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运开始走下坡路,而这一切的“缔造者”唐玄宗晚年生活也是蛮悲惨的,回到长安后没过太久的好日子,就被移居到甘露殿了,身边的亲信也被各种理由清洗,唐玄宗最终死在了那里,如果单纯从父子关系上来看,李亨的确对唐玄宗有些刻薄了。
只能说这还是唐玄宗自己种下的恶果,重用奸臣,宠溺祸水,造成了安史之乱,大唐的辉煌己成为过去,还妄想得到儿子的善待?唐玄宗就是活的太长了,早死个10年就好了,史书就不会这么说他了,没准还可以和秦皇汉武比一比,可惜晚年昏庸无道。
前半生开元之治,后半生天宝危机。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拜相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抢夺儿子的媳妇杨玉环,李林甫执政19年,口蜜腹剑,残害忠良,挖空大唐的根基,其死后三年胡人安禄山造反,宠信杨贵妃不早朝,军国大事交给杨国忠,信任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造成8年的安史之乱,从此大唐江河日下,唐玄宗李隆基的结局就更多的是为他自己的行为买单。
而造成李亨不善待李隆基的最大原因是,李隆基在位时期对儿子的防范太过,李亨之前的太子没有善终的,可以说唐朝最威胁皇权的就是太子,李隆基防范过度了,让太子成了孤家寡人,太子最后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来掌权,李亨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就抓住了李亨的心思,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之后更是矫诏强行将李隆基移到了甘露殿,事后李亨竟然没有怪罪,可见他心理也是打算这么做的,而且更有可能是李亨暗示李辅国去做的,自己当然不能背上不孝的骂名嘛。
可以说李亨之前的太子瑛的结局让李亨深深忌惮着他的这位父皇,其实自古以来,在文治武功强大的帝皇面前当太子,没几个不是胆战心惊的。李隆基还是个杀儿子不眨眼的主,李亨一开始压根不想当,十几年的太子都是小心谨慎的。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绝对当不了皇帝,只能说时势造英雄!
太子瑛事件就是后世流传的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新唐书》记载,乙丑,废皇太子瑛及鄂王瑶、光王琚为庶人,皆杀之。事件起因是由于当时受宠的武惠妃,《新唐书》记载及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爱与诸子绝等。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职,颇怏怏。惠妃女咸宜公主婿杨洄揣妃旨,伺太子短,哗为丑语,惠妃诉于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议废之。好在当时的张九龄还在,极力劝阻李隆基冲动的行为,等到张九龄罢相就尴尬了,俄而九龄罢,李林甫专国,数称寿王美以揠妃意,妃果德之。二十五年,洄复构瑛、瑶、琚与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
这是新唐书的记载,旧唐书没有记载太子三人带甲入宫的事情,但是前后大致是一样的,都是惠妃诬陷太子三人谋反,而李隆基也是偏信一家之言,没有给自己儿子一个辩解的机会,全部贬为庶人赐死,可见他对儿子的疑心有多么严重,这件事让李亨对他很忌惮!
而肃宗李亨是趁着战乱自穿黄袍,虽然后来名正言顺登上帝位,但这都是后边发生的事了。逃难归来的真正天子李隆基立马被肃宗软禁起来,后又遣走太上皇近侍高力士,切断了太上皇与外界的所有联系,李亨对父亲一系列的薄待行为,其用心是怕父亲有遭一日东山再起再握权利,毕竟李隆基在位几十年树大根深,李亨也怕怕,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父亲幽闭深宫让其自生自灭,肃宗是心有余悸,再说皇家无亲情,肃宗也没做错,不然自己的小命没准都要保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