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实验小学(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一小)(1)

徐辉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

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受人尊敬的卓越学校,应是一所让梦想开花的学校,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坐落于凉水河畔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内百年老校——北京市经开区亦庄一小,便是如此。  亦庄一小是经开区内最早的一所公办小学。其前身可追溯到1912年,是一所因热爱而得名的百年老校——“热爱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2100平方米,现有教师103人,特级教师1人,学科骨干教师18人,平均年龄38岁,教学班40个,学生1287名。近年来,学校以文化引领,让学校具有成长的力量;课程变革,给学校以突破的力量;优化资源,给学校以持续变革的力量……在队伍发展、课程建设、课堂创新、治理结构等方面实施新尝试、新突破,致力于培养具有学习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阳光少年”,给每个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

亦庄实验小学(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一小)(2)

学生参加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技术创意设计展

目标定位:用文化引领学校成长  学校,对孩子而言,就是比家大一点的“乐园”。学校遵循“以爱育爱,以行导行”的理念,秉承“孩子成长的事就是最大的事”的教育哲学,践行“把孩子捧在手心,把老师放在心上”的教育信仰,围绕“建一所学生喜爱,教师幸福,受人尊敬的卓越学校”的办学目标,给每个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明确整体发展定位,创设良好教育生态。  校园走一走,“小而美,质量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处处充满“孩子气”。蘑菇亭、小黄人、秋千架,还有生命长廊……这里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被赋予了教育意义,都是灵动、活泼、有趣的创造。学校还将《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里的元素带进校园,将荷花、金鱼、石头、鸟窝带进孩子们的生活,创造原始的、自然的、童话的儿童乐园。在一小的价值遵循里,学校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像孩子一样理解孩子;以儿童的立场和视角,走进儿童的“理解”,探索儿童世界的秘密。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以爱育爱,以行导行。在“寻变”之旅中,徐辉校长带领老师们找到学校优秀基因,设立了“自省月”,让每一位教师思考:“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我们最大的追求是什么?”希望每一位教师能用爱滋养孩子们的童年,成长为专业、纯粹、葆有热爱的教师。学校坚持“把孩子捧在手心,把老师放在心上”,为大家办实事。送上生日祝福、提供自助餐、改善用餐质量、慰问退休教师、组织单身教师联谊、设立学习中心及健身馆……自由、舒适的氛围,让老师们的教育生活浪漫有趣,富有精神的张力。课程创新:撬动教育高品质发展  课程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激发孩子发展最直接的动因。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老师们开启了“三学三研”磨课模式。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基于新课标理念,依托学校教育事实,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建设完善适合学生成长的“三主”课程,即基于学科基础的主体课程,为学生发展筑牢扎实的基础;基于项目学习的主题课程,为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基于兴趣探究的主选课程,为学生个性特长提供特需的供给。  学校时时处处“以儿童为中心”,彰显着儿童的哲学。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学校“以儿童为中心”,从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文化四大领域向外延伸,实施课程,丰富主题课程的供给。“我与自己”课程,以我为出发点,从我是谁、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系列与“自己”相关课程出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更好地管控自己,成就自己。“我与社会”课程,从我与他人、行走世界、社会现象等方面,通过环保课程、经济课程、垃圾分类、职业体验等课程,认知社会的运作,养成对社会理解、友爱、包容、担当的意识,培养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就像土壤,只有最适宜且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茁壮、郁葱的禾苗。目前,学校成立了武术、模特、机器人、创客、剪纸、管乐、篮球等60余个主选特需课程,为孩子们提供菜单式的选择,让每一个孩子在亦庄一小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丰富的课程背后,给孩子带来了学习力、表现力、创造力的提升。

亦庄实验小学(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一小)(3)

学生在科技艺术节上唱主题曲

活动育人:以游戏丰盈儿童生命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双减”新形势下,学校全面统筹,建章立制,系统治理。从校外到校内,落实学习清单,全过程规划;从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教研;从学前、学中、学后,全方位调研;从教风、学风、校风,全方位治理……建立作业监督机制、教师教学规程、质量评价标准等制度。  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打造“游戏﹢”的教育生态。通过“游戏﹢学科”将科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游戏的形式纳入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多样性。“游戏﹢社团”将科技、体育、艺术等纳入实践活动,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等展演活动,为孩子提供精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游戏﹢项目”将小课题研究带入课堂,整体统筹、集体备课、交流研讨,让孩子们在好奇、猜想、体验、探究、实践、验证等过程中点亮自己。  让孩子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校的课后服务遵循“三原则”、立足“四提升”、坚持“五统筹”:“三原则”,即内容多彩、形式多样、成长多元;“四提升”,即提升教学指导能力、学生学习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学生参与活力;“五统筹”,即课后服务时间统筹、方式统筹、人员统筹、课程统筹、地点统筹。课后服务分“答疑﹢体育”和特色社团两阶段进行,场地和人员轮换更替,学生“动静相宜”;全员参与,骨干教师带头答疑辅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统筹规划安排、因需设计;实行全域开放、活动分片,做到有序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帐篷和耕读空间里阅读,在果园和紫藤艺苑里采摘,在百花园和文化长廊中漫步……随时随地,在有趣、有味的童年里进行一切美好想象。  在暑期托管中,学校以夏令营的方式设计主题活动,以任务驱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知识、长见识。按照各段学生特点,开设阅读、体育、书法、演讲、影视鉴赏、传统文化等不同课程,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开放、互动、真实、多维的“有思考力”活动中汲取营养。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完成暑假作业、进行体能训练、参与游戏体验,在一系列活动中有所学、有所获。优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优秀师资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几年来,学校始终把老师放在“教育合伙人”的位置,通过名师工作室、课程项目组、教育学堂、论坛沙龙、主题年会、轮岗培训、教研合作等形式,内引外联,有责任地引领发展,促进教师向学者型转变、干部向服务者转变。  管理资源是学校最大的生态,有好的教育生态才会有好的教育。学校通过岗位双向聘任、薪资优教优酬、组织架构重构、行政服务6S等措施,小步子大思路,在理解与被理解中推动学校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管理走向服务,激活管理团队工作与发展的内在能动性,营造纯粹、清新、和谐的一小教育气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北京市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成立三大党群分部、党员工作室,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资源,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握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此外,学校还建立分工负责、议事决策、民主协商、监督评价等机制,健全师生员工的参与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支委会的作用。学校各相关组织既参与过程的管理,又监督决策的实施,切实做到日常工作定期沟通、重要决策事先沟通、紧急事项及时沟通。学校的党建课题在北京市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研究项目中获奖。  近年来,学校斩誉无数,先后获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习科学教育中心(中国)实验学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阅读示范学校、全国篮球特色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优秀活动基地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全国优秀示范学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以及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改革试点校、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试点校、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示范基地、北京市中小学技术创意大赛团体一等奖等多项市级荣誉,学校还多次在区教育督导、质量监测中荣获一等奖。■校长观点  徐辉:教育是爱的艺术、做的哲学。我们以纯粹之心,躬耕教育实践,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颗充满无限可能的种子。文化、课程、评价……一系列的教育变革,正如土壤、阳光、水分那样,滋润着孩子们童年里的一切。在这里,我们以儿童为中心,极大可能地创设“孩子气”的空间,以儿童一生的成长来开展今天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为每个孩子创设无限可能的未来。  让每一个孩子终其一生,相信世界的美好,做一个善良的人;让他们葆有对世界的好奇,做一个全面探究者;让他们学会热爱并持续去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公民。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所在吧。  □文/王小艾 张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