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沈仲居进三国志(刘过)

万死中原百战争,流芳遗臭各垂名。

思量陈寿已饶舌,又费先生一管城。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1)

提到刘备你会想到什么?织席贩履、大耳贼、汉室宗亲等等。有的人就很奇怪了,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为什么会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呢?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是不是刘备冒充汉室宗亲,以匡扶汉室的名义为自己谋私利呢?这就与古代文人长期尊刘贬曹的风气相反,突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符合当下新世代独立思考、正视历史、有疑古精神的尊曹贬刘的风向转变。质疑刘备的出身的这种想法是没错的,但是言之凿凿认为刘备冒充汉室宗亲,并且坚持认为时代久远难以考证,搞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就有问题了。那么刘备的汉室宗亲的身份是否可信呢?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件事。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2)

各种史料对刘备身世的记载

目前的主流说法中是说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还有一个说法是临邑侯之后,到底是哪个临邑侯不是很清楚。这个下面会提及。如果能够搞到刘备、刘胜或者临邑侯的DNA,那没有问题了,用科技手段测试就能够得到结果。关键是这件事办不到,无论说得再天花乱坠,还是需要以史料为主。下面小编就来贴一下关于刘备的史料。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3)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典略》:"备本临邑侯枝属也。"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

种种史料都明确记载刘备是汉室宗亲,只不过具体是哪一支出现了分歧。《三国志》再怎么说也是官方认定的正史,其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是最高的,比如《华阳国志》基本上是照搬《三国志》。所以主流说法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再具体一些是刘胜的儿子陆城亭侯刘贞。刘胜喜欢酒色,子孙后代非常繁盛,这是很多人认为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理由之一。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4)

另外《典略》中有不同的说法,就是临邑侯。在西汉时期的临邑侯要追溯到西汉常山宪王刘舜,是刘胜的弟弟;而东汉时期又有一个临邑侯,叫做刘复,刘复祖父刘演就是刘秀的兄长,可以追溯到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也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胜、刘舜的兄弟。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5)

也就是说《典略》的说法导致刘备出现刘发和刘舜两个枝胄的可能性,加上《三国志》中的刘胜,一共三种可能。这种争议是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哪种史料都没有否定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哪怕对刘备身世产生怀疑的司马光(有一说说法,司马光怀疑刘备也是出于尊曹魏为正统的政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三国志》的说法,因为他并不能推翻现有的史料。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6)

支持刘备为汉室宗亲的理由

有人对刘备是汉室宗亲这一点抱有相当的怀疑,哪怕各种史料已经很笃定地记载。除了本身固有的对刘备的恶意以外,理由无外乎两件事:按照主流观点的刘备先祖刘胜,子孙非常繁盛,从西汉到东汉末年,这么长时间刘胜这一支无疑会更加多。于是有些人认为刘备自称汉室宗亲是为了利用汉室带来的影响力,而中山靖王刘胜这个人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7)

然而这种观点能够立得住脚吗?首先刘胜确实是耽于酒色,根据《汉书》中的记载,子嗣有一百二十人之多。然而刘备这一支已经很清楚,是刘胜的儿子陆城亭侯刘贞,刘备这一支和刘胜其他枝胄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东汉朝廷对汉室宗亲的态度也不是放任自流,九卿之一的宗正就负责记录汉室宗亲的情况,"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有这样一个官职在,刘备及其亲族冒充汉室宗亲,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8)

另外我们看史料记载。《三国志》中对曹操、刘备、孙坚三个大佬的身世都有所记载,曹操是西汉曹参之后,孙坚是孙武之后,刘备是刘胜之后。曹操和刘备两个人都比较确定,而到孙坚时用了一种不确定的语气:"盖孙武之后也。"证明陈寿对资料的判断还是存在并有所表现的。再看《典略》的说法。《典略》是魏国人鱼豢所写,在蜀汉这方面的记载上非常不靠谱,甚至出现刘禅被拐卖到汉中再与刘备相认的奇妙情节,综合来看《典略》的在蜀汉历史的立场是不客观的。然而《典略》中也承认刘备的汉室宗亲的地位,只是与《三国志》有别。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9)

还有一种理由,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为什么会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呢?其实这个理由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刘备并非寒门,只是家道中落。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在东汉末年世家望族把控地方选举的社会背景下成为孝廉,说明刘雄很大可能在涿郡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刘备的父亲刘弘也有出仕地方的经历。况且汉室宗亲并非代表大富大贵,诚然刘备在刘虞、刘表、刘焉、刘繇这些汉室宗亲面前相形见绌,但实际上东汉末年存在大量的汉室宗亲,其中不乏与刘备一样困苦的人。西晋太傅刘寔也是汉室宗亲,然而《晋书》中记载:"寔少贫苦,卖牛衣以自给。"与刘备情况很相似。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10)

小结

总而言之各种史料包括曹魏的史料都很确定刘备是汉室宗亲的身份,这一点并没有疑问,质疑刘备的人又不足以推翻哪怕撬动这件事实,所以仅能以一种猜测的口吻。然而曹操是曹参之后,孙坚"盖"孙武之后的身份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怀疑呢?这大概与古代民间长期尊刘的风向有关。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长厚而近伪,令人感觉很不真实,从而怀疑刘备的种种行为包括他汉室宗亲的头衔。

刘备为什么不能投奔汉室(为什么总有刘备冒充汉室宗亲的说法)(11)

然而汉室宗亲或许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号召力,甚至包含风险。曹魏战略家刘晔也是汉室宗亲,他就因为这个身份的不便而拒绝了扬州诸豪强的依附。而且在东汉末年,很多军阀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扩大实力,包括早期的袁术,刘备是否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实在不是一件值得过于重视的事情,只是起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锦上添花的作用罢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