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备受“质疑”和“嘲讽”的大学。
有人说,她“空有国字号名头,但实力配不上,是‘德不配位’的典型”。
也有人说,她是“被遗忘的元老,没落的贵族,和人说话总动不动就提自己是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大学”。
还有人说,她“自称红医摇篮,却是个四非大学(非985、211、双一流),就像一个退伍老兵,只会对着夕阳回首往事”。
风言风语任人说,她始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她是,中国医科大学。
动图 | 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宣传片
知乎上有个问题,“中国医科大学是个一本还是二本?”
回答有说一本、二本的,也有说三本、四本的,甚至有说是大专、中专的。
作为90岁高龄的老将,中国医大竟被小看成这样。
国馆君必须得为中国医大正名:廉颇虽老,尚能饭也。
她绝对是妥妥的一本,基本在所有省份招生都是本科一批,招生分数老高,有些专业(如临床医学(红医班))最低分能到650分,高出省控线近300分。
有这个分数,都可以去上武大、中大、南开、同济等很多985了。
据教育部2020年的统计,中国3000所大学里,“国字号”不超过10所。
中国医大作为其中的1所,招生分数也高,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
图 | ©中国医科大学官网
或许跟她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普遍印象里,“国字号”大学好像就应该在北京,或至少在偏国内中心,或者经济发达的区域。
但中国医科大学,在辽宁沈阳。
虽然地理位置偏,存在感好像也不高,但中国医大其实一点也不孬。
中国医大的临床、神经、药理、生化等4个学科,进入了ESI世界排名前1%的行列。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医大临床、护理等7个学科获评为B类学科。
而如果对东北熟悉的话,就会知道东北流传着“中国医大是东北医学高校之王”的传说。
中国医大附属一院是东北唯一、连续10年杀进复旦版全国百强医院排行榜前15的医院。
皮肤科和内分泌科超过华西、比肩湘雅,在全国排到前五,检验医学更是排到全国第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 | ©中国医院排行榜
附属盛京医院的妇科和儿科也非常出色,在医学界都名列前茅。
图 | ©中国医院排行耪
辽宁的医疗基本被中国医大垄断了,如果家是辽宁的,看病基本离不开中国医大。
虽然偏安沈阳,但从中国医大走出去的学生,被认可度很高。
中国医大是双非,很多高校接受保研生时,却会把医大与985、211列为一档。
在艾瑞深校友会评选中,医大的毕业生口碑率名列第一。
中国医大就像一个修炼已达至境的大神,表面上平平无奇、存在感近无,但内里功夫早就修炼到家了。
而这种修炼,从她诞生之初,就在血与火中进行。
图 | ©中国医科大学官网
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已经连续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围剿”。
伤兵到处都是,军队里医务人员却严重缺乏。
其实放眼全国,当时国家整个医疗条件都很落后,全国仅有县医院1437所,平均每个县医院仅有 7.8 张病床,9.2 个卫生技术人员。(1930年数据)
至少应该先有个军医学校,培养一些医务人员,时任中央军委总军医处的处长贺城想。
由此,中国医大前身,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了。
图 | 红军军医学校旧址
第一期学员从200多名战士中招考录取了25人,教员也不过5名,其中几位还是从俘虏的国民党医生中而来。
朱德总司令在开学典礼说:“中国工农红军已有了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
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所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就跟革命形势一样艰苦:
所有的家当,包括几张挂图、一具人体骨骼标本、两台显微镜、两只解剖尸体用的木盆(还是几个会点木匠手艺的学生打的),用一匹马就可以驮走,被戏称为“马上学校”。
1934年,从军医学校更名为卫生学校的医大,随红军出发长征。
长征路上,没有时间上课,学生们就把习题抄在纸上,挂在背包上,让走在后面的同学学习。
过湘江,战黎平,四渡赤水,两过乌江,强渡大渡河,翻过雪山和草地,红军卫校随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
1940年,红军卫校迁至延安,毛泽东主席提议更其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他在视察医大时对师生们说,
“你们在党的领导下,从江西中央苏区的‘卫生小学’,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现在成长为‘卫生中学’了。我们的革命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因为我们能为群众谋利益,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所拥护,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建设一个新中国。你们卫生学校也是这样,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卫生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的“国字号”名头,就是这样来的。
顶着“国字号”,中国医大自始至终都背负着毛主席的两条嘱托: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化为具体的使命和行动,就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图 | 1945年,中国医科大学师生为中共七大制作的锦旗悬挂于七大会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没有哪一个战场没有中国医大人的身影。
战场上,每个师生都是担架员、护理员、救护员、办事员、后勤供给员。
图 | 中国医科大学校友组成的志愿手术队
1950年,中国医大有一期特殊的学员,被称为“军医期”。
他们有600多人奔赴新疆、西藏、兰州等高原、边海防艰苦地区。
其中一位,吴天一,在今年以80高龄获得了“七一勋章”。
图 | 吴天一
扎根青藏高原50多年,攻克高原病,吴老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作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统一应用。
他守护了万千高原人民的生命,被藏族牧民称赞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
图 | 吴天一
在今年11月20庆祝医大建校90周年的致辞中,他说,
“我读了一个好学校——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大就是一个培养技术精湛、思想过硬的人才的医学基地。中国有很多医科大学,有很多医学院,但是从二万五千里走出来的只有这一所。我觉得我们学校要保持这样一个红色的传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医大,现在90周年,当她100周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她将为我们国家新的建功立业写下辉煌的一页。”
党百年的建功立业中,有中国医大90年的陪伴。
他们同生共死,是真正过命的交情。
图 | ©一只贝壳橘_
中国医大是元老,早已将锋芒内敛。
但老将不死,薪火相传。
建校90年来,从中国医大走出了40位红医将领,10位卫生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正、副部长,1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重要的,培养了10万余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散布、奔忙在全国各地。
2020年湖北疫情最危急的时候,中国医大驰援湖北医疗队共计429人。
来自医大附属医院的辽宁重症医疗队队长丁仁彧,回想起援鄂时期的经历,仍眼含热泪:
“我们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在2020年2月2日抵达武汉,一共150名队员。大多数队员我只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他们的样子。”
“最初的48小时,我们一共收治了71名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小飞的35岁患者,他是新冠肺炎当中最重的那种类型,我们用ECMO治疗了25天,把他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
“所谓的担当,我觉得不是一个形而上或者离我们很遥远的一个词汇。我理解,它就是,需要我的时候,我全力以赴”。
图 | 丁仁彧
两年以来,中国医大已有2000人奔赴抗疫一线。
马晓春教授是中国重症医学的开创者之一,国务院新冠救治组专家,哪里有疫情就到哪里去。
黑龙江、吉林、河北、新疆、江苏、甘肃,到处都可以看到他指导当地新冠患者救治工作的身影。
11月初,大连再次出现本土新冠确诊病例。
马教授很快登上了开往大连的列车,这距离他支援甘肃回到沈阳,不到6天。
中国医大派出的援疆干部钟红珊医生,给新疆塔城地区带去了介入诊疗技术。
在此之前,介入诊疗在塔城地区还是个空白,过去有一些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只能转诊到乌鲁木齐,很可能半路上人就没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当地来说,能持续保有先进的医疗技术是最重要的。
钟红珊医生们把这项技术传给了塔城当地的医院,当地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她说,“我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图 | 钟红珊
这正是中国医大一直做的事,即使后来她不在那里了,她的陪伴和帮助仍然让人受益。
中国医大学子,经常会带点小嫌弃又带点小自豪地“吐槽”医大“又红又专”。
不去曲解这个词的意思,用“又红又专”形容医大是恰如其分的。
“红”是她的红色血脉,“专”是她的专业过硬,
背靠棋盘山、紧邻冬雪湖、蒲河蜿蜒而过的沈北校区,
两大镇园之宝就是校史馆和生命科学馆。
校园内随处可见红色印迹,
最外圈的四条路分别是,长征东路、长征南路、长征西路、长征北路。
有许多医学特色的建筑和楼宇,
号称沈北第一高楼的图书馆,医学类书籍从6层排到了14层。
走在校园,能看到李时珍雕像、白求恩雕像、红医广场、济众楼……
图12 | ©中国医科大学官网
医学生的学习生涯,艰苦超出旁人想象。
学习至少5年起步,5 3也很常见。
课程多,专业难,期末无比辛苦。
医学基础知识、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临床学科实习,一茬接一茬。
期末考前一个月,学生们就不约而同地放弃玩耍,转向教室、图书馆甚至是食堂自习。
图2 | ©中国医科大学宣传片
有时自习的地方很安静,是因为学生们累到睡着了。
每次期末月体重下降五六斤是常态。
经常能看见学到崩溃的同学,蹲在图书馆或寝室走廊嚎啕大哭。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病理病生,九死一生。”
说的就是医学生们考试的状态。
医大学子的校园生涯,不仅学习艰苦,生活也很艰苦。
图12 | ©中国医科大学宣传片
已经是大学生了,还要遭受晚上11点断电的折磨,虽然期末可以通融延迟到12点,但期末了谁高兴得起来。
宿舍没有空调,夏天热到怀疑人生;还好有暖气,冬天保证不冷。
在西门澡堂洗澡要坦诚相见也就罢了,还要排长队,医大学生佛了。
出行不方便,一放假就感觉跟全沈阳的大学生挤地铁和车站,每次回家都脱层皮。
由此西门还发展出了黑车业务,10块钱一次,成了实在挤不上专线或公交时的不二选择。
这一切可能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一定要通过艰苦的锤炼,增益医学生所不能吧。
图 | ©中国医科大学官网
学习和生活都苦,总该还有些甜头。
怎么才能吃得好?老油条们就会知道,顺序应该是西门/校内商业街>二食堂>一食堂。
第二食堂有最好吃的小笼包,牛肉面、米线、麻辣香锅也不会让人失望。
周年校庆时师生共享对应米数长(例89周年庆,就是8.9米)的大生日蛋糕绝对是难忘的记忆。
图12 | 源于微博@中国医科大学
在校内的电影院,只要花15、20元就能看一场电影。
校园超级美,绿化覆盖率41%,花卉面积5.4万平方米,身处其中好像人间仙境。
夏秋可以看到龙湖的荷花争艳,春冬可以看到湖边的梅花争俏。
初雪一来,校园便银装素裹,厚厚的雪地是打雪仗、堆雪人的乐园。
图12 | 源于微博@中国医科大学
种种这些,是医大学生们当了医生、护士还记忆犹新的生活。
但烙印最深的,一定是“救死扶伤”的红医信念。
正如校歌所唱:
“站在卫生工作的最前线,我们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我们是新中国救护的先锋。在艰苦的斗争中学习……创造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干部。我们正是社会的治疗家,使受伤的祖国走向健康,走向新生!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敢前进,建设新医学的责任,担落在我们的双肩!”
红医信念,鞭策着医大学子苦练本领,担当使命,普济苍生。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是走不远的。
中国医科大学跟着党在战火中走来,她的信念永远指向这个国家。
不管这个国家哪里受伤了,她都努力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个国家的功成不在她,但必定有她。
她无愧于头上所顶着的“国字号”。
中国医科大学,
是一个老兵没错,
但远还没有退伍!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馆”,原标题“全国只有两种大学:一种叫中国医大,一种叫其他”
作者:山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