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杀鸡儆猴”一词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相传猴子最怕的东西就是血,于是驯猴人在驯服猴子的过程中就想出了一个小妙招。而猴子这一类动物天性就是顽皮和不容易被人驯服,所以如果在驯服的过程中当着猴子的面杀鸡,猴子一看到血就会变得非常害怕和温顺,这样一来才可以顺利进行下面的驯化过程。而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三十六计》中也有与“杀鸡儆猴”寓意相类似的一计,这一计的名字叫“指桑骂槐”。

趣味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三十六计详解之指桑骂槐的作用是什么)(1)

孙子

“指桑骂槐”的愿意是人指着的是桑树,而嘴里吐出来的却是骂着槐树的字语。在后来才逐渐地发展为一种高级的骂人艺术,意为A通过对C的指责,来达到教训旁边的B的目的。而这一计在《三十六计》没有记载具体来历,原文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大凌小者”指代的是强大的一方想要控制相对弱小的一方,“警以诱之”很好理解,意思是要通过警告的方法对弱小的势力进行诱导,“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则是出自《易经·师》卦中通常是比喻如果用这种办法来治理天下,百姓就会温顺服从。全句翻译过来就是在斗争中强大的一方,要善于利用警告和恐吓的方式方法来诱导弱小的一方。

趣味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三十六计详解之指桑骂槐的作用是什么)(2)

吴王阖闾

威严和气势是考究一方势力是否强大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指标,拥有适当的威严和强盛的气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信任和拥护。而一般具有以上两种前提条件的强者如果发起了某种号召,才会有一呼百应的效果。

趣味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三十六计详解之指桑骂槐的作用是什么)(3)

孙子

“指桑骂槐”在古代人也有一个与其非常类似的计谋。古代的人们会通过敲击山梁的方式来显示我方的威风和气势,然后起到震慑山里的老虎的效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敲山震虎”。“敲山”是心理战上的一种策略,敲击山梁只是一种恐吓老虎的表面的手段。而真正的意图是让老虎察觉到我方实力的强大,如果正面交锋硬碰硬的话老虎就会损失惨重,对老虎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屈服和顺从。而“指桑骂槐”和“敲山震虎”并不是只有强者会用,其实弱者也会用到,但是要重点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趣味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三十六计详解之指桑骂槐的作用是什么)(4)

吴王阖闾剧照

这一计的妙处,就在于可以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正面冲突,同时也把双方的损失程度降到最小。因为在生活里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身份,或是站在食物链顶端,也可能是地位低微弱小。而往往有着举足轻重之地位的人都碍于受到礼节的约束和自身良好的教养,如果想警告B但是又碍于身份不方便直接开口,这时候就会选择训斥C。通过对C的训斥让B感觉就像在骂自己一样,但是又没有提及B的名字,所以碍于没有证据和把柄的B也只能咬着牙忍着,这也是“指桑骂槐”这一计高明之处所在。

趣味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三十六计详解之指桑骂槐的作用是什么)(5)

吴王阖闾剧照

我国春秋时期的兵圣孙子可以说是最早“指桑骂槐”这一计的人了,当时吴王阖闾对孙子此人十分感兴趣,于是召见了孙子,阖闾抱着考核孙子的想法让孙子试着练练“兵”。而这些“兵”也十分特别,是阖闾身边的两位爱姬和180名宫女,阖闾将她们分成了两组,两位爱姬担任组长。而平常养尊处优的吴王爱姬以及在宫中干活的宫女只觉得新奇和好玩,根本不遵从孙子的安排和指挥,几个轮回下来根本没有什么成效。而孙子也知道宫女们在捉弄自己,于是下令说:“纪律不严明,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过错;而号令已经明确却不按照去做,那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了。”,于是就下令将两位爱姬斩首。阖闾听话赶忙阻止然而最后还是拗不过孙子的坚持,而在场的宫女看着吴王的爱姬被斩首,个个都被吓得不轻,于是都认认真真配合孙子的指挥。而吴王阖闾见到自己的爱姬被孙子说斩首就斩首,内心虽然十分不悦,但同时也从中看出了孙子在军事上的才能,后来就重用了孙子。

趣味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三十六计详解之指桑骂槐的作用是什么)(6)

古城遗址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防着这一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仔细的观察和分辨敌对势力的真实情况。如果轻易地被敌方的虚张声势所吓退,实际上敌方的实力只是外实内虚,最后我方就只能落得个吃亏上当的下场。当然如果敌人的实力确实十分强大,我方却低估了其实力,轻举妄动。结果也只是傻乎乎地往敌人等的圈套里钻。其次要学会寻找同盟和友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多方的势力一旦融合起来威力也不可小觑,往往那些被孤立和挤兑的势力都是强者眼中的“开胃菜”。最后一点如果我方处于观战的状态,就要适时地给予“槐树”一方帮助,让施计的一方难以到达目的。同样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本想帮的忙没帮到反而帮倒忙,结果偷鸡不成倒蚀把米,只会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