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贺龙率湘鄂西红四军兵经过湖北松滋。

队伍之中有一名叫作贺文学的战士,他是松滋人,贺文学随部队打回家乡,正巧看到了17岁的儿子贺炳炎。

贺炳炎师从武当,师父是一清道长,年幼就开始学习武当武术,现在是名打铁匠,看起来很瘦弱,他央求父亲带他一起参军,父亲拒绝了。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1)

图|青年时代的贺炳炎

贺炳炎抱着一棵松树怎么都不愿意回家,和父亲就这么僵持着。

就在这个时候,贺龙走过来,摸了摸贺炳炎的脑袋说:“人还没有枪高,长得像个瘦猴子,志向倒蛮大的嘛。好吧,你就到宣传队去提浆糊桶子吧。”

因为年纪小,身材瘦弱,部队就安排贺炳炎先去喂马,不久后,贺炳炎就被调去帮助红军宣传。

红军队伍里多出一个乐观积极的红小鬼,他扫地、喂马、送信从不喊苦。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名传奇少年将来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师出武当

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很多人剪去了辫子,就在这新旧交替之时,贺炳炎出生在湖北松滋刘家场。

他没有选择继续上学,楚人尚武,他被父亲送到了武当学习武术。

贺炳炎从小就瘦小,贵在机灵懂事,武当一清道长很喜欢这个孩子,将他收在门下,教授他凌霄剑法。

但贺炳炎并不喜欢用剑,而是喜欢用刀,苦练玄虚刀法,师门祖传的大刀送给了他,他视若至宝,随身携带。

贺炳炎嗜武成狂,精益求精。道家的训诫,让他自小明辨善恶,性格刚烈,平时如果遇到贫苦人家的孩子被欺负,他总是会冲上前去打抱不平。所以家乡的那些纨绔子弟都有点惧怕贺炳炎。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一身好武艺也根本阻止不了人生的悲剧。母亲因病而亡,姐姐被送给别人做童养媳,哥哥也过继给别人。

贫穷和剥削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贺文学加入了农会,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决心告别家人参加红军。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2)

贺炳炎为了生存,不得不去煤矿背煤,去给地主放牛,做苦力,瘦小的他给人杀猪,苦练的刀剑技法最后只能用来做蔑活、做裁缝和打铁。

幼小的他面对地主的欺压,空有一身好武艺却不敢施展,这种阴影留在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

如果不是在机缘之下参加了红军,他的一身好武艺也许就这样埋没了。

贺炳炎是在红军之中经过千锤百炼,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

1930年7月下旬,贺龙率部在湖北潜江浩子口和国民党军队周旋,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了下午,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

为了赶紧结束战斗,贺龙想要乘着敌人精疲力尽之时,将预备队红六师调上去,从侧后方突袭敌人。

贺炳炎奉命去红六师传达命令,他行动迅速,很快将命令传达,红六师投入战斗之后,敌人果然受到了重创,丢盔弃甲,好不狼狈。

但贺龙一直都没见传信的贺炳炎回来,赶紧将警卫连连长喊来,让他赶紧派人将贺炳炎找回来。

贺龙肯定地说:“这小子想打仗想疯了,可能跑到战斗部队里去了。”

果然,贺炳炎在回来的时候正好看到红六师的阵地,看战友们一个个都打得热火朝天,心里痒得不行,顺手拿起一颗手榴弹就扔了过去。

过了把冲锋杀敌的瘾,贺炳炎准备归队,谁料想正好撞到了几十个回撤的敌军。

他一手提着大刀,右手高举着手榴弹,对着敌军沉着高喊着:“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

几十个敌人见对方就是一个孩子,而且只有一个人,根本没有把他当一回事,还嚷嚷着要活捉贺炳炎。

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贺炳炎直接窜到了他们面前,挥刀杀敌干净利落,他们的军官瞬间就没了性命。

贺炳炎想到之前老战士们瓦解敌人思想的做法,学着贺老总的口气对这些人说:“蒋军兄弟们!你们有许多人都是穷人,穷得叮当响,吃不上饭也穿不上衣,才被迫当兵的……”

这几十个撤离的敌军本就军心涣散,被贺炳炎这么一说,马上就缴械当了俘虏,还顺从贺炳炎的安排,站成了三队,跟着贺炳炎回去。

贺炳炎就这样一个人带着47名战俘回来,一下子轰动了整个部队,这年他才刚刚18岁。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3)

图|贺炳炎出生地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

贺龙赶过来的时候,看见他身后这么多心甘情愿地战俘,赞叹地说:“有种,好样的!”

在一次偷袭敌人的战斗之中,战士们发现司务长走失了,贺炳炎提着大刀单枪匹马飞奔回城,不仅安全带回了司务长,还在重重包围之中杀敌数十人。

这样的情节便是放在今天,影视剧的编剧都不敢轻易写出来。贺炳炎的神勇忠诚让战友们十分振奋,大家都称他为“红军赵子龙”

就连贺文学都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如此勇敢多谋,参军的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短短两年的时间,贺炳炎升为班长、排长、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

“红军赵子龙”

1932年,贺炳炎被组织选送到洪湖军校受训,而国民党21军乘着洪湖红军主力前往湘北作战之时袭击洪湖苏区。

洪湖军校的学员们奉命参战,但情况紧急,分给他们的枪支很少,贺炳炎将自己的枪让给了其他的学员,他直接冲到了厨房操起一把菜刀就上阵杀敌。

即便是一把菜刀,贺炳炎依旧是势不可挡,越战越勇,军校学员们在他的带领之下奋力杀敌,将敌人一举打退。

事后,军校嘉奖贺炳炎,学员们都喊他“贺小龙”,但贺炳炎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他觉得自己根本不能和贺老总比。

1933年夏,红三军转移到了湘鄂边境,进行了整编,全军编为了第七师和第九师。贺炳炎被任命为红七师二十团团长,不久后改任二十九团团长。10月,湘鄂川黔独立师编入红二军团,贺炳炎改任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团长,余秋里任团政委。

贺炳炎此时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红军指导员,哪里有战斗,他就是“救火队员”,被派去临时指挥。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4)

图|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红二军团部分干部在陕西铜川陈炉镇合影。(二排右五为贺炳炎)

1934年10月,在湖南永顺县高粱坪战斗之中,贺龙和任弼时所在总指挥部被敌人偷袭,附近没有支援的红军部队。

就在危机关头,是贺炳炎临时组织起了警卫员、司号员、运输员和炊事员等等,派出两股小分队,干扰敌军。他自己则率领一支部队正面冲出,一时间敌人的三面都是冲锋号,同志们大声喊着“杀”。

敌人以为中了红军的埋伏,还没有正式和贺炳炎交上手,就已经吓得掉头逃跑。

贺炳炎在追击之中受伤,好在有惊无险,贺龙十分感慨:“这娃儿,烧火棍到他手上,也能当机关枪使啊!”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5)

【图|1937年,八路军一二零师师长贺龙等指挥员在山西抗日战场。(前排右起:贺龙、甘泗淇、晏福生、贺炳炎(时任七一六团团长)、李贞、蹇先任,贺捷生(幼年))。后排右起:谭友林、王震、关向应、李达)】

1935年3月,大庸县后坪战斗陷入了僵局,贺龙先后派出了两个突击队都没有将制高点拿下,眼看着歼敌的计划就要落空,贺龙下了急令:“让贺炳炎上!”

贺炳炎带着战士们冲出了战壕,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接近了制高点,突击成功,夺下一个山头,手机了两挺机枪和一大堆手榴弹。

贺炳炎此时已经负伤,他根本不管不顾,坚持着打退敌人一番又一番的进攻,最终将敌人击溃。

“独臂将军”

贺炳炎是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凭着一把刀,他可以勇猛杀敌,但他不是神话,血肉之躯终究顶不过一群敌人的枪杆子。

1935年11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开始了长征,年仅22岁的贺炳炎担任了红五师师长。

这一路上,他们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阻击,在抵达洞口县瓦塘屋之时,四师减员严重,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贺龙决定让贺炳炎带着第五师去驰援。

在战斗之中,贺炳炎杀急了,不顾警卫员的劝阻,操起一挺机关枪就冲了上去。

这场战斗最终胜利了,但贺炳炎却被一发炮弹炸伤了右臂。

战斗结束后,贺炳炎才被同志们急匆匆送到了总指挥部的战地卫生所。

贺炳炎的整个手臂都已经没有用了,只留下了一点皮肉连着。而此时的贺炳炎还患有严重的急性肺气肿,如果不马上进行手术,可能会危及生命。

长征之中,别说药品和医疗器械了,就是一个干净卫生的手术室都不具备。

贺龙听闻后从前线骑马赶回,听取了医疗队的医疗方案,知道贺炳炎这手臂肯定保不住,忍不住叹息。

贺炳炎从昏迷之中醒来,听懂贺龙和医疗队的对话,他情绪很激动,没有了右手,就代表着他从此不能再用“玄虚刀法”,他用最后的力气说了一句“我不能没有右手”,就又疼晕了过去。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6)

贺龙和医生们谨慎商量后,决定还是给贺炳炎做截肢手术,立刻进行。没有器材,只好找老乡要来一把做木工的锯子。

医生们找来了大烟给贺炳炎代替麻药,贺炳炎厌恶地看着大烟土,转头倔强道:“这玩意儿,拿开,我不吃。”

于是,手术只能在根本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

古代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传说,但这仅仅只是传说,医生们还没见过有人主动提出不用麻醉,都很犹豫和紧张。

贺炳炎喘着粗气,人已经快要虚脱了,还在给医护人员打气。

整个手术过程,贺炳炎闭上眼,紧紧咬着毛巾,左手抓着床边沿,床边的木头都被他的手指给抠烂了。

一旁的护士看着他痛苦的模样,难过得哭了起来。

整整两个小时的手术,医生们已经是大汗淋漓,贺炳炎到了最后已经疼到麻木。

他睁开了眼睛,表情平静地看着大家,用眼神告诉身边人,他没有事,希望他们不要太难过。

贺龙这样的铁血将帅,在目睹了这场手术之后也忍不住流泪,贺炳炎后来才注意到贺龙就站在旁边,那一瞬间流下泪来。

他手术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以后又能上战场了。”

截肢手术很成功,贺炳炎在一段时期的休养之后体能渐渐恢复。

贺龙在作战空隙抽时间来看了看贺炳炎,看到他精神好多了心中很是欣慰,但转眼看到他空荡荡的袖子又很难过,伸手拥抱住这个年轻人,拍了拍他的肩膀。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7)

图|贺炳炎

而贺炳炎最近一阵子纠结的只有一个问题:我以后还能打仗吗?

贺龙一直在鼓舞着他,希望他早日回到战场指挥作战。

在手术后第七天,贺炳炎就重返前线。

他当时还不知道,贺龙将他手术时锯下来的残骨留了下来,包在了手帕里面。贺老总是真心疼的这个孩子,也是真的打心眼里敬佩他的骨气,他将这块手帕拿给其他的官兵们看,对他们说:“我们共产党人,胜过关公一千倍。”

特免军礼

贺炳炎的故事,鼓舞了无数年轻的战友。在长征行军途中,同志们都认得他,都想要尽力照顾一点他,然而每次不顾伤痛照顾别人的,总是贺炳炎自己。

他将马让给了其他的伤员,重伤的抬上马,轻伤的拽着马尾。而他用一只左手牵着缰绳,在泥泞的草地上引路。

同志们饿倒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炒面给他们,同志们不愿意要,贺炳炎发起了脾气:“这是命令!”

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之后,贺炳炎因为左臂内还留有一粒子弹没有取出,伤了神经,被秘密送到了西安广仁医院治疗。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8)

图|抗战大片《太行山上》,梁家辉扮演独臂将军贺炳炎

取出子弹之后,贺炳炎的伤口还没有痊愈,就主动要求返回部队。

抗日战争打响后,贺炳炎任八路军第一二O师七一六团团长,得贺龙之令,首战雁门关。

这场大战,贺炳炎提前布置了埋伏,歼敌300人,击毁汽车20多辆。

日寇在这场战役之中着实体会到了“大刀”的厉害,也顾不上什么武士道,很快就被打得崩溃逃窜。

贺炳炎部撤离现场后没几天,日军在这里还竖起了一块木牌子:此地殉国 67 人,过往车辆千万小心。

雁门关首战大捷,八路军军心大振,国内外报纸都在大力宣传雁门关击败日军的新闻,称为“雁门关大捷”。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9)

图|1939年5月,贺炳炎(左2)、余秋里(左3)在冀中莲子口战斗中观察日军动向

毛泽东在一次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之中,就举了贺炳炎的这次战绩。

1938年,贺炳炎和老战友余秋里再次搭档,八路军宣布组建第一二O师第三支队,贺炳炎任支队司令员,而余秋里任政委。

余秋里上次和贺炳炎因组织安排分别之时,他的一双手还是好好的,现在看到贺炳炎失去了右臂,余秋里心中格外沉痛,因为他在离开贺炳炎之后,也在战场上失去了左臂。

两位老战友都成了“独臂将军”,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作战的水准。

贺炳炎通常会站在余秋里的左边,两人并肩出现,戴一副手套,默契非常,好像天生就是对方的左右手。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10)

战士们看到这样的司令和政委,精神上好像得到了无尽的力量,这支队伍被群众亲切得称呼为“一把手部队”,就连日本人都有所耳闻,因为部队作战彪悍,他们一听到是贺炳炎和余秋雨的“一把手部队”,就已经是胆战心惊。

冈村宁次被气得拍着桌子怒骂,要以天价悬赏贺炳炎的命,说一定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休会期间,毛泽东前往驻地看望代表们。

贺炳炎老远看到毛泽东径直向自己走来,赶紧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用一只手整理了一下服装和仪容,举起左手敬礼。

毛泽东见此,几个快步走近,握住他的左手:“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不用这样敬礼。从今往后免掉你这份礼吧。”

贺炳炎听到毛主席要给自己“特殊待遇”,有些担心地说了一句:“主席,我还有一只手,我还能冲杀。”

毛泽东甚为感动,他紧紧握住贺炳炎的手。

历史上哪有过这样的独臂将军?也只有在红军的队伍里才出了这么一位。

毛主席鼓舞道:“等革命胜利了,你还要用一只手建设新中国呢!”

贺炳炎成了唯一一位被毛泽东亲自特批不用敬军礼的军人。

1947年8月,在彭德怀的指挥之下,胡宗南最精锐的三大主力之一——整编三十六师被我军全灭。

10月,贺炳炎受命率部攻占清涧南面的三十里铺,经过三个夜晚的连续突袭,我军攻克了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了耙子山主阵地,

敌人不断出现增员,耙子山难以攻下,彭德怀不知前线具体情况,打电话给贺炳炎,焦急喊道:“耙子山为什么还没攻下?”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11)

图|贺炳炎在陕北

当时部队伤亡惨重,行动受阻,贺炳炎的情绪上来了,对着电话就喊了起来:“部队伤亡太大,有困难!”

彭德怀和贺炳炎就这样在电话机里面吵了起来,一气之下,贺炳炎就摔了电话。

彭德怀冷静下来后,觉得按照贺炳炎平时的性子,绝对会不折不扣完成,这次竟然会跟他发了脾气,一定是前线出了问题。

彭老总二话不说,带着一野参谋长王政柱直接前往贺炳炎的指挥所,指挥重新调整队伍,组织攻击。

耙子山被攻下之后,彭德怀亲自去看了敌军坚固的防御工事,才知自己是冤枉了贺炳炎。贺炳炎也赶紧道歉:“彭老总,摔电话是我的错,我要向野战军总部写检讨。”

彭老总笑着摆摆手:“贺炳炎,免了免了。”

心酸的遗言

1949年1月,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称为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贺炳炎担任军长,廖汉生担任政委,余秋里担任副政委。

9月5日,第一军进入西宁,青海省全省解放。

贺炳炎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12)

图|贺炳炎

1955年9月,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从前为地主放牛的瘦小少年,现在已经是鼎鼎有名的大将军了。

但这位干部的家中,军区大院的花工、厨师、水电工、澡堂师傅等常来常往,都在和他学习武当拳法。

贺炳炎喜欢和战士们一同讨论武术之道,他还自创了一套“独臂拳”,用一只手也能打得刚猛有力。

常年作战给贺炳炎身上留下了16出伤疤,疾病缠身。组织为了贺炳炎安心养病,专门拨款给他盖新房子。

贺炳炎倒是爽快接受了,但盖出来的却是军官宿舍,他自己一直住在旧房子里。

组织只能退一步,给他的老房子装暖气,他也欣然接受了,随后就将暖气片送到了医院。

他总觉得自己的右袖子是“多余”的布料,衣服上哪里穿破了,就将右袖子剪下来缝补上去。

一床棉被缝缝补补,已经不太保暖了,妻子曾经建议他去后勤部换一床,他不同意,一件旧的棉衣,也是缝缝补补一直穿到了逝世之前。

师出武当的上将有哪些(师出武当的上将)(13)

图|1951年11月1日,贺炳炎(后左4)携夫人姜平(后左3)、儿子贺陵生回乡探亲时与家乡亲属在宜昌合影

1960年,这位将大半辈子贡献给战场的老革命,因为积劳成疾在成都病逝,终年47岁。

去世前10个小时,贺炳炎从昏迷之中醒来,询问军区后勤部长冯丕成的部队营房建设的问题。

“我是不行了,等我死后,那些先见马克思的同志们问我,贺炳炎,革命成功了,你掌权了,你为大家做了些什么好事呢?我说我的部下还没房子住呢。难道我能就这样去见我的老战友们吗?”

未曾想这段话成了老将军的遗言,冯丕成每次提到这句就会流泪哽噎:“我是贺司令生前最后一个受接见的人,我亲眼看见他是苦死累死的……”

贺炳炎的家属曾想将贺炳炎葬回老家,但老战友和老部下们恳求葬在成都,这样他们在清明节还能去看看他。

家属们最终同意了战友们的请求。

7月5日,贺炳炎的葬礼,20万军民冒雨云集在北校场为他送行,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中将从北京赶来,扶柩痛哭。

贺炳炎的一生,都贯穿着中华武术的“忠义”和道家传承的“仁与德”,即便后来失去了右臂,他依旧可以在战场杀敌,他以鲜血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