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人物名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铆焊技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铆焊技术
来源:中工网
人物名片
高国强,冀中能源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毛料分厂铆焊组组长,铆工技师、工程师。扎根一线20余年,作为产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他先后为国家863项目、国家级新产品等几十种产品进行铆焊件组焊,完成20多项较大的工艺装备创新,提出了100多项合理化建议。2020年1月被评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2021年7月获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人物速写
“您穿这么少,不冷吗?”寒冷的冬日,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毛料分厂车间,高大的车间少了太阳的照射,更是寒气逼人,而高国强只穿了一身单薄的工装,“干起活来,爬上爬下就不冷了。穿多了,干活也不方便。”高国强笑着说。
身为铆工班“领头羊”的他,时而俯身与负责切割的工人交流切割点位,时而向负责焊接的工友询问焊接部位收缩变形情况,浑然不顾周遭嘈杂的声响,一副专注投入的样子,见到记者才停下手中的工作。
一张憨厚的笑脸,一身蓝色的工装,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
把好产品由图纸变为实物的第一道关
每当看到行驶在石家庄市区道路上的洗扫车,高国强都不禁要多看几眼,因为洗扫车上都印有“石煤”标志,而且他参与了首台生产任务,即使到现在也一直负责生产洗扫车的第一道工序,这让他很自豪。
高国强作为冀中能源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毛料分厂铆焊组组长,是一名铆工技师。
对不少人来说,铆工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工种。“就好比裁缝要先量体,再在布料上画线、裁剪、缝纫,只不过我们面对的是钢材,要根据图纸在钢材上画线、切割、组对、安装,把原始的钢板、钢管变成各种立体的产品。”高国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道。他就主要负责产品的焊接组对,是产品由图纸变为实物的第一道工序,它的质量和进度直接影响后续加工和产品整体质量。
所以,将零散的构件拼接成美丽的“艺术品”,一直是高国强追求的目标。历经24年的一线磨练,高国强也练就了复杂产品铆焊绝技,被称为“铁裁缝”。正如他常说的:“只要踏踏实实,专心干一件事,肯定能干成事儿。”
近年来,公司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研发的新产品较多,随着国六系列环卫车、大功率单轨吊、掘锚机等一大批结构复杂的新产品投产,作为技术骨干,高国强主动承担了大部分新产品的首台试制工作。“新产品不如成熟产品好干,没有经验可借鉴,就得自己一点点研究摸索。”高国强说,只有研究出“最好的组焊方案”,才能为后续批量生产提高效率奠定基础。
不仅如此,焊接后钢构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变形,需要由铆工做最后的“整形矫正”才算成品。对于矫正这一难中之难的技术问题,高国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眼就能准确判断欲矫正位置和使用火焰矫正所需的温度及速度,能漂亮地做到“手到病除”。
2016年公司转型升级,开始生产洗扫车、吸尘等环卫专用车新产品。“这与生产煤矿用机械不同,洗扫车、吸尘车从普通钢板变为不锈钢板,钢板厚度从100多毫米变为3毫米,反差特别大,对焊接手段、切割工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国强说,尤其是水箱钢板,焊接方式方法稍有不对,钢板就会发生波浪形变形。通过多次试验、技术攻关、提升焊接工艺,为水箱后面板加装支撑筋板,减少了波浪变形,最终实现一次焊接成功。
在生产中,高国强对新产品的生产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如专用车的吸风筒、带锯下料后的不锈钢圆管形料头,他利用休息时间,把料头用氩弧焊拼焊成整根料,每干6件就可多出1件,原材料的利用率达到100%,既提高了外观质量、生产进度,又节约了生产成本。如今,洗扫车的生产量占据了公司的半壁江山。
2005年,自主研发12米高的车载钻机钻塔,直线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一个月试制成功,填补国家空白;2006年3月,他组焊的国家级新产品车载钻机上塔体顺利完成交检……十几年来,作为产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他先后为国家863项目、国家级新产品等几十种产品进行铆焊件组焊,让产品从图纸落地为实物。
开创国内用机器人焊接大型薄板箱体先河
“不能光埋头苦干,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高国强说着来到焊接机器人身边,操作几下后,焊接机器人就能自主工作了,省时省力。
高国强勤奋好学,虽然是技校毕业,但是进入岗位后一直不辍学习。
“在技校,我学的是传统的铆焊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批智能装备组成了先进的作业线。”高国强说,随着公司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公司购入焊接机器人、光纤激光切割机等新设备,公司环卫车掘进机等产品改在新设备上焊接,对他提出了挑战。按照传统干法,一是效率低,产能上不去,不能保证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二是质量不能保证。他开始研究新设备,一边干,一边琢磨,率先学习掌握了焊接机器人设备的操作要领,让新设备发挥作用。
在智能焊接机器人应用上,他根据公司产品特点改进了厚板多层多道焊接法,提出多项工艺改进措施,制作专用工装,实现了大量关键零部件的机器人智能焊接。其中,不锈钢箱体工件的智能焊接,开创了国内用机器人焊接大型薄板箱体先河。
在金属焊接中焊铜是一种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技能,而且铜焊烟也是一种有毒害的气体。在公司掘进机产品关键件中,伸缩保护筒、内套、套筒等部件均需焊接铜层,焊接量较大,为保证焊接铜层气密性,避免出现铜焊接缺陷,减少铜焊烟对人体伤害。高国强便利用新购置的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边实施,边改进,成功突破机器焊接铜层工艺难题,改善了焊接铜层焊接质量,降低了焊接缺陷,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铜焊烟危害。
如今,高国强利用工余时间,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我要争做一名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高国强说。
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多项技术攻关
工作之余,高国强就喜欢在创新工作室与成员一起研究“怎么创新”“如何创新”“创新什么”……“只有创新才能省时省力又省钱啊。”高国强说着,露出朴实的笑容。
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带领班组和工作室成员在生产中开展小改小革,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
生产中,车间里十几个人、多道工序共用一台吊车,有的大型工件需要3天时间才能完成焊接工作,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高国强与工作室成员经过摸索自制了环形焊缝自动焊接平台,实现两道焊缝同时焊接,并且不用人动手,一天完成焊接任务,保证了焊接质量,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工作室申报的环形焊接平台成功应用,获煤炭行业“五小”成果一等奖。
公司也将很多主导产品的创新攻关任务交给了“高国强创新工作室”。2015年,公司产品要求在大型铆焊件上组对四根12米长导轨,并达到直线度3mm的设计要求,动力头在四条轨道上滑动自如。因焊接导致长导轨变形,无法保证导轨直线度。“高国强创新工作室”经过多次讨论、试验,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型长导轨组件保证直线度的组装方法》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发明专利。
作为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高国强和团队创造了近百项成果,解决了大量生产难题,许多新产品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几年来,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20多项较大的工艺装备创新,提出了100多项合理化建议。他个人先后获得省、市级及集团各种技术创新成果奖10多项,获专利1项。2016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高国强创新工作室”升级为省级创新工作室。
“高国强创新工作室”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技术传承。高国强作为铆工的行家里手,他经常把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耐心细致地给工作室成员分析讲解。他在公司开展技能培训“师带徒”活动,着力解决班组短板,几年来,他带领铆工团队努力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能,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升华,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共同提高技能水平,涌现出大批高技能人才。高国强也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师傅。
甘当不怕苦不怕累的技术带头人
高国强上班八小时争分夺秒,借图纸和上厕所都是小跑,每年都是全勤,经常根据生产任务进行加班,一直是工厂与家“两点一线”。
“他是不怕苦、不怕累、带领大家走在前头的劳动模范和技术带头人。”高国强的同事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当车间把一些难活、急活交给他时,高国强总是痛快地答应,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并积极摸索加工方案,怎样把产品做好,怎样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进度。他总是带领班组走在前面,一一做好记录,同公司技术人员一起总结、摸索“最好的组焊方案”,前后试制几十种新产品。试制成功后,他毫不保留地把第一手实践经验传递给技术人员,为技术人员做好后续产品生产的改进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半月时间交付30台吸尘车”,这项任务让高国强至今记忆犹新。2016年8月,公司新开发生产的吸尘车要参加国庆献礼活动,要求在10月1日前将30台吸尘车进行交付,一个半月的生产周期,工作量大,难度高。“一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高国强从来没打过退堂鼓。他带领班组成员每天12小时加班、连班生产,常常是深夜回家,到家家人都已熟睡,第二天天还不亮就又走出了家门。连续近40天的紧张工作,终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2016年,他个人完成工时21454小时,同比增长了48%,出勤率达到100%,无返工品和废品。
在繁忙的生产任务中,高国强还会挤出时间参与产品工艺设计,将自己的实战经验提前跟设计师沟通,在设计图纸时就规避掉影响焊接的设计。高国强在图纸、工艺方面,每年提出合理化建议65—90条,其中,技术创新就有30—50项,完善了产品生产工艺。
在生产任务紧张和用户交货的关键时候,高国强都能发挥劳模带头作用,主动加班加点,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24年来,他的平均工时是能力工时的5倍,在大干的时候,达到6倍以上。
高国强用一颗匠心铸就能工巧匠,用个人的成长验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能成状元”。
(据河北工人报消息 文/河北工人报记者高超 图/河北工人报记者杨磊涛)
责任编辑:姚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