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

晋祠,创建于西周时期。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

北魏时已有相当规模。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不断营造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创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后世不断扩建完善。7世纪至12世纪间营造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的典范。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4A级别旅游景区。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

老爷阁为晋祠景区北部近几年扩建景点。

2017年9月4日,鱼和先生去拜谒晋王祠。从太原市区开车去晋祠,路很好走。尤其是见识到新修的、刚刚完成绿化布置、正在精心养护、双向四车道的新晋祠路,晋祠在太原乃至山西地位有多重要可窥一斑。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

晋水亭为晋祠景区北部近几年扩建景点。

晋王祠外围建了晋祠公园,很大很规整,免费。晋祠原停车场在整修,只有雇佣导游才能由原来景区门口开车入内。鱼不需要导游,没奈何只能听从景区人员指导从村子进入。由此鱼和先生见识到晋祠的宏大。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

先生2009年独自一人来过晋祠。此次与鱼携游感慨道:晋祠比2009年景区扩大了一倍。门票八十元,只比当年上涨三分之一。六十岁以上人士免费。上图为景区东门。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

青翠一片中,鱼和先生往景区进发,路上常有导游自荐,鱼和先生婉拒。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7)

水镜台戏台

“三晋名泉”的匾让先生直呼“水镜台”匾哪里去了?这座上图中重檐歇山顶的殿,曾是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变的二郎神庙。不过它可不是庙。它是现存较大且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戏台。大家看到的为戏台的后台部分(见上图),为明代建制。大约为明万历年间修建的。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8)

水镜台台基高一米三,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9)

水镜台前部是十二根明柱卷棚顶戏台前台,为清代建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0)

水镜台四周为廊,门左右各一圆窗,北方古建特点十分明显。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1)

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2)

绕过水镜台,就是跨越智伯渠的会仙桥。相传,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 “会仙桥”。

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 他为官清正廉明,与严嵩多有抵牾。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洪先不客气地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严嵩以为罗当众侮辱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茴香,罗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于是连夜逃走,罗洪先就这样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他来到晋祠,当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为恼 火,立马回敬两句:“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洪先方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3)

过会仙桥,是莲花台。因四角立有四位金人像,呼作金人台。这四位金人亦称铁太尉。

宋元祐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补铸)。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绍圣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补铸莲花台西北隅铁人头。正德八年(1513年)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金人台正中设琉璃瓦焚帛炉楼一座,高曰四米。据《太原县志》载,晋祠为晋水源头,故镇以金神,为防水患。(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4)

图两位金人左侧那位即西北位置明代遗存,右侧即东北位置为民国补铸;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5)

图两位金人右侧那位即西南位置为唯一宋代遗存,左侧东南位置为民国补铸。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6)

绕过莲花台,为“对越坊”。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7)

然后是献殿。金大定八年(1168年)增建。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8)

面宽3间,深2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补,1955年原样翻建。

穿过献殿,是鱼沼飞梁。鱼沼为晋祠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亦称板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结飞梁于水上”即指此式桥。北宋时鱼圣母殿同建。1955年原样翻修。桥东月台上铁狮铸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鱼沼飞梁的东端即是晋祠最负盛名的殿:“圣母殿”。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19)

圣母殿檐柱盘龙六条是由根雕雕刻而成。它们和圣母座物为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

鱼沼飞梁东侧的矗立着巍巍圣母殿。那八根巨大圆木柱及其盘踞的飞龙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定睛细看每条龙都不同,张牙舞爪凌空欲去。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0)

晋祠也曾经是阎锡山的后花园,园内牡丹很多。圣母殿边上两棵千年柏树令人称奇,一棵歪倒约有三千两百年,另一棵也有两千多年。据说东汉汉安三年、建康元年(144年),太原地区发生地震导致晋祠内树木倾斜。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太原地区再次发生地震,波及晋祠。神奇事情出现了,就在那棵老柏向北倾頽瞬间,那棵比它年幼的柏树用身体支撑住倾倒的老树,灵异般地护住了圣母殿。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1)

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现已不知所在。明景泰八年、天顺元年(1457年),圣母殿右侧铸造大钟一口,现在苗裔堂门廊北侧靠近圣母殿一侧。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2)

在景区南侧看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3)

在景区近景南侧看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4)

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宁化王府重修圣母殿、鱼沼飞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修鱼沼飞梁。(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5)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6)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7)

圣母殿内有彩塑四十三尊,即圣母像和分列龛内外四十二尊侍从。其中宦官五尊,女官四尊,侍女像三十三尊。除了龛内二尊为明代后补,其余为宋代原塑。圣母殿塑像精美绝伦。即便隔着栅栏,不能尽览她们的全貌,从侧面也能看出她们各异的神态、独特的表情和精美的服饰。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8)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29)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0)

圣母殿南侧是苗裔堂。初建时间不详。第一次重修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元泰定五年、致和元年、天顺元年、天历元年(1328年),再次重修。明正德六年(1511年),第三次重修。最近一次大规模维修为1960年。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1)

苗裔堂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2)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3)

苗裔堂内,明代塑像值得一观。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4)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5)

苗裔堂南侧为朝阳洞、读书台景区(见下七图),依山而建,为晋祠景区西侧尽头。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6)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7)

朝阳洞又名朝阳岩、灵官殿,坐落在瓮山上半山腰间。“朝阳”二字出自《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意思是梧桐树上的凤凰,迎着早上的旭日鸣唱,比喻有才华的人,才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8)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39)

读书台是晋祠最高处,它和同一台级的三台阁组成晋祠八景中的仙梯阶云。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晋祠,埋藏在一片葱茏中。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0)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1)

图中这三个篆字认得吗?“来仙界”。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2)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3)

从朝阳洞下来步入晋祠南部景区,这里有善利泉亭、唐叔虞祠、东嶽祠、关帝庙、唐碑亭、三清祠、文昌宫等。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4)

下图为晋祠内的另一处名泉善利泉,善利泉泉亭和难老泉泉亭均始建于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时期。如今泉亭依旧,泉已不在。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5)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6)

唐叔虞祠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7)

唐叔虞祠东西配殿内展示的十四尊元代泥塑伎乐人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8)

唐叔虞祠东西配殿内展示的十四尊元代泥塑伎乐人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49)

下图的进深处为唐叔虞祠堂,两旁配殿内展示佛教造像残件,篇幅有限,没有上传图片。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0)

元代遗存唐叔虞祠大殿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1)

大殿内雕像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2)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3)

关帝庙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4)

关帝庙内的隋槐。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依旧老枝纵横,生机勃勃。与三清祠有月门相通。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5)

三清祠

晋祠南部景区的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唐碑亭等建筑,可串糖葫芦观看。下图为钧天乐台。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6)

钧天乐台位于昊天神祠对面,坐南朝北,是专为祀奉关帝酬神唱戏的戏台。清乾隆年间建造。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7)

贞观宝翰亭

唐叔虞祠的东侧有座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内有一通唐碑,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全文行书一千二百零三个字。距今一千两百多年。字体劲秀挺拔,洒脱雄奇。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字,因此碑文颇有王右军的书意。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8)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59)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0)

唐碑旁还有一个通影碑嵌在墙壁内,上面有李世民的像。

晋祠南部还有奉圣寺。奉圣寺原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3年)建为寺,南宋嘉定六年、金至宁元年、贞佑元年,蒙古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蒙古兵攻太原,奉圣寺毁于战火。元代由高僧洪智重建。1950年,占据奉圣寺的一所疗养院以寺庙残破,不是文物为由,强行拆除了寺院的全部建筑。现存晋祠内奉圣寺为1980 年初重修迁建,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过殿、山门都是从各处搬迁而来的元、明建筑精品。大雄宝殿,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 原属于寺;过殿, 由汾阳二郎庙迁来,原属于庙;山门,原名景清门,是晋祠早期的山门,原属于祠。这些来自于寺、 庙、 祠的建筑,组合起来,成为了今天的奉圣寺。属于晋祠内比较特殊的建筑。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八角七级,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晋汾景色尽收眼底。“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1)

鱼和先生在晋祠主景区流连了三个多小时。于是奉圣寺和浮屠院因路程较远,被先生舍弃。

鱼建议大家别去晋祠公园。晋祠景区外的导游也不要选择,因为他们一定带你去晋祠公园,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既消耗体力又浪费时间。公园西北角有雨花寺,据说当年,李氏父子出兵反隋之前,曾在这里祈愿过举事成功,所以那里香火盛极一时。如今的雨花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物部门根据史料记载所建的恢复性建筑。寺里大殿供奉的是燃灯佛,偏殿财神殿有副楹联:“你也求我也求给谁是好,朝也拜夕也拜心诚则灵”。这楹联鱼以为是这座新庙的亮点。晋祠的游览分为南、北、中三条线,其中晋祠三绝都集中在中线上。南路除了有元代遗存唐叔虞祠外还有明清增建的寺宇,值得一看。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2)

晋祠北路有难老泉,水母楼,王氏宗祠,晋溪书院。北路最可观的难老泉,据说泉眼于一九九三年的时候就枯竭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地下泉水咕咕翻腾的景象(如下图),是人工产物。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3)

北部景区还有水母楼(见下图),楼上封闭不开。据介绍楼上正中神龛里有水母的塑像,其旁还有六个侍女分列。看来无缘一见了。

水母仪容端庄,体态丰腴,极富神采。但相比之下,侍女的塑像更加引人注目。她们盈盈而立,似正要举步向前,身体与常人相比,略显扁平,增加了少女弱不禁风的柔弱感。从背面看去,她们的背影与水中游鱼颇为相象,优美而轻盈,因此,当地人都称她们为美人鱼。作者在创作中还注意到了细节的刻画,比如侍女那细微的头发,一根根都清晰可见;皮肤光滑而细腻的质感也处理得很好。(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4)

网上资料说水母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叫水晶宫,供奉的主神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水母楼塑像,成于明嘉靖廿四年(公元1545年)。看来先有水母和侍女像,后有水母楼。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5)

水母像如今安厝在一楼洞龛内。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6)

水母楼台基部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建成的水晶宫石刻风化严重。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7)

王氏宗祠,王琼祠。宗祠东侧为晋溪书院。均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恢复的。

王琼(1459-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县人。明代进士,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历任工部、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忠臣。王琼祠建于明嘉靖末年,内供王琼像。祠门上悬有赵望进补书的“山高水长”额匾。阶下银杏两株,左雄右雌,柯枝繁茂,形同华盖。金秋季节,满身黄袍袈裟,累累银杏有如金果,传说此银杏树为王琼手植,距今最少有500年光景。祠前晋水架桥,曰:“仰止”。(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介绍一下太原晋祠(21晋行太原)(68)

这是鱼总结的晋祠游览路线:先中路景点: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圣母殿。右走苗裔堂→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唐碑亭→唐叔祠→三清祠→关帝庙→东岳祠→文昌宫;再向北走至胜瀛楼(游客中心)→晋溪书院→王氏宗祠→难老泉亭→水母楼→三圣祠。体力允许的话强烈建议去更远一点的奉圣禅寺、浮屠院、柏月山房。时间充裕还可登悬瓮山,登山口在圣母殿后面。如此一游非一上午或一下午不能周全。取舍吧!

有关链接: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圣母殿为晋祠古建三绝之一。创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

木雕盘龙是晋祠古建三绝之二。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

鱼沼飞梁晋祠古建三绝之三。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

水母楼: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

水镜台是明清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

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周柏唐槐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