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几个最落后的城市(安徽坐拥近3000万人口的皖北)(1)

通常意义上,对安徽各个区域的划分中,有一个合肥为中心的习惯:以合肥为皖中,合肥往西则是皖西,合肥往北是皖北,合肥以南都是皖南了。

巢湖被合肥“吞并”后,这种不外宣的划分则更为明显。

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一提起安徽,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贫穷和落后,人群素质差。在这一点上,上海是最有名的“安徽黑”。

而现在,提到安徽,合肥就像一个名片,迅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当然也包括房价),让全国目瞪口呆,也似乎让人们看到安徽即将摆脱昔日人们根深蒂固的各种不好印象。

但合肥,只是一座城。安徽的建设在于16个地级市的人民“喜大普奔”地过上好日子,对于非合肥人来说,他们更期待的是自己所在城市的发展。

其中,最明显的,应该是皖北了。

皖北,坐拥近3000万的人口,覆盖六市,近一半的土地,却没有一个能辐射周边城市的中心城市,更糟糕的是全都屈居于四线及以外。

对此,安徽省领导应该也将这一情况放在案头,徽脸(vxID:anhuiface)就此抛砖引玉,讨论一番。

皖北到底是那些地方?

在中国,南北以秦岭淮河为分割线,而淮河穿过安徽,形成了安徽的南北。

皖北人都是以北方人自居,自认为是豪放、直爽、大气、喜欢直来直往。

他们对南方人有所偏见,认为他们小气、有心眼,最不能忍受的是南方人在酒桌上的“慢吞吞”。

但在安徽,皖北地区的划分则不是如此。

安徽有两大方言,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江淮官话的分类太多,这一点以安庆的方言最为显著,而中原官话则不一样,从河南郑州往下,大致都能听得懂。

所以,在安徽,皖北更多是以语言的相近归属的。比方说六安市的霍邱县,这个县城坚持都认为自己的是皖北人。

淮南和蚌埠都是淮河以南的城市,但是蚌埠却一直以皖北中心城市自居。

皖北位于华北平原的最南侧,也是这块大平原上最肥沃的土地,更是这块平原上少有的不缺水的地方,当然这里也同样具有密集的人口。

霍邱、寿县,都是丘陵地区,除了所谓的八公山外,皖北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山,淮北这座城市有座相山,竟然因山建城,可见一斑。

所以,在安徽,被称为皖北的地区差不多就是:阜阳、亳州、淮南、宿州、淮南、蚌埠、还有六安的霍邱县和滁州的凤阳、怀远。

皖北以安徽三分之一的土地,生活了将近全省一半的人口,整个皖北地区有近三千万人口,这是一个中小型国家的人口数量啊!

以面积相近的荷兰来说,荷兰的总人口约为1600万,因此皖北的人口密度是非常高的,以阜阳为例,它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上千人。

合肥经济圈的形成,对皖北的吸引力很大,因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消化人口带来的福利。

那么,皖北城市的现状如何呢?有着最好的土地,有着庞大的人口福利,为何城市没有形成圈子,各个城市的辐射力连自己本市的人口都无法吸纳和消化。

皖北城市现状

皖北至今仍以农业为主,主要家作物有小麦、玉米、黄豆等,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这得益于它拥有广袤的平原和密集的水系。

整个皖北地区几乎没有大片的山地,大量的人口使境内的土地几乎全部开发成了农田,即使这样这里的人均农业用地也不是很多。

众多的人口有限的土地和耕地,使得在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人开始外出谋生,因此这里也是全国闻名的农民工输出地。

以前每到淮河发大水时,那些被淹没土地的农民大量外出逃荒,这对皖北的经济多少是有一定影响的。

比方说阜阳下面的阜南县,在2014年以前都是淮河的泄洪区,这样的地方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积累。

在宜兴,从事紫砂行业的80%的都是霍邱人和颍上人。

在阜阳,有一个村子是“乞讨村”,全村出去乞讨,主要还是经济不好。

在上海人眼中,安徽人只有阜阳人和坏男人。

当然,如今淮河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对周边的居民影响变小了。

再说说皖北六市的城市发展状况。

淮北是煤炭起家的城市,因为煤炭资源,淮北一度繁华,曾被成为“小上海”,但是在计划经济过后,经济迟缓,这几年环境治理的不错,还是国家级的园林城市。

但是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区域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口不足。

淮南,历史渊源深厚,又将寿县划入自己的区域,但是淮南在阜阳和合肥之间,相比较这两个城市,淮南相对来说都不足,属于大城市的辐射城市带的一个点。

宿州,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宿州号称世界鞋都,亚洲影都,中国云都!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小麦、玉米、花生产量居全省第一,但是产业结构单一,人口不足,城区发展规模小,交通也不便利。

一直以来蚌埠都被定位为皖北的中心城市,很长一段时间里蚌埠确实是一座很有影响力的城市,但是一直对皖北的辐射和带动都非常有限,这和它的地理位置也是有关系的。

另一座位于皖北的老大哥城市,阜阳一直都是被寄予厚望的,可惜它至今连自身的人口都消化吸收不了。

亳州就暂且不提了。

蚌埠、阜阳,未来谁是皖北第一城市?

如果说未来皖北能发展起来的城市,那就只有蚌埠和阜阳了。

中心城市,字如其意,一般指一片区域的中心。

遍观皖北,蚌埠实力最强没有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蚌埠是中心城市,因为蚌埠没有可以吸引其他五个地级市居民的地方。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蚌埠的这点优势也变得越发薄弱起来。

作为安徽省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卫中心,蚌埠是安徽省三大科教集聚地之一(合肥、蚌埠、芜湖),皖北唯一的大学城坐落于龙子湖畔。蚌埠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龙子湖校区)、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子信息学院以及4所部队院校,同时还有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0、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华东光电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

这些优势是其他几个市无法比拟的,人口众多的阜阳市竟然只有一个本科。

皖北可以分为四个阵营,以淮北宿州两市的徐州阵营,以阜阳为主的皖西北阵营,淮南市的合肥阵营和蚌埠三县加凤阳的蚌埠阵营.

很明显,徐州在身边,无法超越,淮北、宿州无法辐射,那么隔绝的皖西北更没有可能,淮南在蚌埠和合肥之间,首选是合肥。

皖南的中心是芜湖,安徽的中心是合肥,这两个地方的经济数据,可以说是碾压那一区域的,而蚌埠所谓的综合实力是构建在多方面的,交通,医疗,高教等等,可经济层次方面并不能碾压其他地方,对比起来没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我个人并不认同蚌埠的所谓皖北中心城市,或者说皖北经济中心城市。

当然,政治方面是的的确确的皖北中心,这一点,着实要承认。

再谈阜阳的发展,阜阳最大的福利是人口,但是最严重的的问题还是城市无法吸纳自己的人口。

在2030年,阜阳市政府计划城区人口200万,但是合肥现在已经是270万的人口。

其次是文化科教,阜阳只有一所本科,其他三个专科学校,这样的劣势太过明显了。

但是阜阳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周边区域的辐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阜阳地区有界首市、亳县、太和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和凤台县。

亳县,现在是亳州市,管辖着涡阳、蒙城,凤台给了淮南。

但是曾经大阜阳的归属感仍在,周边对阜阳的认可仍在。

2019年,阜阳将开通六条高铁,城区也要开通地铁,这对阜阳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首先,吸纳和消化自己的人口福利,是阜阳壮大的第一步。

其次,豫南并没有形成城市带,阜阳对驻马店、周口的辐射能力也在。

最后,还是文化和科教,没有文教的支撑,阜阳的产业结构无法调整和升级,这也是一个软肋。

安徽几个最落后的城市(安徽坐拥近3000万人口的皖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