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简

中国人过生日,无论丰与俭、土与洋,一碗寿面,总是少不了的。

偶然翻过一本书,名字叫《上海的金枝玉叶》,里面说到老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从前”是个锦衣玉食里长大的大家闺秀,“后来”落魄到形单影只地吃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个中的酸涩凄苦,不说也罢——但即便如此,那一碗面也是不能少的。

寿面怎么煮好吃又简单(阿简随笔总少不了一碗寿面)(1)

寻常百姓在太平日子里过生日,吃的寿面说来是有不少的讲究,先说这面条一定要宽,叫做“宽心面”,寓意顺顺溜溜地吃了这一碗,接下来的一年里没有琐碎烦恼的小事牵扯揪心。

其次寿面一定要长,而且煮的时候不能扯断,一大把长面齐整整地下锅,煮熟后还要齐整整地捞出来。这样一来,怎样把面条顺利而适量地挑到碗里,对盛面者使筷子的水平,是一个很严格的考验。

寿面怎么煮好吃又简单(阿简随笔总少不了一碗寿面)(2)

有一回母亲过生日,我在厨房里煮面条。本以为这是整餐饭里技术含量最低的一道工序,临到盛饭的时候却大大地犯了窘:那面条长得捯不到头儿,又泥鳅一样哧溜水滑,我用筷子夹起来,挺直了身子,又高高地举过头顶,在即将入碗的那一刻却轰然滑下,重新回到锅里。

我戳起筷子,从头再捞,可是手忙脚乱地忙活半天却多捞不多得,几个回合下来,累得垂头丧气。过来帮忙的表姐,看到这一幕哈哈大笑:“你们都来看看啊!看阿简在这干嘛呐!要不我去给你搬把椅子来吧——站上去,胳膊就够长了!”

那一年,我大概有二十多岁了,这点小事还做不好,自己觉得很没面子。好在当时哄堂大笑的都是自家的至亲,日子一长又成了陈年往事,所以当时的情景现在想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困窘,只是觉得有趣。

寿面怎么煮好吃又简单(阿简随笔总少不了一碗寿面)(3)

前几年去婆婆家过年,大年初一正赶上婆婆的生日。老人家一向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生日这样的事,自然更不会为自己张罗操持。还好做晚饭的时候,老公想起来了,可是卖面条的地方都关了门,我于是决定自己擀面条,给老太太做寿面吃。

我小时候看过母亲擀面,凭着记忆先打了一遍腹稿,然后依葫芦画瓢地和面,擀片,切条,居然也做得有模有样。

在婆婆的抱歉和众人的赞扬中,初学乍练的我很有一点得意,可是那些面条到锅里一煮,不知怎么竟然都断成了不足尺长的小截。

看着这一锅支离破碎的面头儿,我心里挺别扭: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本想做一碗长寿面哄她高兴,没想到弄成这个样子,简直是给人添堵!想着干脆不吃扔掉算了,婆婆却说:“干嘛不吃?多好的手擀面!我儿媳妇给擀的寿面呀,我心里美着呢!好吃!”

我望着慈爱的婆婆,心里五味杂陈,却想不出一句适当的话可说。

我最惊喜的,是有一次过生日,吃到餐厅赠送的寿面:古铜色的陶瓷面碗里,柳叶宽的面条中间厚两侧薄,源远流长地盘了一整碗,宁静雍容地卧在鲜香的猪骨清汤里,配了两只光洁水润的荷包蛋,又用青菜心做了田田的叶子,看上去煞是开胃养眼。

寿面怎么煮好吃又简单(阿简随笔总少不了一碗寿面)(4)

我们当时都已经吃饱了,就打算把这一碗面分了三个人一起吃,可是怎么也挑不开——原来就只有一根面条。

服务员告诉我,这是厨房特意做的削面,长长的一根既代表健康长寿,也可以作为数字“1”,而那两个圆圆的荷包蛋则是两个“0”,这样凑在一起,是“100”,取祝愿客人长命百岁之意。这个创意自然让人心生欢喜,那以后每逢家人过生日,我们总要到那个酒店去。

说到创意,我觉得第一个倡导过生日吃面条的人,真是太有智慧了:宽阔,柔韧,平顺,绵长的面条,吃的时候不免牵牵绊绊,过后却是唇齿留香——就像我们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