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纶——北宋早期著名学者
文/ 酆鸿
载自《兖州府曹县志》
戚纶(954一1021),字仲言,北宋应天府楚丘(今曹县安才楼镇榆林集村)人;北宋早期著名的学者,官至龙图阁待制、枢密直学士。
载自《曹县历史地图集》
戚纶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戚同文为北宋初期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在他父亲的影响、教育下,戚纶少年时期就“以文行知驱名,笃于古学,善谈名教”出名。
载自《曹县标准地名图集》
太平兴国八年(983),戚纶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后,担任沂水主簿,他根据版籍查获了许多逃亡户口和脱口漏租者。调任太和县后,他任该县知县兼大理评事,面对江南一带“民险悍多构讼”,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抛弃当时多数官吏所奉行的严政原则,遵循道家所倡导的宽政原则,利用在民间经常发生、大家都能耳闻目睹到的生动事例,编成谕民诗五十首,教男女老幼传阅背诵,规劝和引导人们明事理,讲信义,互尊敬、互谦让,以减少纠纷和冲突;对于狱中囚犯,则废除刑讯逼供,并且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与之相约,遣其返家祭祀祖先,与家人团聚。在这种宽容政策感化下,狱囚“皆如期而归”,不少人改邪归正,弃恶从善,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其后不久,他围绕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相互关系而写下的理道评十二篇,明确提出了以道家思想来改革时弊的观点,受到著名学者钱若水及北宋政治改革派先驱王禹偁的高度赞扬。
载自《中国进士全传山东卷》
其后戚纶任大理评事、光禄寺丞、永嘉知县。在任永嘉知县时,从当地实际出发,组织民众浚治陂塘,蓄水防旱,使农业获得增产。998年,戚纶因文学纯谨被宋真宗任命为秘阁核理。1004年,因上疏言边事有功,又被提升为龙图阁待制,负责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各种典籍、图画和祥瑞之物,充当顾问,常被宋真宗便殿请对。从而使他有了在最高统治者面前陈述政治见解的机会。他上任不久,就向宋真宗提出了改革国家政治的十项建议,即“十事摭”。这些建议的内容,一是加强京都地区的建设和管理;二是搞好五等封建;三是完善科举制度;四是推崇国学,弘扬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五是开垦荒废土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六是改革贡举制度,选贤任能,七是正确使用大臣,任忠良,抑权幸,八是建立平籴机构,做到以丰补歉;九是扩充诸州地方驻军,裁减京师禁兵,十是修订六典令式。
载自《山东省历史地图集》
第二年,他又当面直谏,反对宋真宗禁止群臣匿名上封及越级上殿奏事的诏令,提出了“对于忠诚正直的人士不仅应当广开言路,而且应当给予奖励”的建议。这些建议言词深切,生动感人,都受到了宋真宗的嘉奖,并在以后的几年中得到了部分实施。如,对科举制度作出了一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新规定,针对群臣葬丧公私所费无定式的状况,按品序级别做出了明确规定,针对国家机构重叠臃肿、职权范围不清的状况,对各级官僚机构进行精简合并,对其职权范围进行重新划分,由戚纶、刘承珪组织力量对册府元龟进行预修,建立了常平仓等。
载自《曹州志》
1010年,宋真宗升任戚纶为枢密直学士。他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宋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的弊端和官场的腐败,并用他所崇尚的古学和名理对其实行了一定的改良。这遭到了权幸奸佞们的排挤和打击。从1011年起,戚纶就离开京城到杭州任知州。他力排众议,决定沿钱塘江建立堤岸,既节省了原料,减轻了人民负担,又防止了江潮木患。后调任扬州、徐州。1015年,戚纶又任青州知州。此年青州发生饥荒,他果断地开仓赈济,拯救处于饥寒交迫中的黎民百姓,保全了许多家庭身家性命,稳定了社会秩序。
载自《曹南文献录》
天禧四年(1020)冬,戚纶患病请求回归故里,改任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今河南商丘)。天禧五年(1021),戚纶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左谏议大夫。
载自《曹州府志》
威纶一生在政治上虽无显者政就,但他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疾苦,敢于进谏,主张改革,崇尚信义,乐于荐贤,善训子弟。对于前来求见的学子,他总是满腔热情询问其从事的职业和志向,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给予具体指教或诱导。他乐于荐贤举能,每一奏都是十多人。他善训子弟,要求他们无论是清贫或显贵,都必须保持纯正、简朴的本色。戚纶又重情义,在与哥哥戚维相处中,他以友爱为重,戚维死时,他大哭数日,不进饮食。在与新朋旧友交往中,他以讲信义闻名。他为官清廉,不积私产,临死时,家无余资,张知白辍奉以助其葬。家人只在其居室中找到劝学的遗戒一篇,以及他关于国家军机要事、备边均田的文集一一《论思集》二十卷,另有《论思集》十卷。
载自《兖州府志》
2022年暮春草就于酆水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