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把握新机遇扛起新使命(南沙方案一周年交卷)(1)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刘 云 王敏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实习生 卢佳圳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欲借长风乘势起,敢凭豪气弄潮来。以实施《南沙方案》为总牵引,2022年南沙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2.58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居全市首位。经过一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南沙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增强科技产业双策源

营商环境再上一层楼

壮阔珠江口,科技创新是优势也是使命。南沙深化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建设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探索“港澳成果、南沙转化”。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及成果转化等六大方面深入合作,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牵头建设的广东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港科大(广州)纳入第二批享受“十四五”科技创新政策高等院校名单。

“上九天揽月”,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一箭26星”成功发射。“下五洋捉鳖”,国内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正式启用,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

从数据上看,一年来,南沙区新签约项目299个、投资总额达688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76%,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在硬联通上,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建成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近洋码头、海嘉码头以及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累计开通154条国际班轮航线,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1839万标箱,海铁联运超10万标箱。落地4张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牌照,共交付超240架飞机,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租赁集聚地。

在机制衔接上,分别成立了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粤澳发展促进会。目前已经有52个港澳商协会在南沙设立代表处,常态化开展精准对接交流。

青年创业就业有保障

品质生活树立新标杆

与港澳相融,“湾区之心”是门户也是筑梦之地。南沙聚焦深度对接融合,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梦弄潮、发光发热。

据介绍,南沙已建成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大湾区职场导师工作站,构建“住房补贴+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住房保障体系,组织超2000名港澳青年在南沙参加“百企千人”实习计划,一批港澳青年在机关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国企就业。诸多“提袋入职”“拎包入住”的便捷就业模式背后,是全链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

过去一年,南沙出台“港澳青创新十条”政策,聚焦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现实需求,增设“薪金补贴”“证书补贴”“就业奖励”“一卡走南沙”4项独有措施,单个在南沙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最高可享受51.5万元奖补,力度全国领先。现已建成创享湾等港澳青创基地12家,入驻港澳台青创项目团队(企业)超500个。

公共服务水平往往最能够体现生活品质高低,为千家万户的“小确幸”“大而美”兜底。《南沙方案》实施以来,南沙区获批全市唯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去年9月正式开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建成使用,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基本建成,正分别申报综合类和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

“更快、更近、更便捷!”据悉,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南珠(中)城际、深茂铁路广州段开工建设,深中通道南沙线、狮子洋通道等项目加快建设,深中通道桥梁主体工程实现全线贯通,外联内通的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强化。

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快,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是《南沙方案》落地一周年的写照,也是这片新热土不止歇的追求。

南沙把握新机遇扛起新使命(南沙方案一周年交卷)(2)

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发展·看南沙”新闻发布会透露

推动南沙站年内动工建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实习生 卢佳圳 黄明圆

6月1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发展·看南沙”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工作进展情况。羊城晚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南沙着力畅通路网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构建取得良好成效。与此同时,南沙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建设蹄疾步稳,2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软硬联通 民心相通

据介绍,《南沙方案》落地一年来,广州贯彻落实《南沙方案》取得积极成效。紧扣《南沙方案》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结合省“118 155”重点任务清单的安排,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南沙方案》“1 3”政策文件,形成12项重大政策、252项重大事项、60项重大项目3张清单,争取省层面加快出台支持南沙的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为南沙建设发展提供切实制度保障。

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南珠(中)城际正式开工建设,通车后15分钟即可到达中山;乘上广州地铁18号线,最快30分钟便可到达中心城区;狮子洋通道通车后,南沙和东莞滨海湾新区这两大经济发展平台即可实现异地串联;深中通道南沙支线、深茂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建设正在提速推进。

更多重点项目、民心工程在南沙这片热土铺开。南沙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广州期货交易所首个品种工业硅期货成功上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获批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南沙在法律服务、卫生、建筑、规划、税务、旅游等领域实现对港澳人士专业资格认可。

在加强全市重大平台联动上,广州发挥南沙重大合作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空港经济区、穗港智造合作区等重大平台互学互鉴,在产业协同、政策创新、功能互补等方面协同发展。

据介绍,下一步,南沙还将加快开展广珠(澳)高铁前期工作,推动南沙站年内动工建设,加快南沙港快线、南沙大道等“三高三快”道路升级改造,启动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建设,增强南沙内联外通枢纽功能。同时,推动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优惠以及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等政策落地实施。城市建设方面,立足南沙水城性质,做好沿江、沿河湖、沿涌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和风貌管控,营造有广州特色新岭南气息的城市风貌,稳步推进南沙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

携手港澳 科创领航

《南沙方案》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摆在五大重点任务之首。锚定科技自立自强,南沙以“科创驱动、政策扶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据了解,去年以来,南沙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900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已联合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2个,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为南沙区301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金额21.26亿元。

南沙率先在全国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改革试点,因地制宜引进外籍高端人才,营造开放多元的国际化人才引进使用环境。截至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招聘首批约180位长聘制教授。

此外,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建设正加速推进,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支点,加快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了2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在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方面,南沙区推动5个孵化载体累计进驻126个港澳团队和企业,带动就业3089人。

展望未来,《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指出,将以明珠科学园为中心,推动南沙区初步形成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主平台,打造“1 1 3 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南沙把握新机遇扛起新使命(南沙方案一周年交卷)(3)

走访

“力箭一号”南沙制造 “火箭工厂”聚星成链

“一箭26星!”6月7日12时1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枚“南沙造”火箭一飞冲天。这枚名为“力箭一号”的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不仅实现了南沙在航天方面“零”的突破,更将带动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南沙集聚。在《南沙方案》落地一周年之际,记者近日实地探访“火箭工厂”,见证发展成效。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心情还是非常激动!”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副总师李秦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力箭一号的研发攻克了许多技术难点,基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坚守岗位,最终突破了6项重大关键技术,并采用了13项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铸造了这枚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

走入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迎面而来的是多项来自宇宙空间的“黑科技”:具备多次起动、大范围变工况的能力的“玄鸢二号”液体发动机,能够短暂体验失重感的星际飞船,具有100公里抛物线滑翔能力的降落伞……作为广东省商业航天的聚集高地,该基地主要用于开展系列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牵引上下游相关的宇航企业落地。

据介绍,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致力于推进前沿的科技变革。这份坚持创新与突破的雄心也奠定了其在南沙“航天界”的主力地位。

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科宇航产业基地落成投产,填补了广东在航天制造业上的空白,将带动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南沙集聚。

“真金白银”有诚意,科创成果有机遇。2021年,南沙正式发布“探天九条”,以商业航天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落户南沙的商业航天企业。如,按发射保险费用的50%给予补贴,每成功发射一枚火箭、一颗卫星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等。

此外,南沙还建立起了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为南沙区301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金额21.2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约11.50亿元;推动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5只子基金落户南沙,投资云从科技、暗物智能、巨湾技研等11个南沙项目,投资金额达4.82亿元。各项利好切切实实力挺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实习生 卢佳圳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