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子研究院:杨富荣

现实生活中,有两个词,会经常引起人们的评判,即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会如何选择?圣人在生活中,也会面对和凡人一样的生活状况,只是圣人的处理方式和平常人相比,可能会有所不同,《论语·雍也》篇中,还真得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中,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擅长外交。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使:为孔子出使。

粟: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壳以后叫做小米。粟字单用,是指米。

釜: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

庾(yu):古代的计量单位,二斗四升为一庾。

子华被派出使到齐国去,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吧。”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加一庾吧。”冉求却给了五秉。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只是周济有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看完这条记载,遇到类似的事,你会如何做?你认为孔子做的如何?孔子小气?孔子不关心老人?接下来,《论语》还记载了另一条,可以和子华使于齐来做个比较,从中去感知夫子的处事之道与价值引导。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孔子弟子,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为鲁司寇时,为孔子的家宰。

宰:总管,管家。

粟:宰之俸禄。

九百:没有说明单位,具体数量不知,但一定挺多。

辞:推辞。原思认为孔子给的多了,故推辞请退还。

邻里乡党: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粟米九百的俸禄,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有多的,就给你的邻居和乡亲们吧。”

论语中表现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1)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上一章,冉求为公西华的母亲请粟,孔子认为他“乘肥马,衣轻裘”,完全没有必要给他母亲那么多粮食。而原思家贫,孔子给他粟九百,原思不要那么多,但孔子却劝他收下,可以周济邻里乡党。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圣人的处事方式,既讲原则而又区别对待。

公西华出使齐国,会得到很好的待遇,完全有能力负担母亲的生活,而原思的乡亲家境贫寒,因此孔子让原思收下粮食,周济穷人,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更展示出了圣人的价值取向。

面对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境况,孔子更愿意做雪中送炭之人,解人之所急、所困。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老天的“道”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这样一句话:贫在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话在讲人情的价值,如果是有钱有势的人,很远的地方,也会有人亲自上门来攀亲带故;如果是穷困潦倒的人,即使住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或许也没有人会搭理你。

长大后经历了一些事,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人心和道心,人道和天道,是什么样的关系?难道天心就是嫌贫爱富的?应该不是的。于是读到了《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老子这样写到: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论语中表现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2)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来时,就要加以减损,不足时,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奉献给有余的。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只有有道者(圣人)才能做得到。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据为己有,有所成就却不会居功。他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的这一哲学命题,指出了与“人道”相对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老子、孔子等圣人,告知人们,人道,要效法天道,人心,要向天心学习。那么有人或许会疑惑了,一味的做好事、奉献,自己会不会变的贫穷?会不会很累?经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写到: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段话,看似再完美的白话文翻译,也不足以表达清楚老子所传递的智慧,可即使不翻译,作为每个认识汉字的人,都又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体会,去践行。“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论语中表现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3)

永恒的发财之道

有人又想了,天道,天心,圣人,这些词太大了,平凡如我,如何能做到?有没有再落地一点的说法,到底在生活中,如何去做?如何将圣贤的智慧融入到生活中,再没有儒家的表达更到位、更接地气、还更高大上的了。

《大学》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

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有仁德的人,利用财富来彰显自己的德行,帮助大众;但是不仁者,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作为获取财富的工具。

读了《大学》中的这段话,还会觉得经典离我们这个时代远吗?经典难理解吗?这样的表达,几乎接近大白话,可又比大白话不知道有意蕴、有智慧多少倍。两千多年前,《大学》中讲到的这个发财的大原则,从事生产的人多,不干活只拿钱的人少,广开源,善节流,这样的财富生产规则、这样的公司管理理念,是不是和当今的理念,是一样一样的?

论语中表现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4)

现在,有不少“暴发户”,也有不少大富翁,很有钱,可有钱了到底要做什么?钱是用来做什么的?真正智慧的人,是用手中的钱,去帮助更多的人,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让自己有个好的名声,用钱财来润养自己的品行、品德。

再看看那些有地位,手中有权利的人,地位、权利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本该是受人尊敬的,可是一旦用手中的权利,用自己尊贵的身份,去换取钱财,看似得到了,其实是失去了,反腐败中被法律制裁的多少人,不都是“不仁者以身发财”的糊涂虫吗?


声明:本文作者杨富荣(孔子研究院)原创首发,禁止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