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有关材料,《列》首先作为民间故事出现于10-11世纪“中世纪”的西欧;之后到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末,有多位民间诗人陆续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将其写成故事诗。原作者有好些人,绝大多数作者已无从考证,能查考的有彼尔·德·圣克卢(第二组诗)、里查·德·利松(第十二组诗)和一位神父(第九组诗)。这一情况与中国的《诗经》类似,多为民间佚名创作。这些故事诗比较定型时共有27组,往往命名为《列那狐传奇》《列那狐传奇故事》等。

列那狐的故事来源在哪里(为何说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1)

在此同一时期,法国女作家玛.阿希.季诺夫人(Mme.Mad.H.Giranud,有的译为吉罗夫人)将这些民间寓言故事编写成了散文体故事——《列那狐的故事》,以影射、反映当时的法国社会,并讽刺当时法国的封建贵族、僧侣和官吏等上层人物。此后,又有许多作家或改写,或根据列那的故事展开多体裁的创作,如17世纪寓言家拉封丹的寓言《乌鸦和狐狸》,18世纪末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的同名童话《列那狐的故事》等。

列那狐的故事来源在哪里(为何说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2)

这些作品都以那位叫“列那”的狐狸为主角,以其活动作为线索展开。表面上是写这只狐狸等一批动物,实质上因为文学是人的创作活动,是“人学”,所以动物们都有其象征意义,象征或折射、影射着人类社会中的某类或某种人。在《列》中,狐狸列那的性格形象特点契合了当时伴随着城市兴起而形成的市民阶层的特点,而被视为新兴市民阶层(级)的“代言人”。同时,城市的首批住民主要来自于商人、手工业者,城市的主要活动是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与销售以及人的消费、生活等。《列》同样显明地体现、反映了城市及市民的风貌、生活状况等。故《列》被视为“市民文学”“城市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