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狐的故事讲的什么内容(为大家讲述列那狐的故事)(1)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列那狐的故事》。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0万字,我会为您讲解书中精髓:用近千年流传下来的,除了一只让人爱不得、恨不得的狡猾狐狸列那,还有它在生存的逼迫下生出的智慧和勇气。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种文学题材古老而不朽——这就是民间传说。这些靠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故事,都是各个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也是民间另外一种非正式的历史篇章。正因为是受到平民生生不息地传承,才让这种文学题材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

也许你很难想象,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中,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从传播最广的民间故事整理出来的。还有像“盘古开天”、“夸父逐日”这样流传几千年的神话故事。虽然现在民间传说拥有很严谨的分类,与很多神话、寓言和历史事件有着明确的分界线。但不得不说,历史上任何一种口口相传的故事和所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形式,都是具有相同意义的艺术创作,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国家都无法界定的。

《列那狐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本小中见大的民间传说,在表面上这个故事通篇都是一只狐狸在戏耍其它动物,内容也通俗得像童话故事。但它所包涵的很多细节,都是当时的作者们绞尽脑汁,意图借助狐狸列那和其它的动物的行为,以及它们所处的动物世界背景,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反应了当时新兴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这些封建阶级统治者的愚蠢嘴脸。

这本书在法国最早文字记载是在12世纪初,在法国东北部图尔地区圣-艾弗尔修道院的一位修士比埃尔•阿尔封斯写下了故事集《教士戒律》,在这个戒律中,他用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了寺院的僧侣,并首次提及了狐狸和狼的冲突,其中《狼和狐狸在井里的故事》成为列那狐流传最经典的一个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在众多的作者不断挖掘和整理下逐渐完善。这些作者据说有三十余人之多,但能够查证的却只有三人。为这本书做出贡献的还有法国文豪歌德,在1794年他根据这些故事为蓝本,改写成长诗《列那狐》使它拥有了更大的知名度。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十二世纪以前,这些“列那狐”的故事还比较散乱,并且都是以长体诗的形式独立成章,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

十二、三世纪,法国女作家玛·阿希·季罗夫人,受《伊索寓言》的影响,根据当时流传于法国的民间寓言传说,着手重新编写了《列那狐的故事》。她将这些艰涩难懂的诗体故事串联起来,改写成33篇散文体故事,形成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与众多版本相比较,季罗夫人的改写本,情节曲折,叙述生动,且不乏幽默情趣。她笔下出色的喜剧手法和幽默特色,让这部《列那狐的故事》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

这本书通过狐狸列那亦庄亦谐的形象,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为了捕食养家,列那不得不千方百计地玩弄心眼,使用坑蒙拐骗的伎俩来谋取口中之食。在这里,它不仅会欺辱弱小的动物民众,也能勇敢地对抗代表统治阶级的强硬势力,但是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列那都能够凭借它的聪明,将这些贪婪愚蠢的动物耍弄的团团乱转,最后让自己化险为夷。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概况,接下来我会为你从三个方面解读书中详细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坑、蒙、拐、骗、偷,“坏”狐狸列那的两面性

第二个重点是:口若悬河的列那狐玩转动物王国

第三个重点是:生动的列那狐的形象和中世纪的社会背景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坑、蒙、拐、骗、偷,“坏”狐狸列那的两面性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系列相对成篇而又相互衔接的故事连缀而成,它描绘出一个拟人的动物世界。整部小说是以列那狐与大灰狼夷桑干之间的周旋为主线,讲述列那狐因为食物,不断与包括“夷桑干”在内的动物和人类产生矛盾冲突,最终激发宫廷对列那的审判,而列那却运用聪明的头脑,机智地摆脱了困境的故事。

在这本书的前五个故事,就是狐狸列那与灰狼夷桑干之间发生的冲突,紧接着是列那狐与其它的动物斗智斗勇,甚至它嘲弄的对象还有运鱼的车夫、猎人和传教士。狐狸列那运用它的小计谋到处惹事生非,偷鸡骗狗,受骗的动物们对它恨得七窍生烟,却又对它的巧舌如簧无可奈何。

列那狐为猎食而衍生出种种的阴谋诡计,造成动物界的天怒人怨。动物们在灰狼夷桑干的鼓动下,联合起来到王宫狮子国王面前告状,引发“宫廷审判”的高潮对决。这两个主题分别由十几个小故事连缀而成。每一个小故事即能独立成章,又能延续故事情节。让人在那些充满了想象力的故事中,领略到一个个性复杂,但是却让人爱恨不得的狡猾狐狸的故事。

饥饿的狐狸“列那”到舅舅灰狼“夷桑干”家讨取食物,但是刚吃掉半只羊的舅舅“夷桑干”,只是吝啬地拿出一些剩饭给“列那”,还口口声声说房顶挂的鲜羊腿,就是亲娘老子来也不会端出来。面对小气的灰狼夷桑干,狐狸“列那”开始动起坏脑筋,一面装作若无其事,诱导“夷桑干”把羊腿藏起来,一边暗自打着偷盗的主意。

趁着灰狼“夷桑干”半夜熟睡,“列那”偷走了羊腿,喜气洋洋地把它带回家和妻子、孩子饱餐了一顿。按照常理,做贼心虚的人肯定会回避见到失主。“列那”则不然,他主动跑到灰狼“桑夷干”家,面对“桑夷干”的嚎啕大哭着叫嚷丢了羊腿,列那还故意大声称赞他演得逼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藏起羊腿而不被别人发现,以后就可以独自享用了。无论“夷桑干”如何辩解,“列那”都鼓掌叫好,直气的灰狼“夷桑干”顿足捶胸,百口莫辩。

狐狸“列那”利用聪明的头脑,巧妙地修理了吝啬、愚蠢的“夷桑干”,在“列那”和动物之间为了一饱口福,互相斗心眼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列那”和传统上的机智人物不同,它可不是一个善良之辈。他在这则故事里,“坑、蒙、拐、骗、偷”,为了吃到羊腿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管这个人是不是亲戚。虽然这个亲戚是个吝啬、愚蠢的人,但从某些道德标准来说,“列那”的行为实在不算光彩,是个看似十分自私的角色。

“食物”是《列那狐的故事》里所有冲突的来源。为了家庭和口腹之欲,“列那”使尽了心机。它欺骗过亲戚,骗过人类甚至修道士,对乌鸦“吉失灵”、公鸡“叫天晓”、小白兔“朗伯”这样的小动物更是口蜜腹剑,妄图骗取他们信任,再拿他们填了自己的肚子。

在“列那”的故事里,它对待没有反抗能力的公鸡、母鸡们的态度是最为凶残。甚至为了吃到它们,“列那”不惜假传圣旨,以国王的名义传达新制定的和平诏书,告诉它们从今天开始,动物王国将不再允许捕食动物。当信以为真的母鸡们被骗出笼子,毫无防备地享受和平的时候,“列那”凶相毕露,张开獠牙扑了过去,展开了一场毫不留情的杀戮。

“列那”在这个时候又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地反面角色。在这本书里,“列那狐”的故事背景是法国中世纪社会的缩影,母鸡们在这里也是意有所指,它们象征着当时生活在被地主阶级剥削的贫苦农民。这些被压迫的农民没有思想,没有作为,只是愚昧地相信统治阶级的真诚,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虚伪的剥削本性。

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母鸡们的盲目信任,才让狐狸“列那”这样的欺骗者钻了空子,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这个惨痛教训仍然没有唤醒它们,当它们抬着母鸡的尸体来到宫廷告状时,还是没有意识到,它们的狮子国王是一个更凶残的食肉动物。

那么,“列那”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敢于向整个动物界挑战,并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是狐狸“列那”掌握了一个无往而不利的秘诀,就是动物们本性中的“贪婪”和“愚蠢”。无论是动物界的强者还是弱者,人类还是“修道士”,甚至是它自己,都曾为此付出失败的代价。

拉着两筐鲜鱼的车夫,为了得到一张火红的狐狸皮,把装死的“列那”捡到车上,在发财的幻想之中反倒被列那偷吃了一筐鲜鱼;灰狼“夷桑干”为了吃到烤鱼,甘愿被“列那”烫掉毛皮,然后还是不改贪婪无厌的本性,又听从“列那”安排,把尾巴放到冰窟窿里钓鱼,结果尾巴被冻在冰窟窿里;还有“列那”自己为了独享黄狗的香肠,和猫伯伯设计夺取,却因为想要私吞的念头被猫伯伯识破,反倒丢掉了到嘴的美食。

狐狸列那它对动物界的弱者极端蔑视,肆意欺凌和虐杀没有防卫能力的弱小动物,致使许多鸡、兔、鸟类都几乎成了他的腹中之物。它对弱小者的欺凌,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弱小者的反抗,这种行为受到了作者的谴责,因此在与弱小者的斗争中,“列那”多数时候,会因为过度的贪婪成为最终的失败者。

这一切,都是在饥饿中被逼迫出来的机智,又都是因为一方的贪婪和愚蠢吃了大亏。“列那”在这种人性化的欺骗中和动物性的生存中,将善与恶两个方面融合到一起。如果把列那狐的善与恶相抵消,我们就会看到“列那狐”的机智和幽默。这就是狐狸“列那”亦正亦邪的个性带给人们的观感,也正是因为它拥有复杂的个性,才显得它的形象更加丰满,惹人喜爱。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狐狸列那对动物们的欺骗伎俩可谓五花八门,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用了动物贪婪的本性。虽然列那很少失败,但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在狐狸“列那”惹的天怒人怨的时候,受到欺辱的动物们联合将它告上王宫,“列那”即将面对动物界对它的审判,它又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并且化险为夷呢?下面我们讲解第二个重点部分:口若悬河的列那狐玩转动物王国

狐狸“列那”为了食物绞尽脑汁,靠欺骗来赢得口腹之欲,这在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里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部小说同时又是拟人化的动物世界,从人性道德的角度来看,狐狸“列那”欺骗别人的所做所为,就变成为与动物们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所以,在动物王国的御前会议里,狐狸“列那”的种种劣迹,在灰狼“夷桑干”的蓄意挑动下,引起绝大部分动物的共鸣。这些都曾吃过“列那”暗算的动物,它们共同向狮子国王诺博尔递上诉状,要国王为它们伸张正义!这其中更有公鸡“叫天晓”抬着母鸡的尸体御前喊冤,状告狐狸“列那”假传圣旨,欺骗大众,伤人性命。狮王诺博尔勃然大怒,狮子皇后听到这里,也留下同情的眼泪,众大臣更是群情激愤,怨声载道,纷纷声讨狐狸“列那”。

在喧闹宫廷里,一只叫“格灵贝”的山獾十分单纯善良,只有他尽心尽力处处维护狐狸“列那”,提醒国王不能以一面之词评断是非。因此,国王决定派使者前去召“列那”上朝,进行公开审判。“列那”当然知道去了可能会生死难料,怎么会轻易让自己落入狮口。于是,把狮王派来召唤他上朝的使者狗熊“博朗”和猫伯伯“蒙贵”大加戏弄一番,这种火上添油的做法让“列那”更加没有了退路。

面对第三个使者山獾“格灵贝”,“列那”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善良的老实人,所以并没有捉弄他,还很难得地对他吐露了几句心声。“列那”认为既然活在世上,免不了你争我夺。你不能以力气称雄,就得凭计谋取胜,反正得强过人家,总之就是为了温饱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但也有很多时候,看到那些愚蠢的动物,自己贪婪无厌,还要假装正义,就忍不住想要戏弄一番,毕竟自己也不是圣人。狐狸“列那”似真似假地辩解,在老实的“格灵贝”面前表现得十分真诚,一度让山獾“格灵贝”信以为真,大受感动。

其实,狐狸“列那”这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自己舌辩宫廷做的准备,面对生死未卜的局面,他毫不畏惧,昂首阔步,神气十足,像功臣觐见君主一样,走到尊贵的狮王和高傲的狮后面前。针对所有动物对自己的罪责,在宫廷上侃侃而谈。

它在辩解中,巧妙地用动物的本能来麻痹弱小的一方,将罪责全部归纳于本能作怪,是肉食动物的天性使然,作为一个食肉动物,自己也无可奈何的可怜姿态。然后,又把养育孩子和家庭的艰苦,一一道来,吸引动物们的同情,最后再义愤填膺地罗列很多莫须有的罪行,强加给那些弱小动物,来证明自己虽然有罪,但是事出有因,为自己的杀戮行为开脱。

狐狸“列那”花言巧语欺瞒弱小,用可怜的姿态求得同情。但是对待强者却直接针锋相对,口气强硬。它不仅指出灰狼夷桑干、狗熊“博朗”和猫伯伯“蒙贵身为贵族,却和它一样欺负弱小、贪婪无厌,因为他们权势熏天,所以没人敢对他们的恶行进行控告。他们之所以屡次上当,都是因为馋嘴、贪吃、鲁钝,有时甚至是不走运,才使他们倒足了霉。现在却把罪责都归于自己,这才是天大的不平事儿!狐狸列那的一番辩驳,让所有动物都张口结舌,哑然无语。

面对众人的指责,“列那”辩驳所谓强者又不缺胳膊不少腿,他们应该跟自己一样,能明辨是非,权衡轻重,应该学会不去上别人的当,而不是因为自己愚蠢、贪吃后感觉吃了亏才来到别人那里诉苦告状,那样还不如面对面的打一架更显得高贵一些。“列那”借机请求狮王让它和宿敌灰狼“夷桑干”决斗,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

不过狐狸“列那”百密一疏,论智谋狡辩没人能强过它,但是要论武力,“列那”只能对灰狼“夷桑干”甘拜下风,结果当然是列那输掉了比赛。就这样狮子国王诺博尔宣布将战败的“列那”处以绞刑。故事讲到了这里,“列那”应该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何况在这种不利的状态,“列那”还当着国王的面,杀死了一只幸灾乐祸的秃毛鼠。

在群情激愤中,吃过“列那”苦头的灰狼“桑夷干”,狗熊“勃朗”兴奋异常,甘愿充当刽子手,一雪前耻。它们万万没想到,此刻身处险境的狐狸“列那”在这时还能计谋百出,列那正在用一个虚构的宝藏秘密,把贪婪无厌的狮子国王骗得团团转,甚至让国王相信了灰狼和狗熊都曾是刺杀国王的反叛。

事件就是这样峰回路转,狐狸“列那”把整个动物王国玩弄的鸡飞狗跳,即使发现上当的狮子国王用一场战争也无法战胜充满智慧的“列那”。“列那”的形象在这里变得丰富起来,它不仅仅是欺压弱小的动物,同时也敢于挑衅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甚至不惜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这已经不是单纯地从表面上,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的不得已而为之,“列那”在此时已经变成了惩恶扬善,不惧权贵的勇敢斗士。

“列那”经历了“智斗使者”、“宫廷激辩”、“御驾亲征”、“解救国王”后,再次惩治了与之为敌的灰狼“夷桑干”和狗熊“博朗”这几个宫廷贵族。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下,毫不畏惧,嬉笑怒骂,计谋百变,更凸现了宫廷内部的腐败没落,讽刺性跃然纸上。

在“宫廷智斗”中,作者假托动物世界,赋予动物们以人类的行动、语言、思想和感情,以兽喻人,影射人类社会。在宫廷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心态各异,它们各自的名字、身份和性格,而且像人一样生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中,生动地表现了中世纪法国社会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败。同时将列那狐复杂的形象中,另外一层嫉恶如仇的性格完美地展现出来。

在“宫廷智斗”的章节开始,“列那”的形象已经由骗子逐渐演变成反抗剥削统治的勇士,它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接近人类的阶级社会。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二个重点,那么《列那狐的故事》和人类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我们继续讲述第三个重点:生动的列那狐的形象和中世纪的社会背景

《列那狐的故事》以“假传圣旨”为分水岭,“列那”的形象已经慢慢脱离动物性,越来越像人类阶级社会之间的明争暗斗。这时,在书中出现的动物都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身份阶级的代表性。这本书已经从动物故事,逐步演变为动物寓言,生动地表现了中世纪法国社会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败。

在这里欺压民众的灰狼夷桑干变成了武将、蠢笨的狗熊勃朗成了宫廷重臣,还有代表宗教祭司的绵羊裴羚等。而很多小动物,像猫伯伯蒙贵,大黄狗寇多哇、山獾格灵贝、公鸡叫天晓代表被统治的百姓。至于狮子国王诺博尔和皇后当然是代表着最高的王权统治者,它们在没有利益冲突时还算威严仁爱。但是,一旦被财宝迷乱心窍时,就会立刻暴露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婪本性。

狐狸“列那”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中世纪新兴的市民阶层。它在这里被描述成唯一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物,它不仅欺压下层的平民百姓,也敢戏弄王宫大臣,蒙骗国王,连书中的农夫和传教士也从不放在它的眼里。从表面上看“列那”简直就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物,每天以捕食为名,到处撒谎欺骗,混淆是非,让你清清楚楚地知道他无恶不作,也亲眼目睹他戏弄众生,可到最后总是被他辩驳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狐狸“列那”的形象和个性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从11世纪开始,法国已经脱离开以农业为主封建统治,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促成了商业的发展,在商业的推动下,人群开始有意识地集中,于是聚集了大量人群的地方,城市产生了。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外,出现了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级。

市民阶级不会像农民一样靠种地生存,也不必屈从与地主阶级的控制。这种新兴阶级的产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与王权和封建地主甚至是教会,互相产生错综复杂的斗争。正是在城市斗争及世俗文化的背景下,市民阶级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发言权,于是产生了像狐狸“列那”这样对下藐视欺压民众,对上反抗封建统治和王权的艺术形象。

在历史的更替中,狐狸“列那”的形象逐渐演变,深刻而生动地演绎了中世纪封建制度下欧洲的社会状况。在众多作者对内容不断丰富下,“列那”所拥有的动物和人类的两面性,生存与智慧的模糊性,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

“列那”有着让人无法阻挡的魅力,虽然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却从未因此颓丧气馁,靠着瘦小的身材,努力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它聪明、机智、勇敢,面对困难和强者的欺压,敢于反抗,通过巧舌如簧的辩解,抓住别人贪婪愚蠢的个性,不断化险为夷,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

另一方面“列那”在欺压比自己更为弱小的动物时,表面上的和蔼可亲、温文尔雅,骨子里却机灵狡诈、诡计多端,让我们看到一个多样化的人物内心,它不是单纯的封建反抗斗士,而是一个好坏参半的人物形象,在它所经历的事件中,也并非是常胜不败,经常因为弱者的防备,功败垂成气急败坏。但是,恰恰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反而让这个形象更加鲜明真实,惹人喜爱。

而书中其它人物的形象也很有代表性,比如狮子国王和皇后在“御前会议”时,所表现出的威严和庄重,听到公鸡“叫天晓”哭诉母鸡被害时悲悯的心态,都似乎表现出最高统治者的悲天悯人,公正严明的正面形象。但是,当他们被虚拟的财宝诱惑时,心中贪婪的欲望立刻显现出来,对“列那”前恭后倨,丑态毕露。

还有兔子“朗伯”遇到野狼群时,抛下同伴钻进树洞的自私,欺压百姓的灰狼“夷桑干”见到国王的卑躬屈膝。这里每个动物的出场,不管是不是在这本书中“跑龙套”的小角色,都具有很鲜明的身份和个性。这种内容丰富,幽默诙谐,形象丰满的故事,与中世纪的传统的“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的单调相比较起来,显得十分活泼。

《列那狐的故事》对法国乃至欧洲文学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富于讽刺性和喜剧性的特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列那”的名字从中世纪起就在法国家喻户晓,以至于它的名字最后取代了古法语中表示狐狸的单词“古比尔”,成为今天法语中对狐狸的称呼,可见《列那狐的故事》在世界上的影响何其广泛。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我们今天聊的内容也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在介绍完《列那狐的故事》的简单内容和作者后,分为三个主题。

首先我们讲到了,在本书的前半部,以狐狸列那与灰狼“夷桑干”的矛盾主线,讲述狐狸“列那”在动物界掌握了一个无往而不利的秘诀,利用动物们本性中的“贪婪”和“愚蠢”,以此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施展“坑、蒙、拐、骗、偷”的伎俩,欺压弱者,玩弄强者的事例,描述列那狐这个形象的多重性格。

然后我们讲到了,书中的第二部分““御前会议”,通过列那狐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伶牙俐齿,在宫廷上巧言如簧,一步步地化险为夷,并将动物王国耍弄的团团转,借此讽刺了宫廷内部表面公正严明,内里腐败没落的真实情况。

最后我们讲到了,在生动的列那狐的形象和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中,从列那狐所代表的“市民阶级”,与故事中每个动物所代表的阶级进行解析,在当时的背景中,新兴的市民阶级与王权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在《列那狐的故事》这本书中一一体现,从历史的传承中,遗留下如此生动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