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奇闻趣事》和死人离婚的独眼皇帝——梁元帝 萧绎

话说菩萨皇帝萧衍被囚饿死后,萧绎(公元508年-公元555年)的哥哥萧纲继位。萧纲皇帝当了不到两年,就被侯景所害。萧绎是早早惦记着皇帝的,侯景之乱时萧绎便拥具实力却不管父亲的死活,反而开始对付自己的兄弟侄儿。后来于552年消灭了侯景,即位于江陵。但即位后,萧绎的弟弟萧纲便称帝于益州。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南梁皇族招惹了北齐和西魏为援,使得南梁大片土地被这两国侵占,削弱了南梁的势力,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

梁元帝萧绎,虽然早年因病一只眼睛失明,但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萧绎与父亲萧衍,兄弟萧统、萧纲四人被称为“四萧”,在文学上的地位堪比曹氏三父子的“三曹”。而萧绎则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身兼皇帝、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著名的《职贡图》便是出自他的手笔,留下的著作列数中国帝王之最。而且他还精通音律、中医、围棋、姓氏学、玄学、兵法,甚至还研究相马术、观星象。

梁国帝王萧衍(和死人离婚的独眼皇帝)(1)

让我们从萧绎的一首诗开始这次的故事,因文词过于优美,一句都不忍割舍,故全文摘抄。

《荡妇秋思赋》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声明一下这首诗名中的“荡妇”在这是游子之妇的意思,而不是我们字面所理解的那样。这首诗文词相当优美,一句“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便将我深深折服。

梁国帝王萧衍(和死人离婚的独眼皇帝)(2)

关于这首诗有人说是梁元帝萧绎为了讽刺妃子徐昭佩的,徐昭佩也许你不认识,但“徐娘半老”这个成语你想必是听过的,其中的“徐娘”说的便是徐昭佩。

徐昭佩长相一般,萧绎对她也非常冷漠。但徐昭佩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女人,她反抗命运,努力争取萧绎的喜爱,但萧绎始终不为所动。最后徐昭佩的心思就变了,他面对萧绎时总是只画半面妆,用来讽刺萧绎一只眼看不见。还经常喝醉,见到萧绎就故意吐在萧绎的龙袍上。一切手段使尽都不能吸引萧绎对她的关注,到了后来干脆给萧绎戴绿帽,与人勾搭通奸。先有遥光寺的智通和尚,后有萧绎的随从,美男子暨季江、贺徽。“徐娘半老”一词便是出自暨季江之口。

后来,徐昭佩总算是惹怒了萧绎了,萧绎杀光了所有与徐昭佩私通之人,同时也将徐昭佩幽禁于后宫。后来让徐昭佩自杀,并把尸体送回娘家,称为“出妻”,即为离婚,和死人离婚这罕见的事就这样发生在了萧绎身上。

《荡妇秋思赋》便是萧绎这段时期所写,许多人认为这是萧绎讽刺徐昭佩而写。但全诗文辞优美,绝非萧绎气愤所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与徐昭佩完全无关的诗,但事实的真相恐怕只有萧绎自己知道了。笔者妄自猜测:或许,徐昭佩事件让萧绎有了写诗的冲动。对于徐昭佩,萧绎虽有怨恨,可徐昭佩这些行为又是深爱萧绎而为。这样的故意报复,让萧绎心中有些惭愧,回想世间那些独守空房的女子,不就和徐昭佩一样寂寞吗?故有所感,写下此诗。

梁国帝王萧衍(和死人离婚的独眼皇帝)(3)

像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一样在艺术领域的超高成就难以掩盖政治上的无能。西魏曾在萧绎争夺帝位时帮过萧绎,当然也趁机抢了南梁不少土地。公元554年,作死的萧绎写信给西魏宇文泰要求按以前的地图重新划定两国界限,还回南梁以前的国土。书信内容显得过于傲慢,让宇文泰大为不爽,引兵攻梁。

南梁大败,萧绎决定投降,但在投降前他做了一件不可饶恕的事。他一生因喜爱文学收集齐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图书,但在兵败投降时,命人烧了这些书籍,并说:“读书太多,以致今日之祸。”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一次文化破坏事件,萧绎自己治国无能,迁怒于书籍,致使中华文明遭受破坏,实乃千古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