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有个人很出名,他叫主父偃,汉武帝刘彻非常宠信他,许多政事都征询他的意见,让他一年中升迁四次,飞黄腾达。

但主父偃的下场可不太好,全族被诛。虽然罪名中有一条是“受贿”,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太狂妄,竟然对上了刘家那些分封各地的诸侯王。

主父偃是个什么人

主父偃不姓主,复姓“主父”,名偃,山东临淄人,家境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1)

汉时没有科举,有识之士要想出人头地靠的是“察举制”,如果有贤名、才名、孝名就能被乡老们推举出仕,或者地方官听到你的大名,直接向朝廷推荐。

遗憾的是,主父偃什么名都没有,反而因学派不同而被儒生排挤。他只好四处寻找机会,无奈在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都没有受到礼遇,还去函谷关找了卫青,卫青倒是向刘彻推荐他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反响。

主父偃很执着,暗想皇帝老爷就这么难见?一气之下直接跑到长安上书刘彻。

合该他时来运转,刘彻看了他的上书当天就召见了,还大叹相见恨晚,一番交谈之后拜为郎中,此后不断加官进爵,走上人生巅峰。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2)

主父偃最大的政治贡献是推恩令。

大家都知道,从刘邦那一代开始,汉帝封了太多诸侯王,这些王在自己的封地内就是土皇帝,时不时还闹出点幺蛾子,中央控制力度薄弱,这显然不利于统治。

刘彻的父亲、爷爷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有好办法。你敢削藩?藩王就敢直接造反!

到了刘彻这一代,主父偃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削藩,还要让藩王家多出几个王侯。他的建议是“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就是推恩令。

意思是要求各藩王将封地分给自己家的子弟,本来只有嫡长子能继承王位,现在次子、三子都有一部分继承权了。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3)

对于藩王来说此计甚毒,表面上看来是给了各位大王恩惠,实际上是削弱了各国的势力,让大家再也没有能力和朝廷叫板。蛋糕只有那么大,再一层层分下去不是越来越小了吗?

而且他们还不能不照做,一方面是不敢明目张胆的违抗朝廷政令,另一方面是怕次子、三子造反。

嫡长子当然是不愿意把封地分出去的,但其他儿子可开心了,谁不想当王侯呀!要敢不封?家庭分裂近在眼前!

对于朝廷来说,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国内藩王隐患,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措施,主父偃因而更得刘彻赏识。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4)

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

在政治大事上,主父偃没有太多值得指责的地方,但可能是因为走上仕途后事情太顺利,刘彻对他太好,导致他有点飘了,感觉刘彻之下就是他主父偃了,谁都不放在眼里。

综合一下,主父偃不得善终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得罪了刘家宗室

其实导致主父偃倒台的事情起初和他没有半点关系,只能说他私心太重,自找的灾祸。

齐国富庶,刘彻之母王太后就想把外孙女嫁给齐王,这个外孙女不是刘家公主的女儿,而是她与前夫金王孙所生女儿金俗之女。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5)

有个叫徐甲的宦官因出身齐国,便自告奋勇出使齐国说和亲事。主父偃得知此事后,找到徐甲说希望能让自己的女儿也充实到齐国后宫。徐甲知道他深得刘彻宠信,大包大揽的答应了。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主父偃的狂妄,那等于是截太后的胡。寻常人怕是不敢这么干,可他就理所当然的干了。

不料齐王之母纪太后干脆利落的拒绝了这门亲事,既不要王太后的外孙女,也不要主父偃的女儿,对徐甲也是一万个看不上,觉得他只是齐国的穷人,没有出路才进宫当了太监,根本没有资格为齐王说亲。

徐甲怀恨在心,回来就对王太后说“王已愿尚娥,然事有所害,恐如燕王”,意思是齐王愿意娶您的外孙女,但我担心他像燕王。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6)

王太后一听就大皱眉头,说不要再提此事了。

为啥?因为此时的燕王刘定国已经自杀了,封国被废除。罪名是“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当诛”,简单来讲,就是他和自家极为亲近的女眷有不可描述之事,大臣们觉得这是禽兽恶行,当诛。

王太后当然不能将外孙女嫁到像燕王的人家。她是罢休了,主父偃却还没有,从此恨上了齐王,时不时就中伤一下。

他说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齐国地大物博,齐王和您的血缘又远了,不可靠,他有可能谋逆;第二,齐王和燕王一样道德沦丧,染指亲姐。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7)

那么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第一条纯属诬陷,第二条是真的,当地许多人都知道。

刘彻可能更在意第一条,就派了主父偃到齐国为相,监察齐王。也不知道他怎么办事儿的,齐王心理素质不行,竟然自杀了。

这下子可就捅了马蜂窝,天下哗然,人人都以为是他逼死了齐王,这罪过可就大了!

要知道齐王是姓刘的,能定齐王罪的只有汉武帝刘彻,而且哪怕有罪也不是他一个小小臣子能谋害的!这就叫失了为臣之道。

主父偃喊冤,可这事儿他还真说不清,齐王的确是因为他的监察而自杀的,事实俱在,不容狡辩。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8)

刘家宗室本就因“推恩令”而恨他入骨,此时更觉得必须弄死这个胆敢冒犯藩王的人,否则大家都有点危险。

最恨主父偃的当属赵王刘彭祖,因为他也有燕王之行。。。。。。老刘家大概基因有这方面问题吧,据说其他藩王也不清白。

刘彭祖心里有鬼,怕被主父偃揭发,拼命在刘彻面前告黑状。

刘彻对齐王之死也很震惊,他要名声,不想让人以为是自己派主父偃逼死齐王的,就把主父偃给抓了起来。

但此时他还不想杀主父偃。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9)

二、得罪了其他天子近臣

如果此时有人给主父偃求情,刘彻也就顺水推舟了,他是真的爱惜人才。但是,不但没人求情,落井下石的还挺多。

主父偃智商虽高,情商却很低。读书时没有同窗之谊,落魄时没有患难之交,一朝得势更是猖狂,为人还有点急功近利,喜欢揭发人的隐私到刘彻那儿卖好,和同事们人际关系很差,朝中没人喜欢他,讨厌他的倒是一抓一大把。

刘彻拿不定主意,就问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怎么看待此事,《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上》记载公孙弘的回复是:“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10)

意思是齐王自杀没有后代,齐国被除国,这样的人间悲剧都是主父偃一手造成的,要是不杀他,您如何面对天下人呢?

刘彻一想挺有道理,主父偃虽然有才有功,但维护自己的名声显然更为重要,而且不能寒了各位叔伯兄弟的心,于是诛了主父偃全族。

【结语】

总之,主父偃之死,死于他的狂妄。

他再得刘彻宠信也只是个外臣,而刘家宗室在身份上天生便高他一等,不是他可以轻易对上的。他被眼前的权势迷住了眼,误以为自己有了和宗室对抗的力量,落得这般下场并不奇怪。

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能让汉武帝大叹相见恨晚的主父偃为何未得善终)(11)

主父偃生前门下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树倒猢狲散,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出面埋葬他,朝中民间都是骂他之声。

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意为主父偃得势的时候,人人夸赞,主父偃失势则人人痛骂,令人心感悲凉。

太史公感叹的是世态炎凉,我却认为这和主父偃的为人分不开,只能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