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真抓实干的五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坚持精准施策脱贫?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坚持精准施策脱贫(精准战贫困凉都绽新颜)

坚持精准施策脱贫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真抓实干的五年。

“十二五”末,六盘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市61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60.3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3.30%。

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十三五”以来,六盘水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市党员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奋力书写亮眼的脱贫答卷。

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相继实现“减贫摘帽”,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96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6万人,建成组组通硬化路6434公里……实现市域整体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延续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这五年,六盘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走出一条成长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回望,是总结,也是起点。340万凉都人民将接续奋斗,用实干实绩,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凉都新未来。

五年来,六盘水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持战略、战术和战法“三个精准”,既在高处“布局”,又在新处“施工”,更在实处“落子”,尽锐出战,书写了乌蒙大地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图景,让农民笑逐颜开、让农村春色满园。

今天的六盘水,改革发展步履铿锵,脱贫攻坚激战犹酣,山清水秀生态依然,人民生活幸福,凉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孕育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兴产业促增收

五年来,六盘水紧扣中心工作,主动切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在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中,六盘水深学笃用“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促进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结出累累硕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村里的3万余亩刺梨基地覆盖近万人,产值近500万元,刺梨让石山变成了‘金山’。”盘州市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见证着产业兴旺给家乡带来的巨变。

变化,缘起于2013年,从“煤老板”转型为“农老板”的聂德友,因一次偶然的出国游知晓国外市场对刺梨的需求,回乡后的聂德友开始带领村民种植刺梨。

经过多年耕耘,而今贾西村的万亩天富刺梨产业园已远近闻名。凭借盘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一个个小小金黄刺梨果通过延长产业链、深耕精加工,逐渐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果子带动村子,有了财气,自有人气。”聂德友说,“将有限的农副产品,拓展成无限的市场空间。跳出‘小农业’,农旅融合打开了贾西村的另一片广阔新天地。”

同龙涛一样,感受到家乡巨变的还有水城县蟠龙镇二道岩村村民孙显庆。“以前都在外打工,听说村里来了一位老书记,山上有了灌溉水,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回乡来一看,果然大变样。”

孙显庆口中的“老书记”名叫赵贵山,2018年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派驻到二道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今年7月,刚参加完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的赵贵山,没在省城多待片刻,又急急忙忙赶回村里。

脚步为何如此匆忙?面对记者的疑惑,赵贵山笑说:“放心不下村里正在套种的小黄姜,得赶紧回来看看才安心啊。”

“一棵姜苗,种好了就有五六斤姜,每斤能卖15元。”躬身在60多亩猕猴桃地里给小黄姜施肥垄土的村民孙显庆斜放锄头说,“老书记请了专家指导,种子、肥料都是直接送来,只有管护好这些产业,才没有糟蹋了这份恩情。”

水城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盘州刺梨产业带、木岗—落别茶叶产业带……一个个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全市特色农业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13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397.34万亩,农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185.3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260.49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挪穷窝斩穷根

五年来,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2015年年底党中央发出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后,深处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开启了一场大迁徙。

六盘水遵循“六个坚持”举措,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奋力建设“五个体系”,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闯出了一条结合凉都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路。

为切实保障搬迁户子女在迁入地“有学上”和“上好学”,让教育真正发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地势崎岖的水城县将县里最平整集中的1363亩“黄金地块”优先用于建校。

“以前在老家,哥哥每天5点多就要起床走路去上学,自从搬到了新家,我走路到学校就只要10分钟。”在水城县第三小学内,从阿戛乡电光村搬到以朵街道住武社区的冷钥瑶说。

“我们有责任圆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梦。”距离水城县第三小学五公里外的水城县第六小学教师陈娟说。“只有教育才能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她主动承担起了新入校搬迁户子女的教学工作,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学校,熟悉课程安排。

五年间,六盘水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6165人,涉及搬迁群众适龄子女21368人,2016年至2019年,全面建成配套教育项目44个,提供学位10975个。

截至今年6月,六盘水市完新建改扩建学校49所,利用新增学位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适龄子女10548人就学,利用周边原有教育学校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适龄子女10820人就学,全面解决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问题。

强基础补短板

过去五年,六盘水努力调整充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构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部门合力攻坚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

在全省率先安排市、县领导及部门班子成员1.6万人次驻村轮战,选派驻2200名村干部、554名第一书记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公共服务保障获得明显提升。

“以前,我们这里路不通、水不通,穷日子让人没了指望。”回想起往年的光景,海嘎村黄家寨二组村民黄兴荣说。

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这个坐落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半山腰的村寨贫穷落后“标签”逐渐松动。

“我们争取了66万元修缮和新建蓄水池、改善饮水管道,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水龙头,实施串户路硬化1.26万平方米、庭院硬化3600平方米,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说。

山乡巨变,受益的除了当地群众,还有一群孩子。今年6月初,一曲由海嘎学生乐队演奏的摇滚乐唱出大山,童声虽稚嫩,却让大家感动,引起一片点赞。大山深处,琅琅读书声与青涩音乐声互相交错,带着钻出泥土的梦想,山里的野百合也能闪光。

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教育扶贫点燃希望之光……海嘎村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村里的变化简直一天一个样,喝上干净水、走上干净路,感恩政府帮助和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已过古稀之年的黄兴荣感慨又欣喜。

五年来,六盘水累计投入107.66亿元用于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改善,建设输水管道19479.46千米,解决155.39万农村人口供水问题;新建改造中低压线路1982.68千米,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电网改造率达100%;建成农村公路8770.3公里,全市建成通组硬化路6434公里,实现了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魏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