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
绝无仅有的一部“文化小说”。
张雪玲曾说人生有“三大恨事”,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有人写活了《红楼梦》,还有人演活了林妹妹,
87版的《红楼梦》已经播放了34年,
那个娇柔病弱的林黛玉却早已不在了,
一人成就了一个经典,堪称“生为林黛玉,死为陈晓旭”。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父母取名为陈晓旭,
1965年生于辽宁鞍山,父亲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
母亲是团里的演员,一对夫妇可谓“夫唱妇随”。
结婚没多久迎来了第一个女儿,
在结婚之前月老托梦带话,
女儿应该取名叫陈叶芬,
中间的这个字夫妻二人都不知道,
特地找道里的和尚打探了一番,
道士说:“此字为生僻字,曰其名为上为草字头下面一个也,多为薄命之像。”
好比山顶上生长的野生小草,一字诠释了孩子的一生。
父亲一听寓意不好赶紧跪下拜了拜佛祖,
回家后给女儿改名为陈晓旭。
名字虽改了,天生注定的命运却没办法逆转。
出生书香艺术之门,每每生活在戏剧演员的熏陶里,
打小就多才多艺、灵气逼人,
少女时期的陈晓旭就有一种犹带梨花半如玉的美感,
一弯柳叶似梢眉,自带楚楚可怜的天然娇柔之态。
父母拼着老命打下戏剧团的半面江山,
渴望有朝一日女承家业延续戏剧班子的香火,
偏偏陈晓旭对戏剧提不起兴趣,
独爱那足尖上的艺术“芭蕾舞”,
十岁那年,有亲戚送了一双红舞鞋予陈晓旭,
鞋子鲜红柔软,拿到手上的第一感觉就喜欢上了,
戏剧团里什么舞鞋没见过,
唯独这双鞋穿了第一次就再不想脱下来,
永远地住进了她的心里,
自此拿着这双舞鞋开启了芭蕾舞之梦。
小小年纪在家就是个“病秧子”,
每逢家里农田劳作,陈晓旭借着任何法子逃脱,
父亲母亲拽着也不听使唤,
总是说“我要去练芭蕾”、“我要当舞蹈演员”、“我不去农里干活”...
周围的亲戚看了心生柔软,不免为她说话:
“这孩子是块芭蕾舞的料,放她去吧,来日家里出个舞状元,
大家也好乐呵乐呵,你说是吧老张家。”
大家都说话了父母只好放了她去跳自己喜欢的芭蕾舞,
陈晓旭小来爱美,上学的时候爱穿一些奇装异服,
扎着美炸天的麻花辫在学校上课,
老师看了都摇头说:”这女孩得富养,平常人家的饭菜怕是养不好。”
在大家眼里,她就是病态娇弱的女孩儿,
在芭蕾这条路上,却始终秉着一颗初心,
咬牙坚持不曾说过一次累,
从小被父母富养却能忍受极其痛苦的芭蕾舞训练,
像高难度的绷脚背、擦地、单腿蹲、小腿弹等动作都练得行云流水,
两年的学习让身体牢牢记住了这些动作,
父母带她参加了芭蕾舞团的考试,
层层筛选选拔她在专业考试中突出重围,
最后前三名报送政厅审核,天公不作美,
长期偷懒的下场也成了她落榜的“害虫”,
最后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地由头拒绝了她。
多年以来的芭蕾之梦就此破裂,
始终活在完美主义中的陈晓旭踌躇万千,
第一次失败的经历成了往后的一段成长。
落榜后的她再没接触过芭蕾舞,
父母在戏剧团给她找了份跑腿差事,
一边打杂工一边在团里学习基本的杂技表演,
借着父亲的面子,杂货干勤快了团里的负责人
高兴就给她几个群演角色试试水,
13岁的陈晓旭不敢奢望太多,
她只希望自己能够活得好就算完美。
世上万千姿态哪能事事如意,
没有一个伯乐看穿她的心思,
夜晚时分情绪覆满了心头,
用纸笔化解心中千言万语,
开始写一些柔美的诗词,
饱览诗书古经娓娓道来就是一篇名师之作。
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发杂志,
14岁出了第一首诗词《我是一朵柳絮》,
恬淡优美的浮藻处皆是遗憾独立的孤独,
正是这份愁绪之态化身到了演员的舞台。
1983年,央视在全国找人拍电视剧《红楼梦》,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戏里的主角,
导演特别为了三个角色大海捞针,
为寻得能演活角色的演员。
鞍山话剧团的陈晓旭在杂志上看到这则消息,
心里按耐不住心动的步伐,非常坚定地说:
“这个角色真好,完全就是现实版的另一个我。”
心里直呼我就是林黛玉,带着一腔热血迟迟没有去选试。
一天下午,陈晓旭靠着床榻看书,
男友毕彦君来了说:”《红楼梦》正在招募演员,林黛玉那角色挺适合你的,不去试试?”
一边的女子只顾着看手里的书没有搭理他,
毕彦君是团里的戏子,两人在团里同台表演时熟识,
每天都和陈晓旭待在一起,
看着她爱答不理的样子其实内心想演的欲望已跃出了书本,
只是她不爱说话。
男友不断地劝说,陈晓旭开始动容,
有了给导演王扶林写信的打算,
挑选了一张自己的相片在背后写下诗歌《我是一朵柳絮》,
合着毛遂自荐信寄给了选拔组王贵娥,
剧组每天收到的信件有很多,
王贵娥主要担任《红楼梦》演员选拔工作,
无意间就打开了陈晓旭的信封,
里面装着一张照片、一封小楷体书信,
照片的背面写着一首小诗,一下吸引了他的目光,
随即将这封信拿给王扶林看,他觉得这个女子太有才了。
没过几天,王扶林通知她去剧组试镜,如果成功的话就留下来。
全国上下有上千个女子和她竞争同一个角色,
陈晓旭对自己没有信心,
骨子里却时刻记着我就是林黛玉,
将近回答了上百道《红楼梦》的选题才通过初选,
随后导演组通知各位回去等通知,
这一等就是一个春夏秋冬,父母都没有抱任何希望。
不巧的是某天下午接到了一通电话,
正是央视导演组打过来的,
对方通知她去北京剧组培训学习,
这一年来,陈晓旭无时无刻都在阅读《红楼梦》这本书,
在书中特地标出林黛玉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小事,
一本厚厚的笔记跟随她到了北京。
长达三个月的角色培训,
她发现自己不是最厉害的那个,
但她深信自己就是能演好林黛玉的那个人,
培训期间王扶林问她:“如果给你其他角色,你觉得能够胜任吗?”
对方不等他说完,斩钉截铁的说道:“我就是林黛玉,如果不给我这个角色让我去演其他的,别人会说林黛玉演错角色了。”
这番话说到王扶林心坎里去了,
他就是要找这种演员,拍了怕她的背说:“说的好,那就由你来演林黛玉。”
剧组做了二手准备,
如果她演的不行就会被替换掉,
从开拍导演就打消了换人的想法,
他始终觉得陈晓旭的诗人气质很符合林黛玉这个角色。
从1984年开始到1987年结束,跨越了三载,
陈晓旭也从18岁到了21岁,
这短暂而美好的红楼之旅却成了她一生难忘的梦。
曾在《艺术人生》中说:
“比起原名我更喜欢大家叫我林黛玉,因为那段演艺之路是我这生最值得回忆的一个浮点。”
演过《红楼梦》后,
继而接受上海电视台的邀请出演电视剧《家春秋》,
剧中的梅姐还是没能让观众走出林黛玉的影子。
之后她再也没拍过戏,林黛玉给了太高的期望,
后来遇到的角色都没有林黛玉让她心动,
觉得是自己演技不够精湛无法饰演好那些角色,
还有就是演就要演最好的,不虚此行才成。
这样傲气的心境让她一生唯独只拍了这样两部作品。
两年后,她转去了文工团,
团里充当一名普通的小演员,
与此同时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郝彤。
21岁借着林妹妹一炮走红,红楼梦再聚时,
她说:“《红楼梦》就像一道通关桥,为我打开了桥头但也断掉了桥尾。”
此后的她慢慢淡出了演艺圈,
1991年跟着朋友去广告圈闯路,
运气很好快速摸到了广告商的门道,
就开始着手学习广告方面的知识。
阔别演艺圈三年后,林妹妹带着必胜的决心进军广告界,
带着男友郝彤去到长城广告公司谈判,
两人初出茅庐没有老板愿意相信他们,
当没男友说道他就是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
这家公司的老板瞬间就精神了,
说:“我不想信任何人,但我相信林黛玉,她一定能行。”
就这样陈晓旭正式踏进了商业圈,
进去后一反剧中姿态,
从一个矫揉造作的妹妹变成了一个干练聪明的职场女性,
期间她和男友穷的吃不起饭,
二人只能买半个猪脚坐最便宜的车,
逛超市就是一种奢望,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渐渐明朗起来。
29岁那年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世邦广告公司,
担任里面的执行董事长。
倾其才华写了无数条广告词,
最为动容的当属”名门之秀,五粮春“。
那句广告词被誉为广告界的传奇经典之作。
多年的打拼造就她成为一个亿万女商人。
2004年在“中国广告风云榜”中被评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随后被《世界经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这些不菲的成绩都是她一手打下的,
2006年电视剧《红衣坊》的播出让她走到了事业的的尽头。
同年5月在医院查出患有乳腺癌,
这个消息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
决定剃发入佛门度过自己所剩不多的余生,
当时的医疗技术可以通过化疗救治自己,
父亲几番劝诫希望女儿做手术,
陈晓旭说:”如果身体得到化疗就能被医治好,那我宁愿就这样平静的死去。“
就这样迟迟没有得到医治,一心向佛去到了佛门修行。
2007年的上半年,记者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感到惋惜,
她一生追求完美,病危也不愿父母来看最后一眼,
就连去世的时候也要保全自己最后的尊严,
待在佛寺一身佛衣服与古佛青灯相伴,
丈夫随他入了佛门,为了在走进天堂之前看丈夫最后一眼,
她拖着残躯病体去到深圳佛堂看望丈夫,
长途劳累致使她病情加重,
撑着一口气熬着最后一段时间,
留在身边的只有她的妹妹和姑姑。
2007年5月,41岁的陈晓旭含着泪水去到了美丽的天堂,
临走时嘴里一直叫着妈妈,妈妈......
一生孤傲爱美,死后都要留下最美好的样子,
当真是活成了戏里的林黛玉。
人们把她的墓碑安放在北京昌平的天寿陵园,
墓园坐标朝南有山有水如诗画,
一尊汉白玉雕像成为人们睹物思人的经典雕塑,
她的可怜永久停留在每个人的骨子里,至今无法忘怀。
曹禺说:“看了十几个林黛玉,属陈晓旭这个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