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记者 马涛

“靠海吃海”,是宁波渔民祖祖辈辈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许多渔民陆续“洗脚上岸”,吃起了“旅游饭”。

从今年2月起,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减船转产”行动全面铺开,当地渔民陆续收到补助金。越来越多的渔民开始踏足休闲渔业、观光旅游等非渔行业,奏响了“海上共富曲”。

赶海45年

老渔民开起民宿

日前,记者来到象山县石浦镇沙塘湾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2021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据村里的老人说,这里曾经交通闭塞,村民外出要么翻山越岭,要么乘船渡海,直到20多年前打通了一条隧道,才让这个“隐秘”的村落和山外繁华的渔港小镇连接起来。

今年66岁的刘宗平当了45年的渔民,退休后他没有赋闲在家,而是开始了另一场创业。记者看到,穿过沙塘湾隧道直抵海边,右转就是串珠成线的民宿集中区,刘宗平的民宿是开在路口的第一家,叫沙塘湾民宿。

象山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开办民宿经营餐饮)(1)

石浦渔港(记者 马涛 摄)

“很多外地人来我们这里后都说风景好、环境好、空气好,都想留下来多玩几天。名声慢慢传出去,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刘宗平说,在家里人的支持下,他改建了自家老宅,开起了这家民宿,算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沙塘湾民宿”一共四层,20间客房,在楼顶可以直面大海的壮阔,海天一色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几年,村里的民宿越开越多。远远望去,海边的民宿连绵起伏,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这其中,就有回到家乡创业的陈斌强。

“北漂”20年

村民回乡吃起旅游饭

“这里就是我家,海边生,海上长。”今年46岁的陈斌强是沙塘湾村委会委员,在海边开了一家“海上日出”民宿。陈斌强的祖辈都是渔民,但他只在海上待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以前放暑假的时候出了三次远海,受不了,吐得不行。”后来,他“上岸”了,曾在北京做了20多年生意,2020年他又回到了家乡。

象山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开办民宿经营餐饮)(2)

沙塘湾村依山枕海、沿海而建的一排民宿(记者 马涛 摄)

陈斌强的哥哥这几年仍在捕鱼,于是,他租了哥哥的房子,打造了这家现代化风格的别墅。这处环境清幽的所在,花团锦簇,可以品茗,可以商谈,可以休闲……落日余晖下,海风轻拂时,就是他和游客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据他介绍,店里的店长、管家、服务员、清洁工都是附近的村民,带动了一批人就业。

沙塘湾村委会副主任李志龙介绍说,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投资涌向这里,渔民对转产转业都很有信心,纷纷“洗脚上岸”投入民宿、餐饮、旅游等行业。现在村里共有8家民宿,接下来,还会打造更多的民宿和配套产业,如酒吧、餐饮等。5月份,一批已经签约的房子也将动迁,对老房子也会加以保护……

千余名渔民

多业态发展走上致富路

这只是象山县依托特色渔文化,发展以民宿、餐饮为主体的文旅消费集聚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宁波市完成了15项重点文化元素解码工作,打造了象山特色海洋渔文化标识;与此相应的是,文化类规模景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市级旅游研学基地、乡村文旅周末剧场等一个个文旅项目“拔地而起”。

象山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开办民宿经营餐饮)(3)

沙塘湾村“地标”(记者 马涛 摄)

如何将“渔文化”和“渔旅游”有机结合,一直是宁波市文旅部门倾力实践的重点。赶海扬帆等6条海洋渔文化体验产品线路、海岛洗肺之旅等7条疗休养定制游线路、东部黄金海岸旅游线等4条自驾游线路,再加上13家非遗民宿、13条非遗旅游路线、14家非遗体验基地等业态的打造,推动渔民从单一“海上捕鱼”到多元“海陆结合”的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象山县全力推进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多样化产品开发,拓宽个性化旅游线路,深耕品质化融合业态,做强特色化商贸服务。目前,25艘渔船转型休闲观光游船,千余名渔民转职乡村旅游、开办民宿、经营餐饮等岗位,拉动旅游经营收入达2500万元,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渔文化”融合“渔旅游”产业共建、共享、共富发展经验。

记者 马涛 通讯员 刘灵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