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童年# #八十年代# #农村生活# #乡村#

12、农忙那些事之田间地头的各色农作物(上)

八十年代,生活在农村,土地和农活对于农人和农二代、三代们来说,既是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束缚自由的枷锁,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感觉上实是不那么美妙。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1)

虽说那时候已经不太有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而都是在各种村办、社办、乡办企业务工的农民工,或者个体户,但一年之计在于春,时节一到,就像地里的种子总会发芽一样,大家伙总是会抽出空余时间去把秧插下,把地种上。

那时候叔叔是两家人里农活干得最多的,早年他专业务农,后来进了乡办企业做工,农活也一直没扔下。而我爸妈做工时间比较早,工作也比较忙,有些农活是叔叔一起弄的。比如浸种、播种和拔秧,以及插秧后的打药治虫。插秧、收割和晒谷这些才是两家分开做的。

两家从村里分得的主力田在一个地方,很好认。从家门口往东一直走大约五六百米,是一条比较大的溪流,有六七十米宽,我们叫它“大溪”。大溪实际上是一条地上河,所以两边的塘堤修得很高。上桥过河之后沿着对岸的塘堤向南走七八十米,然后下塘堤,一条带水闸的小河边上,就是三角形的一块田,大约三亩,这就是我们两家的主力田。

除了这块田以外,还有一块较小的田,在村东北的另一个地方,叔叔常把这块小田作为秧田育苗,然后拔秧运往主力田去种。

农忙时节对于大人们来说是跟天时和气候赛跑,播种稍微晚几天就可能碰上春季气候不稳定,而推迟秧苗的生长,最后收成跟别人家差好多。收割迟几天就可能因为稻穗过老而脱粒,影响产量。晒谷自不必说。

所以对于大人来说,农忙真的是忙,各种抢天时,“双抢”一词也应运而生。双抢就是抢收和抢种,在早稻抢收完毕后立刻抢种晚稻。这个过程中只有十几二十天时间,一边要翻晒一边要耕田撒种育苗,很是忙累。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2)

就连对于十来岁的小孩子来说,双抢也是一个不那么好玩的时候。因为一边做工一边务农的父母们赶上双抢,那是多重压力背在身上,小孩子们也被要求自己照顾自己,不给大人添麻烦,最好还能帮上点忙。

所以吧,农忙时节对于十岁以后的我来说,也满是压力和紧迫感,但对于十岁以前的我来说,还是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由于家里的田地在村东溪流以东,塘堤下小河的角落处,所以那个地方被我们叫做“塘角里”。而每次去塘角里,都要走过那座只有两到三米米宽的“泥桥”。泥桥当然不是真的用泥做的桥,而是横跨在七八十米宽的大溪上,距水面有三四十米高的一座水泥板桥。

这座桥够高够长,桥墩也够牢固,但这些都不是它的特点,它最大的特点是它够细,这么长的一座桥,只有不到三米宽,仅够一辆手扶拖拉机勉强开过。

而且最绝的是桥面两侧没有栏杆,所以看上去惊险得很。两辆双轮车都不能交汇并行。自行车相互交汇,也只有胆大的成年男人才敢骑过去,女人们肯定下车推行了。

此桥还有一个绝的地方就是它的桥面是由一块块一两米宽的水泥板拼接而成,水泥板跟下面的桥梁结合并不那么紧密,似乎只是硬碰硬地架在上面一般,所以每次骑车或者坐在双轮车上越过一块水泥板,它就会动一下,听到卡的一声。

这种情况在人与比自己更重的自行车或者双轮车交汇时更明显且严重,分分钟感觉自己要被震下去一样。所以真的很佩服有一次大约是为了跟小伙伴看齐,硬着头皮哆嗦着两腿骑着我的二四斜杠从桥上经过的自己,从未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小女生可以这么勇敢。

但后遗症是之后很多年都梦见这座桥,每次都在梦里被它百般为难。因为几乎每次都是自己处在桥东,望着狂风暴雨中溪水漫过桥面,最后干脆连桥的影子都看不见的茫茫水面,发愁这该怎么回家。

村子在桥西,田地在桥东,泥桥历史悠久,尽管它是这么高这么窄还没有护栏,但从小到大,还真没听说有人掉下去过,可见那时候村人虽然没法改善硬件条件,但脑子里的安全意识还是挺强的。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就泥桥的历史和安全问题跟小姑求证了一下。没想到她眼睛一翻,“怎么没有人掉下去啊,我就是一个!”(笑哭~)

当年她骑着自行车过泥桥,快到对岸的时候,有个邻居姐姐拉着双轮车过来了。那么窄小的桥面,容下一辆双轮车之后,余地实在不太多。小姑一不小心就连人带车拐下去了。幸亏已经快到对岸,下面不是大溪而是塘堤的坡面。她掉进草丛里,没受什么伤,但吓得够呛。

如此说来,是我孤陋寡闻而非泥桥足够安全。不过泥桥至今没有造成人身伤亡应该是肯定的。

清明节去老家的时候,从新桥上远远望了一眼泥桥的方向,发现本来以为早应拆除的它居然还在,只是两边加上了细的铁护栏,远看过去好像笼着一层铁丝网,跟记忆里的不太一样了。但是它还在,留住了我们的很多记忆。

其实就连它的继任者那座新桥都已经变成老乔了,现在跨过大溪两岸的是一座公路桥,又宽又平坦,车开在上面都不知道自己走的是桥,还以为是路。

三座桥横跨大溪,承载了几代人四五十年的记忆,既厚重又举重若轻的样子,是记忆中又一个的永远。

——此段为22年清明节后补)

大溪两岸的塘堤虽然都是泥沙夯实,但不知是野生还是特意栽种过,每条塘堤顶的路面两侧都稀稀拉拉地生长着一人多高的芦苇,虽然不是一路都有,但恰好桥东去往我家田里的那段塘堤有。不仅有,还挺茂盛。

芦苇丛郁郁葱葱,夏日清凉,秋天萧瑟。风吹过,哗啦啦作响中影随日斜,在黄泥路面上投下片片影子,那感觉还是挺美的。而且芦苇丛中还长有少量牵牛花,蓝色的紫色的小喇叭绕着绿色的芦苇杆子向上爬,是一种初看不起眼但仔细看却很有惊喜的点缀。

沿着桥东塘堤向南行一段路,就是一条下塘堤的坡道,坡道底向左是往别的村庄和田地去的路,路右侧就是一条横穿塘堤,从大溪里引流过来用于灌溉的小河,向东南延伸的河道和向南延伸的塘堤组合而成的这个角落里的第一块田,就是我家和叔叔家的三亩田啦。

八十年代初,纯粹以种田地卫生的专业农民还是很多的,大家种田勤快,连续两季水稻之外,还能种上别的作物,充分利用田地的空闲时间。其它作物当然是要适合冬春季生长的那些,比如有一年我们家就种过一季大麦。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3)

当时种大麦的原因应该是为了卖给公社吧。什么时候下种怎么种植当时才六七岁的我一概不知,只记得第二年大约五六月收割时候的情景了。

感慨不愧是能跟针尖相怼的物种,大麦的麦芒对我们从大人到小孩到狗子都是绝杀。实在太戳人了,收割的时候大家伙都被戳刺得很惨。那些细长又脆硬的麦芒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梨花针一样,会游走,不知怎么就钻进衣服领子、袖子、裤腿里,带来各种刺激感受。

而且大麦跟水稻的习性和特性都很不一样,大麦收割的时候整株麦子都是金黄的,麦秆叶片什么的都是枯干的状态,不像水稻,半黄半青,还有残余生长力中。所以大麦在收割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麦穗脱落的情况,于是那时候的我就负责在麦田里找脱落的麦穗。

后来一捆捆的麦子运回家后,又负责在打下麦粒之后的麦草中寻找漏网的麦穗。这份活计对于小孩子来说能够带来的成就感居然克服了对麦芒扎身的恐惧,于是一边被扎着,一边寻找着,两天下来倒是真的让我找到一大把,减小了损耗。

不知道是因为大麦不能用打稻机脱粒,还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打稻机,总之这批大麦的脱粒是采用纯劳力手工完成的。我亲眼见到家人们在门前河老家的堂屋地上放了一块长条的石头,然后带上披风帽,扎上袖口裤口,带上手套,双手握着一捆捆麦子狠命甩。

也不知道几个人轮流甩了多久,终于把三亩麦子甩完。这一通甩和前后好几天的一通扎,成功打消了大人们再种麦子的念头。于是我们两家后来再也没有种过大麦。这一季大麦也成了我对于大麦这种作物的唯一记忆。

只记得到处都是在阳光下闪烁的浅金色,无论是田地里风吹麦浪滚滚来的情景,还是晒在家门口四周那排排整齐的麦草,或者是奶奶剥去麦草叶,剪出里面光滑圆润留待后面大展拳脚(编海量麦草扇)的麦草管。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4)

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也常被用来与单季稻结合栽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油菜我们家貌似也种过,春种夏收,跟单季稻可以实现完美结合,双季稻的话稍微有点赶,理论上还是能够实现。

油菜花开,满地锦绣。但那个年代没人把这当做风景欣赏,因为那时候的全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是农二代农三代,见过这样的世面,而且这玩意儿农村到处都是,所以无论是欣赏者还是被欣赏者,都太不稀奇了。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5)

油菜也需要收割,收割下来晒干了轻轻一打,油豆荚子就爆开了,油菜籽欢快地满地乱蹦,收起来晒干了,大部分卖给公社,小部分留着自榨菜籽油日常食用。话说菜籽油味道总是很冲,用来炒菜其实不那么好吃,但菜籽油本身的香气却还挺好闻。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6)

有时候冬天也会种一季苜蓿。这个苜蓿,我也不确定是不是现在所说的苜蓿,只记得那时候我们都叫它草花。草花是双季稻之外的时间里抽空种植的牧草,绿色的一尺多高的草本茎秆,开紫色的小花,大面积种植时远远望去,要比油菜花田好看很多。我很喜欢,但没想到人不吃,种来完全是给猪吃的。是的,这么漂亮的植物,它只是一种猪食。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7)

那时候自己家和外婆家都有种过,秋冬天跟着大人一起到田里收割时,我会恨不得在紫花繁盛的草田里打滚睡觉。收割运回家之后,大人会把草花简单清洗,切成5-10厘米长的一段段,到锅里稍稍煮一下,算是给杂食动物的猪增加维生素C的食物。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8)

谷子和麦子脱粒下来的壳磨成粉,就是砻糠,也会是猪的食物来源之一,再加上剩菜剩饭,和偶尔上田间地头割来的野草,那时候的猪就是这么吃着长大的。

田垄边的小块地也不会留给杂草生长,而是会被种上各种蔬菜,芋艿、萝卜、青菜什么的,总之不会让土地有片刻空闲。我家在八十年代的田间种过的最稀奇的东西应该是向日葵。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9)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10)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11)

泉入山林引客来语录(门前一条河檐头一弯月)(12)

(关于向日葵以及后面的小伙伴们的故事下半篇再说,请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