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支团背景介绍:

研支团全称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 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

2021年11月30日—12月3日,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第十届校园体育节在红旗校区体育场隆重举行,陕西科技大学23届研支团成员担任长跑、拔河、羽毛球、实心球等多个项目的志愿者裁判,以饱满的热情在比赛中严守规则,公正执裁,共同迎来属于他们的国际志愿者日。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1)

研支团成员郭旭、李佳雨担任径赛终点裁判

八年来,陕西科技大学已成功组织8届共47名志愿者参与西部支教扶贫工作,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5万小时,服务覆盖人数超过6500人。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到延安市延川县再到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服务地点在变,责任担当从未改变。

提前了解服务工作 全面做好出发准备

作为23届研支团成员的弓嘉悦在大一刚进校就听说了学校研支团的故事。“大一第一次听还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觉得学长学姐都很厉害!”心怀对学长学姐的崇敬,那时的弓嘉悦还没有想到四年后自己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但一颗想要参加志愿服务的种子已经深埋在她的心中。

深入服务地开展调查研究,为期一年的挂职校团委部长助理的基础团务工作培训实践,一个月的基础教育教学培训......现在回想起为加入研支团奋斗的日子,弓嘉悦很感谢当时的自己能坚持下来。“虽然有层层考核等着我们,但是没有一个同学中途放弃。”

除了积极提升自身能力,弓嘉悦还不忘时刻关注研支团动态。连续两年,陕科大研支团同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开展“青春一帮一”帮扶活动,与苏坝镇初级中学、桐华学校240余名贫困学生一对一书信交流,累计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300余件。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2)

当地孩子们收到陕科大学子的捐赠物资

“这是一个能提早了解和接触学生的好机会,我当时写了很长的信,希望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我的热情。”身为活动负责人之一的她接收到了很多学生写来的信件,字里行间中弓嘉悦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孩子们的真诚愈发坚定了弓嘉悦加入研支团的决心。

怎样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成员们在支教前碰到的最大挑战。“研支团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备课讲课对不是师范专业的我们是很大的挑战。”

研磨优秀课例、看名师课堂展示、参加教学实习......经过一年的岗前教学培训,2020年九月,弓嘉悦和其余8人成为了陕科大第23届研支团的成员。

地处他乡条件不适 积极调整克服困难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蜀地路险,弯弯绕绕的山路给成员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即便是身体素质较好一点的男队员也会有晕车的不适感。”23届研支团队队长郭旭说。

学校地处山区,气候潮湿的环境是各种虫子生存的温室,要和虫子“共处一室”对于害怕虫子的队员李丹妮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刚到学校经历的“人虫大战”时隔半年后依旧印象深刻。“刚来的时候每天,冷不丁的抬头,蜘蛛、蟑螂还有各种叫不上来的虫子会突然出现在眼前。”电话那头再提到当时的情形,李丹妮话语间的紧张和害怕少了很多。

逐渐适应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后,语言沟通障碍是队员们碰到的又一难题。相处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当地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比较高,但是孩子们的父母普遍使用少数民族方言沟通。“家长不理解,这个需要让学生当翻译,当向导。”

认真备课创新上课 立足本职教学工作

23届研究生支教团共有人数9人,目前服务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和桐华学校。郭旭介绍,所有队员全部在一线教学岗位,目前教授科目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体育、科学、美术、音乐、道法等13门课程。

开学第一课对于队员们来说是支教服务的重要开始,经过和前任研支团成员的沟通,大家了解到支教地区孩子普遍比较调皮,行为习惯比较差。“当地的老教师告诉我们课堂纪律是管理孩子们最大的困难。”任教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的李丹妮告诉记者,部分孩子到了学期末书已经撕没了。

9月初,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虽说已经在台下演练了无数遍,但当站上讲台面对几十个孩子真挚的目光时,李丹妮心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多了几分。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节课里李丹妮和队友更多的侧重点放在了制定班规班纪。“定规矩是希望孩子们能有上课的意识,从心底里尊敬课堂和老师。”

经过分配,李丹妮成为了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6个班的历史老师。为了能让自己的课堂更为丰富有趣,李丹妮经常会在讲解中加入古城西安的历史文化常识。一次在课堂上,上完课的她向孩子们发出了来西安游玩的邀请,结果一个孩子的回答让她的心突然被揪了一下。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3)

李丹妮老师历史课教学

“有一个孩子当时就说‘那肯定是去不了’,我当时心里觉得很不好受,孩子在不该被定义的年纪却给自己下了定义。”孩子的心声让她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大山外面世界的好奇。每次历史课,李丹妮总会想办法在讲授中加入一些其他地方的历史知识。“只要是听到了一些外面的历史故事,全班孩子立刻会坐的笔直,满眼都是渴望和好奇。”

老师有一缸水才能给孩子一桶水,作为新晋教师,每一个研支团成员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除了上课就是在备课,有时候做梦都是自己在备课打磨的场景。”说起备课,郭旭十分肯定每一个队员认真严谨的准备,“当堂内容熟练掌握、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把握节奏,自如发挥。”据了解,课下队员们在一起备课时长超过387小时,课件打磨次数约1343次。

除了课下研讨,队员们只要有时间就去听其他老师的讲课。“老教师经验丰富,如何讲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如何让一堂课氛围活跃,效果显著,都是值得学习的点。”郭旭说。

除了课本教学,研支团还开辟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手势舞、武术、趣味数学、唐诗史话、生活中的化学、折纸等等课程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在假期,我们还会在全县范围内开办‘飞翔夏令营’,以兴趣课为主作业辅导为辅,丰富当地留守儿童、双职工子女的暑期生活,让大山里的孩子‘睁开眼睛看世界’,累计有109名学生受益。”郭旭说。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4)

支教团成员和孩子们共度中秋佳节

此外,研支团在当地成立了研究生支教团先锋党支部,推出“苏坝中学版青年大学习”,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开展党的政策和理论宣讲,组织“身边的‘四史’重走长征路”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七彩假期”“解忧杂货铺”“送教上门”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最近,研支团正在筹划开展云端课堂,对接陕西科技大学的课外社团,将陕科大优质的科教资源引到马边,给孩子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科技课堂。

课上师生课下朋友 家访拉进师生距离

天真、热情、单纯、可爱......接受采访的三个成员一提到自己的学生们,语气间满是疼爱和喜欢。“孩子总会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候温暖我们的心。”和孩子们的相处,李丹妮觉得每一秒都是在被治愈。

一次放学后,孩子们争相围着李丹妮说着大家给她在教室准备的惊喜。走进教室,黑板上一幅画的很不错的卡通头像逗笑了李丹妮。“孩子们给我画了一个卡通人物头像,画像头上戴着天使的光环同时还长着恶魔的小角,旁边还配有一句话‘历史背过了吗?’。”

半年的相处,孩子们点滴的变化都看在弓嘉悦的眼里。

相比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桐华学校的情况更为特殊。“班里绝大部分都是大龄低年级的学生,孩子入学较晚,加上家庭和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心里十分敏感。”刚开始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队友们都十分小心,生怕一个无心的举动让孩子会多想。

为了能更快了解孩子们较多的信息,弓嘉悦和其他两个老师决定用一年的时间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9月至今,三位老师累计家访26次,家访的脚印留在了荣丁、民建、苏坝、民主和雪口山,接下来还将前往大竹堡、烟峰、劳动镇等地。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5)

研支团老师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在学校活泼开朗的孩子回家后可能是沉默寡言,在班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家里却是体贴懂事,但不变的就是不论多大的孩子在家里都是一个“小大人”,和城区的孩子相比,弓嘉悦觉得当地的孩子具备同龄孩子达不到的成熟。

彝历新年期间弓嘉悦和徐老师、王老师共同拜访了16位学生,除了深入感受到了彝历新年的气息,更受到了来自学生的宛若“长辈”般的照顾。“12岁的小李君会在拜年前反复叮嘱我们见面要问好,要说“波聂劳嘞”(拜年来了),在拜年时充当小翻译。”提前收拾床铺、准备拖鞋,怕我们晚上睡觉冷提前烧火,又担心烟火太大凌晨过来帮我们看火,每一次家访弓嘉悦的心都要被温暖一次。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6)

支教队员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聊天

第一次家访结束后,弓嘉悦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教室里是小男孩,回到家是大男生,成堆的柴火是压出血的肩膀扛回来的;拿到一串葡萄第一反应是分给各个弟弟们,三个,四个,一个,两个,最后葡萄只剩下杆的时候自己只吃了两三个;弟弟们的纸牌游戏已经没了挑战,呆呆看着外面风景的背影让人泪目。临走时,想趁机塞一颗糖给他,可是他还在刷鞋子洗衣服,回头望了好几次终究还是没出来,一颗‘旺仔’从包里到手里最后又装回口袋里,这颗“糖”还是以后再给吧!

任重道远不忘初心 志愿服务收获满满

回想当初自己为什么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每一个成员的答案都非常坚定和明朗。

“如果教育能点石成金、立竿见影,我大概不会出现在这里,教育是百年大计、国之根本,急功近利不适合这里,这里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郭旭说;“或许支教不能改变一个地区的教育现状,也不能使所有的学生一下子都变得优秀,但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这就是我支教的全部意义。”

第一次听到在马边县城“28岁已经成为外婆”时的李丹妮震惊了许久。“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没有走出大山,天真地认为世界只有面前这么大,‘长大想开个肉铺卖猪肉’的梦想朴素的让人心疼,我们就是孩子们看向外面世界的窗口。”李丹妮说。

一切付出都有收获,对于队友们来说,学生们的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认真听讲及时纠错、贴心提醒多媒体设备漏电、从大老远冲刺疾跑到面前敬礼问好......虽然时常被孩子们气得跳脚,但队友们之间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们的改变。“大家在办公室时刻都会分享孩子们的暖心举动,然后骄傲地说‘你看,这是我的崽崽’!”李丹妮说。

除了收获到学生双向奔赴的爱和感动,队员们同样收获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鼓励。“有一次去县城买水果,水果摊的老爷爷听说我们是从西安来的支教老师后,缓慢而坚定地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在马边县城遇到的每一张友爱善良的面孔让李丹妮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自己支教工作的信任和期许。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7)

郭旭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2013年9月正式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始终秉承“至诚至博”的科大校训,支教工作继承中有创新、总结中有完善、摸索中有突破,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勤恳工作,支教接力、扶贫济困,以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敢于奉献,甘于奉献,只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郭旭说。

“上课!”

“起立—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

一年很长,一年很短,23届研支团和孩子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王媛瑞

加入团总支的初衷及工作(研支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8)

责任编辑:安心 ◇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