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学而时习之蕴含着)(1)

这篇我们解读《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历来主流的解读,都把这三句话,分别独立解读。这三句话之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但是,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述,他学了某项技能之后,感受到的三种情绪:(内心深处的喜悦感)、(外在情绪上的大快乐)、(内心深处的郁闷、愤怒)

所以,这三段话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要真正理解这段话,就需要明白:孔子学了什么技能?这项技能给孔子带了什么改变?以及这里面的「」、「君子」、「」是一些与孔子有着什么关系的人?

一、孔子学了什么技能?

孔子学的技能,就是「学而时习之」的「」。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和大家分享过,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教人练习「心智系统转换」。

广义「」的意思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理性思考)。

这是孔子所提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心智系统转换」方式:在生活、工作的实践中,通过运用「理性思考」练习「心智系统转换」。

放到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来看,就是我们可以在生活、工作中,通过我们熟悉的理性思维方法来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请看下图:

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学而时习之蕴含着)(2)

学而时习之」的「」是广义上的「」,而且包含了「学有所成」的意思,并不是在刚刚开始练的阶段,而是在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了成效。也就是说已经成功转换了心智系统……

二、「心智系统转换」给孔子带来了什么改变?

心智系统」转换成功,给孔子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他的「认知模式」相对于普通人的「认知模式」发生了彻底改变

普通人的「认知模式」就像现在的电脑。认识一样事物,都从「已有知识」的记忆入手。记忆库中有记忆的,就按照记忆去认识这样事物;如果没有的,就无法认识这样事物,就需要寻找相关的「已有知识」。找到了,就又能够认识了。

而输入我们记忆的「已有知识」都来自于,得到社会环境认可的权威机构、权威认识的观点、认识。

我们现代人,也是这样认识事物的,我们的「已有知识」都来自权威机构、权威人士,这是普通人的「认知模式」所决定的。

但是,经过「心智系统转换」以后,「认知模式」会发生很神奇的改变。

通俗的说,一个人认识新事物,并不需要去学习「已有知识」,就能自己直接认识这样新事物。

这种「认知模式」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孔子的弟子,同样也是觉得不可思议的。

论语·卫灵公》中就记载着了这样一段,孔子与弟子子贡的对话……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老师,您这么见多识广,一定是书看多了吧?(多学而识之)。

子贡这个问题是有潜台词的。

孔子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没有课本、没有课堂讲课。主要是学生与老师生活、工作在一起,然后在这种贴身式的生活、工作中,观摩、揣摩老师的言行,从而领会「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很难言传,只能身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的使不上劲。

可是,学生们发现老师什么都懂,讲什么都非常的透彻、到位,所以,就以为,老师一定是学了很多的东西,看了很多书。

于是,学生们就会想,既然老师自己学了这么多东西,看了这么多书,那你也教我们这些,也让我们看这些书,不就完了吗?何必像现在这样,学得那么费劲呢?

这种想法,相信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很普遍的,于是,胆子比较大的子贡(端木赐)就向孔子问了这个问题。

孔子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反问:赐,你以为,我是书看多了才见多识广的吗?

子贡傻傻的回答:对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的(非也)!我(予)遇到新事物的时候,直接洞察新事物(贯之)内在的道(一),我直接就看清TA的本质了,根本不需要找书去看。

现代人都和子贡(赐)一样,觉得孔子的这种「认知模式」非常的不可思议。但是,在孔子、老子那个年代,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教授、学习知识,而是训练人的这种神奇的「认知模式」。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先把这种神奇的「认知模式」称之为:「通才知模式

孔子弟子中,出现过不少有「通才知模式」的人。遇到什么马上就会做,孔子从来没有训练过弟子兵法,可是他弟子当了官,说打仗就打仗,还打了胜仗。弄得别人都奇怪,问是向谁学的。

孔子的后世弟子中,也出现过这样的人,比较著名的是王阳明,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本质上都是在「通才知模式」中的体验。

三、「朋」、「君子」、「人」是一些与孔子有着什么关系的人?

1、我们先来看「君子」与孔子的关系。

简单的说,真正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就是「君子」。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个很重要概念:「仁者」。

仁者」与「君子」都是指真正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但是,「仁者」指的是,已经学得比较扎实的人,基本上属于到了「知天命」的无惑阶段。而「君子」指的是,学得还不太扎实的人,有的还处于才入道的「立」阶段,有的深入一点到了依然有诱惑,却能坚守不被诱惑的「不惑」阶段。

这里的「君子」就是这个内涵。

2、我们再来看「」与孔子的关系。

同道为「」,也就是说,也是真正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

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在甲骨文出现的年代,「心智系统转换」曾经是一种非常普及的事情,相信当时,就像今天的武术一样,会有很多「心智系统转换」流派。

但是,「心智系统转换」这种技能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是很难相互传授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孔子的那个时代,真正懂「心智系统转换」的越来越少。但是,并不是一个都没有,依然会有一些像孔子这样的人,把「心智系统转换」技能重新发掘了出来。

这样的人,对于孔子来说就是同道:「」。

3、我们再来看「」与孔子的关系。

这里的「」,并不是指普通的民众,而是指士大夫之类的知识分子阶层。

结合我们上面说的当时的背景,「心智系统转换」这种精英教育模式没落以后,基于普通「认知模式」的教育就会兴起。

知识分子所学的都是得到社会规范所认同「已有知识」,而且这些「已有知识」也由那个历史阶段的历代名人、权威流传下来。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都属于不会错的「硬货」。

这个「」主要是指,接受基于普通「认知模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学而时习之……」这段话的真正内涵

把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理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来解读这话的真正内涵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心智系统」转换成功以后,进入到了「通才认知模式」,做什么都能快速精通(学),遇到什么事(时),都能快速解决(习)。

大家体会一下,你如果有了这样的经历,内心深处是不是会体验到一种深深的喜悦(说)呢?

如果有个和你一样,把上古「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挖掘出来的人(朋),来看你了,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开心(乐)呢?那肯定是非常高兴的,终于有了可以切磋、交流的人了。

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只要「心智系统转换」训练不占据精英教育的主导地位,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君子),一定会受到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人)的攻击、诋毁、诽谤(不知)。

这是人性的正常反应!

对于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凭什么人家老老实实、辛辛苦苦从学校、老师、权威那里学来的知识,就不如你的见地有见识呢?

而且,人家还身居社会的主流位置,掌握着主流资源。所以,很多时候,即使内心觉得你说的对,但是,在嘴上、行为上也是无法接受的,这是「不知」的真正意思。

作为一个君子遇到这样的「不知」,内心一定会很生气,但是,生气了就是「有惑」,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就必须做到「不惑」、「不愠」。

「学而时习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从一个大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现代文明的进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基于普通的「认知模式」对大自然进行了外在的认识。

在这种外在的认识基础上,实现着「知识升级」,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就是这种「知识升级」的结果。

但是,这种外在认识本身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也决定了现有「知识升级」的极限。

换言之,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不可能是在现有「知识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的。人类文明后续的发展,一定是在人类改变、提升自身「认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要改变、提升人类自身「认识模式」的钥匙,就是孔子的儒学。

而在让世人真正认识孔子儒学价值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人不知」。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说了:「不愠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还原中华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