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霸王别姬》的人也许知道,陈凯歌电影的结局和李碧华的小说结局不一样。

但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也有两种结局,这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讨论的"开放式结局"和"闭合式结局"。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1)


所谓的"开放式结构"不光是给剧情留白、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剧本创作和电影拍摄上这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没有将最后的高潮或线索完全闭合。这样的电影最后得到的口碑往往呈两极分化之势,要么影视留名、要么臭名昭著。


今天的文章就从《霸王别姬》的两种结局入手,深入分析一下"开放式结构"和"闭合式结构"的不同以及各自之于电影的优劣。


《霸王别姬》的两种结局


在电影中,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在二人最后一次对戏中烟消云散,不同的是,一个用"放下"来收尾,一个用"死亡"做结局。相同的是两个人前面说的戏词:

程蝶衣:大王,那汉兵他杀杀杀杀上来了。

段小楼:啊。

(转身)

(程蝶衣特写,眼神中流露出决绝的神情)

(一只手把雪亮的宝剑从剑鞘中拔出,"呛啷"拔剑的响声)

(段小楼近景。画外传来重物倒地声,段猛回头)

(特写,段无表情的脸)

段小楼:……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2)


版本A中的"……":

段小楼:(撕心裂肺地一声)蝶衣!!(继而,轻轻地)小豆子。

版本B中"……":

段小楼:(沉默良久,然后用京剧念白腔)妃~子~。

在版本A中,从段小楼的撕心裂肺可以看出程蝶衣是真的死了。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3)


但版本B却给看过的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 可能程蝶衣死了,但是段小楼入戏太深,所以没意识到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 可能程蝶衣没死,段小楼如释重负,继续演着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用戏中人的感情诠释着"虞姬虞姬奈若何"。


《霸王别姬》的"闭合式结局"广为流传


说到底《霸王别姬》还是会被归类到情节剧之中,在这样类型的电影中,观众对故事发展一般都有"有始有终"的诉求,而绝大多数的创作者也会遵循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因为从著有《窦娥冤》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开始,到写下《孔雀胆》《卓文君》《蔡文姬》的郭沫若,中国传统的剧作家都墨守着"生旦净末丑,大路各自走"的结局。换句话说,在作品最后,一定会给每个人物一个交代。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4)


但曾在《棋王》和《孩子王》中大胆运用过"开放式结局"的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最后一次在《霸王别姬》中尝试的效果就是:很多人认为程蝶衣必须死,不然这部电影就废了

相较于《棋王》最后冷清萧索的广场和《孩子王》结尾男主角对一片巍峨的回眸,陈凯歌这次将选择权交给了观众,得到的却是"闭合式结局完胜"的结果。


终于那个喜欢将国画中的"留白"效果运用到电影中的陈凯歌不见了,从《荆轲刺秦王》开始就一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直到《无极》的出现。(后面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为《无极》平反,这是一部无论从拍摄技术还是故事架构上都当之无愧的"中国魔幻电影巅峰之作"。)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5)


那么为什么"闭合式结局"更受欢迎呢?因为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一部电影就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观众不需要在从电影细节中"刨根问底"的同时还要对未知的结局不断问"真的吗?""为什么?"


而且《霸王别姬》的开放式结局不被接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主要人物一生的命运都被交代得有头有尾。在这种完整的故事线之后安排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让人产生一种"被耍了"的感觉。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霸王别姬》是有原著的,这是一部小说改编剧本。

小说《霸王别姬》的结局是:程蝶衣"虞姬殉情"后醒了过来,说罢"戏演完了"四个字就开启了新的人生。若干年后,段小楼和程蝶衣师重逢在香港的澡堂子里,中间交流很少,在两人洗完澡之后就各走各的了。

虽然交流很少,但看过书的人也会从寥寥数语中体味到程蝶衣的"不可得,放不下"。

蝶衣转过话头问:

"你结婚了没有?"

"没。"

小楼这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老光棍儿一个。

"——哦,我倒有个爱人了。"

蝶衣的嗓子提了提,瞟了瞟小楼。

"真的呀?"

"真的。"

"真的呀?"

"真的。"

两句迎来送往,在水汽中流转,凝在半空中,停了半晌。

小楼顿了顿,笑笑:"那你会喝更好的茶啦?"

喝茶哪里喝得饱,蝶衣淡淡地摇摇头:"我最想吃的是盆儿糕。蘸白糖吃,又甜,又黏,又香……"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6)


这和电影里程蝶衣用一辈子、一条命演了一个虞姬大不相同,但这样怀揣不甘和回忆活了60年相较于死在舞台上、死在段小楼眼前,难说是悲是喜、是福还是祸。


可如果用那个"程蝶衣没死"的结局,从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和小说的设定发生了重合。在"重合"的情况下还不拍后续,是担心观众看完170多分钟的电影后拿不出十几二十分钟的耐心看后来发生的事吗?

要知道,观众是最精明也不愿意被当作傻子的


《霸王别姬》的"开放式结局"可以尝试


李碧华不懂程蝶衣,陈凯歌懂。因为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故事写着写着,人物如何选择、是生是死就由不得作者了。但那个在书里有了嗓音、有了血肉、有了脾气、有了爱恨、最后有了自我的程蝶衣却被李碧华写活了,还完好无损地活到和师哥在澡堂子"坦诚相见"。

有人说:

"倘若蝶衣从书中化出来,也定要将那结尾的句号打在自刎时,故事戛然而止,远处响起北平的钟声才好。这一死,盛世元音就永远不会老,那一出霸王别姬才唱得到他心坎里,流唱千秋万代,经久不绝。"

这样的说法我也是极为赞同的。但回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来说,开放式结局并不像大家想的那般"豺狼虎豹"。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7)


因为开放,所以未知。

在段小楼轻唤"妃~子~"的时候,很可能是他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然也是唯一一次陪程蝶衣"不疯魔不成话",看着倒在血泊中的程蝶衣,段小楼用这句"妃子"成全了程蝶衣,也演活了那被蝶衣一辈子爱而不得的西楚霸王。

换句话说,在"开放式结局"中,程蝶衣"刎别霸王"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戏码,无论是从故事发展走向还是对戏之人段小楼的反应来说,这都是成立的。


可如果程蝶衣不死,《霸王别姬》就真的沦为平庸了吗?

前文中我有提到过这样一句话:

这样怀揣不甘和回忆活了60年相较于死在舞台上、死在段小楼眼前,难说是悲是喜、是福还是祸。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公认的文学巅峰和戏剧开山鼻祖,随之那句"一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广为流传。但《哈姆雷特》的结局真称得上是"最干净的闭合式结局"——死得一个不剩。可这与其剧情节奏和人物设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产电影中有一部《万箭穿心》,女人间接害死了丈夫后,用挑扁担运货的方式养活了孩子,最后却还是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甚至亲儿子也跟他反目成仇。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没有不感觉压抑的,为什么?

因为相较于"一死了之"的高光悲剧时刻,苟且而又痛苦地活着才是最腐蚀人心的,也是最贴近现实世界生活的。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8)


曾有一位热衷于"开放式结局"的艺术片导演这样说:

"这就是生活,生活不像情节剧那样,会在一个时刻把所有的线索打开或合拢。"

进一步讲,那个曾脱口而出"不行!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的程蝶衣,如果真的在最后一场对唱中"放下了"所有的前尘往事,也放下了对童年的经历和自我转换的执着,继而苟且半生,难道这样的结局不让人心碎吗?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9)


不能因为"长痛不如短痛"就执着于"必死无疑",要知道,那高于生活的艺术最迷人地方就在于将生活的不堪用最美最让人心碎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爱也爱不动,恨又恨不起来。


写在最后


电影就是讲故事,但电影不能只局限于讲故事。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光影的魔术",不单单是因为摄影机、灯光、剪辑这些的存在,更多的它是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将一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像魔术一样,你永远不知道魔术师从帽子里掏出来的下一个是什么。


但为什么给"完整"加引号呢?因为完整不意味着必须有头有尾,仔细想想,"想象"也许是电影连接生活的唯一桥梁了。这也是"开放式结局"的迷人之处——它看似无形实则有意地将电影中的世界延伸到现实中来,让人们在被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震撼、感动之余,不自觉地将其与自己的生活或世界重合。

这样的"完整"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也许脱离了形式,但却拥有了更丰满也更富有色彩的灵魂。


电影霸王别姬中隐藏的剧情(电影版霸王别姬有两种结局)(10)


最后说一句,我深爱并心疼着程蝶衣,从他口含唱出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开始,无论他是生是死,也无论结局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