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中华《管理学通论》(第2版)教材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管理学相关资料对张中华《管理学通论》(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才聪学习网-张中华管理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答案(才聪学习网-张中华管理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答案)(1)


上篇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  管理导论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的产生、发展与对象

1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指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理解这一定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

管理要对组织中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整合必须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予以实现。因此,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在管理的理论层面是作为管理的职能而确立的,但在管理的实践上,又作为管理的手段或方式发挥着有效整合组织资源的作用。

(2)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a.对于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必须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b.由各个具体目标相互衔接与组合所形成的组织终极目标,即组织既定目标。组织既定目标既是组织得以存在的依据,又是管理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3)管理的基础是组织

管理必须是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而集体的有序形态就是组织,管理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并且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现代社会条件下,离开了组织的管理是不存在的。

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而言,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的组织结构。目的性即组织的既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开展有效的管理。因此,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必不可少的活动。

(4)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

组织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指组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不断变动与整合的过程。尽管“四流”的内部运行有其规律性,但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四流”的具体内容和运行方式总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之中。组织的管理者必须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创造性地处理好“四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绩效。

2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起源

最早的管理实践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共同劳动与分工,其具体的劳动形态就是人们的狩猎活动。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人们必须分工协作,由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劳动管理与公共事务管理等狭小的范围内,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管理没有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2)发展

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管理实践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古代中外的历史上,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管理思想萌芽,这些都是这种管理思想的结晶。此外,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管理内容也较之原始社会大为丰富,除了劳动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以外,还包括因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行政管理与军事管理;因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封建社会国家发行货币而产生的经济管理等内容。

此阶段,管理开始从劳动中分离,管理内部也开始了分工,宏观的经济管理思想得到较快的发展。

②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独立的管理理论开始诞生,管理科学正式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由此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由经验走向科学。

这一时期,企业内部也出现了管理从劳动中的分离,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开始出现,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越来越先进,管理的内容进一步丰富,除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军事管理以外,还首度出现了法制管理的内容。

3管理的对象

管理的对象是指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包括组织中的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管理对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每个员工的智慧和潜力,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2)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是开展一切管理活动的物资技术基础,没有一定的物力资源作保障,任何管理活动都难以切实进行。物力资源包括一个组织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设备、厂房、原材料及其他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技术装备。

物力资源管理的目的:①对各种物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②充分利用各种物力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财力资源

财力资源是其他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运动支配着商品运动。因为财力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

财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要实现财尽其用,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信息资源

信息是指组织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各种情报、资料和数据。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管理、储存和传递。信息是现代组织的生命,组织系统的运行及其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处理和不断加工与利用的过程,没有信息,现代组织系统就无法运行;信息不准或不灵,现代组织系统就难以有效运行。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a.要全面、准确、及时、经济地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b.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按“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一个高效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最大限度地为各项管理工作服务。

二、管理的性质、职能与方法

1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又称管理的生产力性质,是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又称管理的生产关系性质,是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

在阶级社会中,管理者都是一定的阶级利益的代表,管理的权力来源于财产权利,掌握财产权利的管理者必须利用管理来为其所代表的阶级服务。而且,任何生产关系都必须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来实现,这些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管理的异同

a.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在自然属性方面有着相同的性质,因为两者都存在着相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都必须通过管理来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如果说有区别,只是组织生产力的方式在水平上的差异,但其本质内容是相同的。

b.区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管理在社会属性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因为两者的生产关系性质不同,要通过管理来维护和巩固不同的生产关系,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