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浸润了我们的生活。其中,不仅有为人处世之道,更汇集了先贤智慧之言、经验之论。印象里,孔子是是神坛之上的先贤圣人,而《论语》亦犹如高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而王蒙老师以大道至简的方式解读,把坚涩的果实变成易吸收的营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如诗般的语言,流畅亲切,感性自然,深入透彻,带我们跨越时空,与圣人对话。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竞争激烈,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细品《论语》,从天下大道之志,到溯源处世根本,让人在只言片语间解除心理的困惑,扫除眼前的阴霾,这正是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应该是孔子对一个成年人完善人格修养达成的基本设定。大概的意思就是,成为君子的修养开始于对《诗》的涵泳,自立于对礼的熟习,完成于对音乐的体悟,以及从中所经验到的快乐。这个顺序不是随着年龄排布的顺序,而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历程。一个人要达到个性、情操、人格的完成与提升,需得在诗歌里激发灵性、在各种礼制中修炼仪态涵养、在音律中最终找到个体生命的圆满和更高的境界。

“兴”是起的意思,在美好的意象里得到启发。《论语集注述要》中有这么一句话:“其学诗而有所兴,乃诗之教孝者可以兴于孝,教贞者可以兴于贞,兴于善则恶不期远而自远。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是惟诗歌为最宜。”大意是说,学诗可以使孝顺的人更加孝顺,坚贞的人更加坚贞,更好地发扬你身上好的部分,不好的部分就自动远离了你,它的影响之大,就在你不自知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你。而诗本身就是一种节奏、音律、内容和情感相融合的统一体,正是这种美吸引着我们的兴趣和情感,使声发于其中,心倾于其中,情感于其中。所以说,日积月累的诵读,善恶自会分明。

“立”是立身的意思,在规矩和礼制中树立自身。朱子有云:“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也就是说,人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在于礼。此说论述了学礼在修身中的重要性,礼的存在使得原始性的生命由此转变为道德理性的生命。所谓立,就是自作决定,自有信心,发乎内心的当然,在情感上认同,与理相和谐。人的修养的根本问题,就是在生命里有情与理的对立,在这里就是要求能得情与理之中,并融合广义地社会共同利益的要求之下,实现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立身处世的行为形式。

“成”之一字即为成德成性。提及礼乐,从古至今都承担了一种教化功能。“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这便是孔子“乐”教的意义所在。《礼记·乐记》提到这么一个概念,原始的声响为“声”,当声具有了文采节奏的形式美则为“音”,直至注入了伦理道德,才得以称之为“乐”。因此,“乐”并非只是“金石丝竹”等乐器的演奏或歌舞,“乐”之所以为“乐”,是因为有他内在的精神性内涵。通过音律陶冶性情,情融于礼,从而克服情、理的拉扯,使之归于谐和统一,人成于乐,发掘生活的乐趣路上,以乐悟人生的意义,以达到人格的提升与生命的圆满。如果说“礼”使人懂得立身之道是可实践的行为,那么,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交融一体、和谐自由的“乐”,则是体验式的抽象概念,它体现的是生命心灵的和愉悦和通透,而由小我通向大我,走向生命更高的境界。

阅读即是阅己,照见自己的浅显,而后起而行之,脚踏实地专注自身的成长。当我们达到某种境界之后,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弥补自己的精神世界,大道终归无形。

( 山东健康集团新汶中心医院 王慧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