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作为晚清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生经历传奇,在她的身上有太多的传说和逸闻,其中有一个传说是慈禧太后逼死了儿媳皇后阿鲁特氏,而阿鲁特氏在逝世时已经身怀六甲。有传言说,正是因为慈禧太后怕阿鲁特氏一旦生下皇子,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影响自己的专权,说的是头头是道。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1)

网制慈禧太后年轻复原图

慈禧太后一生的转折点就是诞育了咸丰帝的大阿哥载淳,这让她从懿嫔做到懿妃、懿贵妃,在咸丰帝崩逝后,母以子贵成为了圣母皇太后,在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为载淳遴选皇后,候选者有两位,一位是郑亲王端华外孙女、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一位是康雍乾大学士马齐后裔、员外郎凤秀之女沙济富察氏。

阿鲁特氏和沙济富察氏二人皆出身名门,阿鲁特氏因为是端华的外孙女其实是不占优势的,因为端华是当年咸丰帝留下了赞襄政务王大臣,在辛酉政变后随肃顺、端华一同被杀,是两宫太后的政敌,但是阿鲁特氏的外祖母钮祜禄氏却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也便是说,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的表外甥女。不仅如此,阿鲁特氏乃状元之女,知书达理、温恭夙著,选她做皇后是再合适不过了。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2)

《一代妖后》中阎青妤饰演的慧妃(绿衣女子)

但是慈禧太后却很喜欢沙济富察氏。矛盾既然产生了,选择权自然就落在了载淳身上,载淳对慈太后强大的控制欲和权力欲很是不满,而对温和宽厚、对他视如己出的嫡母慈安太后很是依赖,故而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

生性骄横的慈禧太后自然十分愤怒,她一边安抚富察氏,册之为慧妃,凌驾于其他妃嫔之上,并在礼仪之上多番逾制,待阿鲁特氏入宫后,更是对她多加苛责,这使得婆媳矛盾十分尖锐。

(惇王言:)“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3)

大清门是专供帝后仪仗出行之门

二人的婆媳矛盾已经到了慈禧太后想要废后的程度,于是慈禧太后召来了宗人府宗令惇亲王奕誴,奕誴其人虽然有些放浪形骸,但是却能明辨是非,他所说的这句话已经很明确了,他提醒慈禧太后,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你虽然母以子贵成了太后,但终究是妾,先帝的嫡妻慈安太后还没发话呢,你就别在这瞎指挥了,你就是说了我也不会听。

慈禧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她听了这种话怒不可遏是肯定的了,但又确实无可奈何。而且阿鲁特氏入宫后与同治皇帝夫妻关系很好,同治帝对母亲慈禧太后刁难妻子、抬举慧妃的举动十分不满,于是更为冷落慧妃,同治帝和慈禧太后陷入了双重恶性循环。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4)

但这一切随着同治帝的病重而改变,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慈禧太后以冲喜为名晋封同治帝嫔妃,其中唯有慧妃一人晋升两级成为了皇贵妃,违背了清朝皇后尚在不册立皇贵妃的不成文规定,也可以视为对皇后阿鲁特氏的轻视和挑衅。

同治帝驾崩后,因为无子无弟,近支亲族中子侄辈(“溥”子辈)的皆无合适人选,只得在同辈中遴选,而慈禧太后出于私心的考虑主张立外甥,也就是同治帝七叔醇亲王之子载湉,这一年载湉年仅4岁。载湉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5)

《一代妖后》中刘虹饰演的嘉顺皇后

确定载湉即位后,他被过继给四伯咸丰帝,登基后两宫太后名位不变,对于皇嫂阿鲁特氏,他依照明朝嘉靖帝尊封皇嫂夏皇后和崇祯帝尊封皇嫂张皇后的先例,尊皇嫂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可是仅仅过去了不到三个月,这位嘉顺皇后就崩逝了,两宫太后追谥为孝哲毅皇后,当时的阿鲁特氏不过才22岁。孝哲毅皇后离世后,不管是当时和后世都让人疑窦丛生,很多人都认为这位贤德的皇后是被婆婆慈禧太后害死的,一些笔记小说作家还编撰出了“婆媳不和—儿子病逝—母亲迁怒儿媳—惧怕孙子降世影响自身地位—害媳妇一尸两命”的故事,看起来逻辑齐全、合情合理,尤其是晚清和民国年间,跟慈禧太后有关的这种小说那都是畅销书,所以,这一传言也就广为流传了,那么到底有没有此事呢?

想要破解这一传言,不妨从简单处着眼,那就是孝哲毅皇后当时有没有怀孕。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6)

《懿嫔遇喜档》

清朝内廷有着极为严苛的档案制度,太医院档案、内务府档案等对后妃遇喜这样的大事都是有着详尽的记载的,现存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懿嫔遇喜档》(懿嫔,即慈禧太后)、《全贵妃遇喜档》(全贵妃,即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等足以证明在清廷一旦有女子遇喜立刻就会记录档案,更何况阿鲁特氏是皇后,她身边侍奉的太医不可能比当时仅为全贵妃和懿嫔的太医逊色,而且比之久远的全、懿二档皆在,不可能单单遗漏了她的档案。

不仅如此,在任何一本官方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孝哲毅皇后怀孕事,清廷贵族的后裔的口述历史中也皆未提及此事,此事已足以证明孝哲毅皇后当时并没有怀孕。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7)

《一代妖后》中刘晓庆饰演的慈禧太后

那有没有可能是慈禧太后封杀了这些资料记载呢?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是慈禧太后再无情、再狠辣,难道会谋害自己的亲孙子吗?虎毒不食子,慈禧太后一生的荣宠都来自于儿子载淳,她怎么会不爱,如果阿鲁特氏真的怀有龙胎,那就是自己的亲孙子(孙女),她讨厌儿媳是一回事,可是她会杀害儿子唯一的骨血吗?外甥再亲,能亲得过亲孙子吗?

很多人说,如果孝哲毅皇后生下皇子,那么她就会被封为皇太后,两宫太后就会成为两宫太皇太后,不利于慈禧太后掌权,这真是大错特错。且不说光绪帝刚刚即位,即使阿鲁特氏真的生下儿子,为了国家政权的稳定,短期之内也不会重新册立这个孩子为帝,有可能是待这个孩子长大些,光绪帝禅位给他,或者光绪帝立之为继承人。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8)

康熙帝祖母昭圣太皇太后

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即使阿鲁特氏真的当上了皇太后,那她也不能影响慈禧太后分毫,纵览历史,西汉两少帝时期,太皇太后吕雉临朝听政,有皇太后张嫣的事吗?汉武帝祖母窦太皇太后在时,生母王太后敢干政吗?明朝张太皇太后在时,媳妇儿孙太后能威胁她的地位吗?放到清朝身上,昭圣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在时两宫太后(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有自主权吗?连后宫之事都要请示太皇太后。阿鲁特氏怎么可能影响到慈禧太后掌权呢?

弄明白了此事,再看孝哲毅皇后的早亡其实也就很明白了。当时的人们信奉天人感应,皇帝驾崩那是国丧,是不吉之事,短短三个月内,两次国丧那更是不得了的事情,想当初恭慈皇太后(嘉庆帝继后、道光帝继母)和道光帝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离世,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中经历了多少悲剧啊,整个清王朝险些颠覆,清廷内外对国丧是避之不及,慈禧太后怎么可能为了报复儿媳、纾解自己胸中的愤怒主动去触霉头呢?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9)

《一代妖后》中慈安命慈禧站着说话

当时的慈禧太后,其实政治影响力是有限的,外有恭亲王奕訢,内有慈安太后,而且名分上她比慈安太后还要低一头,她哪里需要通过杀害儿媳(和传言中的孙子)来提升所谓的影响力呢?更何况如果慈禧太后真的要逼死皇后,慈安太后怎么可能视若无睹。

“嘉顺皇后卧疾已久,今益剧矣”—《翁同龢日记》

在皇后阿鲁特氏病重的过程中,时在弘德殿行走,补内阁学士,曾任同治帝师的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了这一情况,翁同龢身份特殊,能知晓内廷之事并不奇怪,在他的记载中,嘉顺皇后在同治帝病逝后不久就卧病在床,到了光绪元年二月已经病重,可见嘉顺皇后的病势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而且这些文字是写在翁同龢的私人日记中,他不需要为谁曲笔,也不需要胡编乱造,可信度比起外面那些野史笔记要高太多太多了。

那么孝哲毅皇后到底是因为什么英年早逝呢?

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清德宗实录》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10)

同治帝夫妇

清朝关于阿鲁特氏的离世,官方说法是感伤同治帝崩逝,伤痛致病,进而崩逝,这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是相对应的,在同治帝崩逝后,作为同治帝的正妻,她是非常希望为同治帝立嗣,也便是从同治帝的子侄辈中遴选继承人,但是当时清廷近支皇族的实际情况就是“溥”字辈确实无可立者,不得已选载湉即位,虽然历史上早有尊封皇嫂的先例,可是心中的郁闷是难免的,而且她和同治帝夫妻恩爱,丈夫早早离去,一想到未来的几十年里自己要像两位婆母和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那样年轻守寡,在宫中苦熬岁月,她怎能不心生悲戚。多种情绪的累计下,孝哲毅皇后极有可能真的是忧伤成疾,进而抑郁而终。

(光绪)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清史稿•后妃传》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11)

《一代妖后》中同治帝后

某些说法中,也有说阿鲁特氏深受理学守节思想熏陶,她的死是为同治帝殉节,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史料记载中,两宫太后驳斥了御史潘敦俨的“殉节”说,已经对此事做了回应。

经上论述,可见慈禧太后逼死儿媳阿鲁特氏(腹中胎儿)之事纯属虚妄,不仅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也不符合人情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谣言。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遗言(辟谣流传甚广野史众多)(12)

蔚鸾文章溯源说:笔者撰《我姓皇名贵妃,号常务副皇后,一旦册立连皇后都畏惧,就是这么牛 》一文时提及皇后阿鲁特氏和慧皇贵妃富察氏是清朝最后一次后妃并立(皇后、皇贵妃),念阿鲁特氏年少崩逝甚为疑虑,又观猴格大人写的关于孝哲毅皇后一文,深有启发,又查看史料记载,于此澄清流言。此皆个人想法,愿与文友共磋之。

往期文章:

我姓皇名贵妃,号常务副皇后,一旦册立连皇后都畏惧,就是这么牛

纵览乾隆、道光两幅后妃长卷,清宫人物画技艺的大跳水

三国神秘皇帝,十五载天子身世成谜,是曹睿存心还是司马师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