种说法虽广为流传,但“筑”在古代是中原地区用竹尺敲打的乐器,贵阳地区传统的乐器当年破旧的市北街是芦笙、铜鼓、萧、笛等,说贵阳的简称来源于乐器“筑”值得商榷。二是“筑”的称谓直接来于“竹”。《零陵记》有:“桂竹之野产桂竹,来风防露,上合下疏,每日一出,罗纨金翠”。这些文字表明“贵竹”源于“桂竹”或“圭竹”。明万历年问《贵州通志》记载当时的贵阳十景就有一景叫“贵竹清风”(在今喷水池)。三是贵阳多“竹”。此说的依据是贵阳城中心是“黑羊箐”,“箐”字又有“山间大竹林”的含义,所以“筑”源于“竹”。贵阳历史上确实竹多,但本身也是森林环抱。从字义看,“箐”是泛指竹树丛生的山谷,贵阳地区的许多地名也因此有“箐”字。如:甲秀楼长联中的“乌蒙箐扫”和花溪区的牛鼻箐、金阳新区的小箐等等。不管怎么说,“筑”的称谓与竹相关是得到普遍认同的。

除了上述说法,还有与竹相关,但因人而名的说法。此说言“筑”是从“竹王之城”演化而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舸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祀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夜郎王又称竹王,夜郎王所在城堡也因此叫竹王城,亦简称“竹城”,后来演化为“筑城”。从贵阳城的历史来看,上述记载也是有根据的。贵阳地区当时许多地方都建有竹王祠和竹王神庙,现在的海关大楼附近原来就有竹王祠。明代王阳明亦有诗曰:“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王自日边来”;甲秀楼有“丞相祠前一川静,竹王城外此楼高”的对联。

贵阳的简称“筑”,还有另外种与城垣形成有关的说法。“筑”字在占时为“築”,在古代汉语中,“築”和“筑”则是两个字义完全不同的字。“筑”的本意是乐器,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击筑自为诗歌。”而“築”的古义是是用木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泥士夯实筑墙和修筑、建造。如《诗经·大雅·绵》中所谓“築之登登”、《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的“改築宫”。中国古代城市是用砖石构筑城墙来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平安。贵阳在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建城时是用木板夹住泥土,用绳索和厢板定形,用木杵(古代叫“板築”)把泥土夯实筑就的座土城。于足,将築就之城简称为“築”。随着文字的演化,“築”也就变成了“筑”。在贵阳的农村,农户“築”墙建房的这种建筑方式一直延用到20世纪末。因此说,贵阳简称“築”源于“筑城”。

贵阳各县名字大全 贵阳地名源流(3)

当年破旧的市北街

贵州建制源流

从贵阳的行政建制与演变看,春秋时期贵阳属于牂牁国。战国时期贵阳地处夜郎的东北部。秦灭六国后设36郡,贵阳辖地则位于象郡且兰县的西部边界。到三国时贵阳位于夜郎的东北部。东晋成和八年(333年),在原牂牁西部设置晋乐县。隋朝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置群牂牁州。唐武德三年(620年)贵阳属牂州,后改名称为矩州,州治即为今天的贵阳。这时的矩州已经有土垒筑的城垣和房舍,“矩”的寓意为方正,因城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得名矩州。“龙朔三年,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獠、比楼等七千户。”《新唐书》记载矩州就是贵阳城,自西汉以来,矩州的土著首领为牂牁大姓谢氏。五代末期,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带兵侵入矩州,逐走谢氏,堕毁墙垣,呼名为“黑羊箐”。后由于不堪驻守乃迁石人山治矩州地,称石人部落。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若臧献方物,诏授归德司戈。宋开宝七年(974年),若藏授意其子普贵以矩州地向朝廷请求归顺。宋宣和元年(1119年),“贵州”名正式用作今贵阳行政区域的名称。元统一全国后将贵州更名为顺元城,明初又将顺元城更名为贵州。明嘉靖时杨慎(升庵)所著《丹铅余录》记:“今贵州有罗鬼,夷俗又呼贵州为鬼州。”彝族称之鬼州,汉族则视“鬼”为不吉,王充《论衡·死伪》:“物死不能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元朝之前已有“鬼州”音转为“贵州”之说。罗氏鬼国在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降元后,正式报朝廷认定为贵州。

《贵阳志·建置志》记载:元代的贵州等处长官司,即明初的贵竹长官司和后来的新贵县在清代并入贵筑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置军事机构贵州都指挥使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省成为用治在城名为称谓的行省。1420年,设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朝廷从贵州宣慰司领地分出一部分设置程番府。1568年,程番府治迁贵阳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3月,程番府更名为贵阳府,移治省城,增辖贵竹、平伐二长官司,贵阳从此成为官方认可至今的地名。贵阳府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升为贵阳军民府,管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广顺州、定番州等地。清康熙五年(1666年),云贵总督应吴三桂之请移驻贵阳,筑城一度成为统辖两省的指挥中枢。1687年,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以贵州卫、贵州前卫地设置贵筑县。1913年,正式确定贵阳为贵州省会。1914年1月设置贵阳县。1941年7月设立贵阳市。

贵阳由于地处边远,长期属于边州,在历史上治所不定、名称多变。贵阳先后得名:矩州、贵州、顺元城、宣慰司城、贵州等处长官司、贵阳府、贵竹长官司、贵筑县、贵阳县、贵阳市等。与贵阳名称相关、用治存城市名作为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的贵州省,简称为“黔”。“黔”的称谓,源于此地原属楚之黔中地区。得名“黔中”,在于地处黔水流域之中。《史记》记载:秦取楚地,用原来地名置黔中郡。“黔”在清代的《鸿雪因缘图记》中又是一说:“贵州跬步皆山,土石半作铁色,故以黔名。”另有贵州因为原著民衣着黑色而得“黔”名之说:古以黔为黑色,以黔首为平民称谓。《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贵州长期为边塞蛮荒,彝、苗各族皆头戴黑巾、黑帕,着黑或灰或褐色布农,中原所以称此地为“黔”。此外,还有一说:为黔域流水呈黑褐色,所以简称“黔。”

贵阳历史悠久,上古无论,难辨源流,但贵阳城为唐代的“牂州”和“矩州”治在,为众多史志记载,足以说明贵阳早就成为中央政府下辖政区,地名由来源远流长。仅从有确切记载的“贵州”算起,贵阳地之名称也都有了上千年历史。

来源:《贵阳文史》2011年第6期

作者:谢红生

选稿:耿曈

编辑:李春燕

校对:汪依婷

审定:邹怡思

责编:李春燕

(由于文章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