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会来柳州工作,而且一呆竟然是十六年!这是我职业生涯呆得最久的地方。来柳州工作,其机缘巧合,想想就是因为2000年的那次瞻谒柳侯祠。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

1、柳州柳侯公园大门

2000年的暑假的一个周末,我请假带着正读初中的女儿从南宁回桂林,途中经过柳州,也顺便看看在柳铁工作的弟弟。到柳州城,带女儿去哪逛逛好呢?要对女儿学习有益处才行。想起中学课本里的古文中篇目,也就想起柳州有个纪念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柳侯祠。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2)

2、柳宗元石像

不成想,瞻谒过柳侯祠后,离柳回桂林,再返还南宁上班时,领导就找我谈话,说南国早报要成立柳州新闻中心,准备招十多个记者在柳州工作,完全占领了南宁市场的早报要开辟广西第二大城市的柳州市场,任命我为早报柳州新闻中心主任。但虽说是中心主任,却把我比在南宁的其他三个中心的主任低半格,待遇级别其实还和我原来的总编室副主任一样,只补助一定工分但还要抢工分,感觉也是一种贬谪。立马就要跟总编副总编一起去柳州着手前期的招聘记者选定站址工作。领导态度决绝,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3)

3、柳侯祠大门

我舍弃在桂林地区报社中层干部位置和已经分配有指标在建的市中心的三房两厅,从桂林出走调到南宁孤身打拼站稳脚跟,好不容易才把妻子从桂林调来南宁一家团聚两三年时间,这回又得别离妻小去柳州工作。女儿顿时落泪,妻子埋怨道:“叫你去拜柳侯祠吧,柳宗元是被贬的官员你也去拜,这回自己也被贬去柳州了吧!”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4)

4、镇馆之宝《荔子碑》

柳宗元去柳州是被贬谪的。唐代永贞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驾崩,唐顺宗李诵继位,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德等一批青年才俊得到重用,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是为“永贞革新”。仅仅百余日,因为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为唐宪宗。柳宗元因此由礼部员外郎被贬谪出京。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寄情山水抒怀状物,写出了《黔之驴》等寓言、《江雪》等诗篇,还有“永州八记”的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文章,其首句便是“永州之野产异蛇”的《捕蛇者说》更是成为高中课文必背篇目。在永州一呆十年,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二月,朝庭诏令柳宗元、刘禹锡等五司马应征还朝。柳宗元等五人回长安月余,却再次被贬到比永州更远的南荒之地的柳州为刺史,虽由副市长的司马升为市长的刺史,但是离京城更远。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5)

5、柳侯祠内的甬道

我隔了上千年来拜谒他这位唐代的政治失意、文才斐然的散文大家,难道是他看我虔诚而显灵把我招来柳州为徒?我在柳州干了一年,与同事们为早报占领柳州市场作了开拓,也为之后的南国今报成立作了铺垫。然而小女正面临中考,说什么我也要回南宁工作。为儿女前途着想的理由最容易打动领导。终于一年后我调回了南宁。再见了,柳文候,柳柳州!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6)

6、柳刺史临案公办

但是,似乎柳宗元没忘记我这曾去虔诚地瞻谒过。2003年6月,报社领导又找我谈话,认为我以前在柳州开拓市场熟悉了柳州,还是应该到已经创刊半年的南国今报任职副总编。因为是两地办公,可以一半时间在南宁编稿审稿,一半时间去柳州上班。而此时,女儿已经考上南宁的重点高中就读,我的职称外语也考过了关。虽然家庭生活上会有不少困难,但毕竟这次是提拔而不是流放,于是领命赴柳。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7)

7、历代瞻谒柳候碑林

再次来到柳州工作,再去瞻谒柳候祠。当初柳宗元到柳州时是什么心情呢?印象深的是柳宗元在柳州写给他同被贬谪到边远地方的好友的诗,甚至为了好友刘禹锡不被法发配的更远的黔之地的播州,不顾自身被贬,上述朝廷,宁愿自己代替刘禹锡去更远的播州,“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使刘最终被改播州为岭南连州。可见他到柳州时的心情,也足见他是重情操、“士穷乃现节义”之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8)

8、柳宗元批阅书卷

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再度贬为柳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是也。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此诗。

也许这次瞻谒是大文豪柳宗元给了我点文气?不久,我的新闻专著在新华出版社出版,这年底我的正高职称顺利通过。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9)

9、山长住房

时光荏苒。再次来柳州工作一晃竟然十五年,在柳州和南宁间也来来回回奔波十五年。其中报社领导也有几次征求我的意见动议调我回南宁,但自己觉得都已过知天命之年再改部门做别的不容易适应,何况看到自己参与创办的都市报在柳州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离开早报已觉得是离儿之伤,若再开今报岂不是又添弃女之痛?真的离开自己亲手喂养大的都市报真如儿女被别人拐卖般肝肠寸割!于是,一直滞留在柳州的本职至今,亲眼看到和记录柳州的变化其实是一件幸事。而今临近退出江湖前,即将告别工作地柳州,还是再去瞻谒一直荫蔽滋润心中的文人标范柳子厚,就算是离开柳州离开今报告退前的告别吧!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0)

10、柳宗元生平陈列

戊戌五月,即公元2018年6月,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第三次瞻谒柳侯祠。经过修葺的柳侯祠,各种资料展览更加丰富。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兴利除弊,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为政四年,柳宗元“立仁义,裨教化”、提出“官为民役”、“廉洁自律”、“立安元元”,解放奴婢,为民掘井祈雨等,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他还种植了很多树木,如在江边种柳,在城隅种柑。有诗为证: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1)

11、柳宗元像

此诗通过种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同时也流露了久谪的哀怨。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动,含意丰富。

据考证,柳宗元在柳州仅仅待了四年,就客死柳州,客死任上,卒年才47岁。其灵柩运回长安祖坟边厚葬后,柳州人却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墓,而后建立柳侯祠,供人们怀念瞻谒。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2)

12、柳宗元生平陈列一角

俗话说:“生在杭州,长在苏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死在柳州”的一般解释都是柳州的楠木棺材质量非常好,古时人们都想在死后能有副柳州楠木棺材。至今柳州的小棺材仍然作为工艺品出售,作为祝福人们的“升官发财”的许愿。而瞻谒过柳侯祠后,我突然领悟,也许这句“死在柳州”的古话是从柳宗元客死柳州而开始的传言?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3)

13、永州的柳子庙

《左传》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留下人们称颂的政绩,算是“立德”、“立功”,而留下千古传诵的不朽篇章,更是“立言”成功的大文豪。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创作了三百多篇诗文,而在柳州四年也创作了一百余篇诗文。这些诗文以治理地方、关心国事、抒发忧愤为主题,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思想和活动的轨迹,也反映了他生活的最后岁月里创作上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发展。给中国古代文学留下了不朽的灿烂篇章。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4)

14、柳侯公园的柑香亭

相比之下,我们做新闻写的新闻报道都是“速朽”的“易碎品”,为生活为历史做个记录,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只留下以后的人们在若干年后到图书馆查找《南国今报》,偶尔看到文章的记者署名,以及所编的报纸一角留下的值班总编、值班主任、编辑、报检、美编照排人员的名字。《南国今报》除了偶尔节日停报外,天天出报,至今2018年6月28日已经出版了5480期。扣除创刊半年后我才到今报的刊期,在我的参与下,也有5300多期,也就是53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记载着5300多天的柳州大事小情,记载着一座城市的点滴进步到巨大变化。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5)

15、柳宗元的衣冠墓

由此想起同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为柳宗元所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其中评价道:“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的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其意为: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6)

16、柳侯公园里的“罗池夜月”

是啊,如若柳宗元不被贬谪仕途通达,这篇篇千年传送的诗文还会写得出吗?他和韩愈的古文运动的领袖位置何在?唐宋八大家安能有他?柳州还会因他而留下一千多年的文脉?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7)

17、柳州的东门城楼

哲人说过:生活向你关上一扇门,就会向你打开另一扇门。柳宗元被贬谪,朝廷少了一位将相,而中国文学史上却多了一位大文学家。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要适应自身条件有所作为,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或为文豪。

也许这就是这次瞻谒柳侯祠得到的真谛?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8)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19)

18、东门城楼里的碑文

和王子元同归曲江有感(三次瞻谒柳侯祠)(20)

19、柳侯祠前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