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知乎上有一个热榜:什么样的人学习效果最差?

下面一个高赞的回答:什么都想学的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按照一万小时定律的比例来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最怕的就是你能力一般,不够努力,不够专注,却什么都想要。

最近看《觉醒年代》的时候被鲁迅先生圈了粉,这让我想起了他说过的一句话:“这世界上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如果你想身材好,那就专注地去健身,管得住嘴,迈得开腿;

如果你想考证,那就专注地去复习,一心只读圣贤书;

如果你想升职加薪,那就专注地去提升自己,学习有利于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知识,拿出自己的真本事。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你只停留在“想”的阶段,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却不够努力,不够专注,造成了什么都学不好的结果。

事实上,“什么都想学,但却什么都学不好”是知识焦虑的表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

因此,小保整理了3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量化 · 目标

在大学的时候,朋友乐乐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考过法考,然后当律师。

为了这个目标,她从大二就开始制定计划,复习备考,戒掉了很多娱乐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复习,大四的时候,她顺利通过主观题和客观题考试,拿到了国内一所很好的律所的实习offer。

学术业有专攻(术业有专攻我们要做的)(1)

不难发现,最后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很强的“目标感”的人,如何让“目标感”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比如你要考中级会计职称,每天看几页专业书,看多少分钟课程,花多少时间背诵,这就是我们要拆分成的小目标。

一件事情,无论看上去多难,只要每天达成你的小目标,总有一天,你的大目标也会实现。

学术业有专攻(术业有专攻我们要做的)(2)

自我 · 奖励

玩游戏为什么那么上头,因为很多游戏在通关之后会有奖励,而这些奖励会帮助解锁更多的技能。相对而言,学习就比较乏味。

所以,不妨在每一次完成小目标之后有一个小的奖励,在完成一个大目标之后有一个大的奖励。

比如,一天的目标完成之后让自己出去跑跑步,听听歌;一周的目标完成之后吃一顿大餐;一个月的目标完成之后看个电影,休息半天。

付出是为了获得,恰到好处的奖励不仅可以放松,更有助于目标的完成。

学术业有专攻(术业有专攻我们要做的)(3)

及时 · 输出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说明不能让6岁孩子理解,你其实还没有理解。

深以为然,想要把知识学会,就需要及时输出。

比如,今天你学习了新的一章,学完一遍后,你可以把这一章的知识点讲给舍友听。

在你讲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某一块还很含糊,某一块还没有完全掌握,如此,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就有了重点,就可以进行梳理和查漏补缺。

学术业有专攻(术业有专攻我们要做的)(4)

术业有专攻,在现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全才,而是专才。

希望我们都能够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不被时代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