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旵生

一代枭雄曹操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一匹出色的千里马,同时也是难得的伯乐,是他借势造就了无数英杰奇才。从他与当时的豪杰刘备煮酒论英雄中阐述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大有英雄所见略同、惺惺相惜之意,就可见一斑。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让各地方诸侯迅速崛起,这也给了出类拔萃的曹操自立门户、独占鳌头的很好机会。众所周知,东汉未年的世族豪强把持朝政,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曹操敢于突破世俗偏见的人才观,让真正有才能而被豪强大族压抑的寒门子弟出来治理国家,这种鲜明的用人导向,使曹魏政事比较清明,有力巩固了曹魏政权、有效组织农民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读史使人明智,从曹操的唯才是举用人观念里,给了后人很大的启迪。

曹操的功在千秋(曹操的唯才是举)(1)

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特殊时代,群雄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需要给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需要给出有竞争力的条件,需要领导者给予充分的信任。正是曹操一系列的用人主张以及重视人才的作风,特别是打破传统门第观念的束缚,真正让一些寒门子弟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施展才华能够脱颖而出,使曹魏的人才储备远胜其他政治军事阵营,一跃成为当时星汉灿烂中最耀眼的一颗新星,为曹魏的强大和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时势造英雄。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曹操成就大业的每一步中都没有离开人才力量的支撑。第一步,找到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拥有自己正式的军队;第二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第三步,在官渡之战中以高超的政治谋军事略通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彻底战胜了强敌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唯才是举。从这三步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成就大业主要就是依靠这些杰出人才的拥护。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高人的指点和扶持,曹操是不可能发展壮大起来的。那么曹操是如何获得这些人才的死心塌地扶持的呢?曹操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这些精英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让天下精英纷至沓来,汇集到曹操门下各尽其能。

从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曹操确实深谋远虑,每一步措施都具有战略家的深邃眼光,在各路诸侯混战中,曹操首先抓住难得的机会,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迎来汉献帝,取得了政治上的绝对优势。曹操当时已经被封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辰年即公元200年,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从此,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就霸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政治基础和前提。

东汉末年,正值天下大乱,各路军阀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而此时雄才大略的曹操心怀统一天下的大志,但是苦于自己没有固定的地盘,特别是手里没有强大的军队支持。正当曹操一筹莫展之时,黄巾军攻陷兖州,杀掉了兖州太守,而济北国相鲍信等一班谋士力促曹操代理兖州牧。于是曹操接受了谋士们的建议,代理了兖州牧,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根据地。在进军黄巾军的战斗中,鲍信奋战而死,战后曹操厚葬鲍信,也赢得了更多人才的支持和拥护,因为他心里清楚,如果没有鲍信的扶持,自己不可能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起初,当时一些一流的谋士都竞相投靠曹操,如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以及荀彧推荐的鬼才郭嘉都是一等谋士,在曹操平定北方献策献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以及一些善于用兵富有谋略的名将,如勇冠三军的许诸、徐晃、张辽、于禁、李典、张郃等,以及一些天生神力,武艺高强的武将如典韦(随曹操讨伐张绣时战死),力大无比、勇冠三军的许褚,还有一些也是百里挑一的将领如夏侯惇(从年少就跟着曹操),张郃(在袁绍处不得志时投靠曹操)等,这些主要的忠勇之士当然都对曹操忠心耿耿,于禁虽然最后投降关羽,但之前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和宽阔坦荡的胸怀,这种博大的胸襟和境界在封建社会政治家中是不多见的。难能可贵的是曹操采取了不讲门第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即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他任用,当然很多人才也都在不同的岗位凭借自己的才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故曰:“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曹操的功在千秋(曹操的唯才是举)(2)

曹操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算是官渡之战了。在官渡之战两军胶着时刻,本来是袁绍的手下谋士许攸,因政见不被袁绍采纳,还因家人受惠而受牵连,被袁绍惩罚,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正在无计可施时,一听许攸来了,忙得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出去迎接许攸,见了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并且纳拜于地。许攸被曹操的真诚相待所感动,把袁绍营中的情况和盘托出,并且为曹操献计火烧了袁军的军粮,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曹操成功运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战略思想的胜利,人和在官渡之战中显得熠熠生辉。

充分发挥特殊人才的效应。郭嘉是曹操智囊团中的最杰出的谋士,郭嘉起初是在袁绍手下,后来才投靠曹操。刚到曹营时,曹操的心腹,时任司空椽的陈群数次在朝廷议事时揭发郭嘉的不端行为。然而曹操抛弃陈见,他看到郭嘉对此神态自若、屡出奇谋,就更加器重郭嘉了,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还对其他人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后来当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大败而归时,不禁又怀念起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在郭嘉身上投入了深深的感情。可以说情之深,爱之切。郭嘉也没有辜负曹操对他的爱护。郭嘉29岁投曹,38岁殁于军中,这十年中,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使名微众寡的曹操在角逐中步步取胜。假如郭嘉不是英年早逝,三国鼎立的历史有可能会重新改写,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曹操手下有很多人才是从敌对阵营中投靠过来的,曹操都委以重用。如张辽原来是吕布的手下,张辽本来是袁绍的部将,徐晃也是杨奉的部下。陈琳本来是袁绍的谋士,曾经写檄文大骂过曹操,而曹操知其有才,胸怀大度,均不计前嫌,所以在打败袁绍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实际上,始终处于运筹帷幄之中的曹操心里很清楚,每个人才都不可能那么十全十美,只要是扬长避短,尽力发挥人才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实现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这也符合用人的辩证法。 

曹操的人才观不仅仅反映在用人上,也体现在惜人上,千百年来传为佳话的煮酒论英雄就是典型。一次,曹操邀请刘备一起畅饮谈论天下英雄。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不仅没有加害寄人篱下的刘备,相反还有惺惺相惜的意思,充分反映了雄才大略的曹操宽广胸怀和独到见解。

曹操的功在千秋(曹操的唯才是举)(3)

不过,曹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不是让品行不端的人混进他的队伍里来,最典型的就是吕布了。吕布打过很多的漂亮战,先后击杀过大奸臣董卓,多次打得一代枭雄刘备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就连曹操也被吕布打败过,说吕布是三国时期第一猛将毫不夸张 。但令人费解的是,吕布这样杰出的将才,按理说应该成为各路枭雄争抢的对象和热门人选,事实上吕布被曹操擒获后,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还被杀掉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吕布的人品问题,早晚都有叛逆的思想,对每位主子都是朝三暮四,不忠诚,也就不难理解曹操和刘备一样及时果断除掉了吕布。

因此曹操在整个执政期间也还是非常注重人才的品德的,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都很推崇这样的礼仪,所以一个人没有良好品质道德的话,就算你再有多大的才能也是不会得到重用的,就比如吕布。所以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曹操实际上在用人方面是非常高瞻远瞩,也是富有远见的,并不是唯才是举一概来者不拒的,他也有着自己的选用人才的严格标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地治理好这个国家,有效对付周边西蜀和东吴两大政权的虎视眈眈。

正是因为曹操这种人才观念,其帐下才会“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截至曹操去世前,他的谋士共102人。曹操的文臣武将的数量在三国中也是最多的,因此曹魏政权的力量也是最强大的,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也为后来西晋司马氏政权结束三国鼎立长期混乱纷争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