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胡乔木因癌症扩散,住进了医院。这一年,这位曾被赞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传奇人物,已是80岁老人。
岁月匆匆。他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精神气,每一天都在跟病魔斗。
相伴50多年的老伴谷羽,天天守在他身边。当丈夫觉得疼痛难忍时,她就时不时讲一些当年在延安的事、在毛主席身边的事。她了解丈夫,认为: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物,能减轻丈夫的痛苦的话,那就只能是这些往事了。
对于自己的病情,胡乔木其实是很清楚的。毕竟是经历过烽火考验的人,直到这时候,他仍然相信强大的意志是能战胜一切的,包括癌症。
一天,看着老伴忙前忙后的胡乔木,突然开口说话了,他说:“我要活到90岁!”
谷羽听完这话直抹眼泪,她知道:丈夫忙了一辈子,这是仍有放心不下的事想去做,而这件事也必然和毛主席有关。哪怕,此时主席已经走了16年。
一:胡乔木走入毛主席的视线胡乔木是个学霸,这是毫无疑问的。
1912年,他出生于江苏盐城。他从小成绩就很好,曾相继在扬州省立八中、扬州中学上学。因为喜欢文学和历史,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他接下来的人生。他加入了抗日救国的行列,与我党联系上后,他干了很多事:办爱国报纸、组织读书会、配合地下党的活动、在左翼文化同盟做文书工作。
那时候的胡乔木,年轻、干练,只要组织上给他下一个命令,他就敢拿命去拼。身边不了解情况的同学们看了,总要调侃一句:“这胡乔木,咋看都不像一介书生”。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胡乔木总是笑笑、不说话:谁说他只想当个书生。
1937年,江浙沪的形势发生变化,胡乔木跟着上级来到了延安。
20多岁的年轻革命者,来到了红色圣地,胡乔木显然激动不已。每天,他都在观察着、学习着。
一天,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带了一则通知给胡乔木:
“毛主席那边确认,决定调你去他那里做秘书。”
毛主席点我的将?胡乔木惊讶极了。
早前,胡乔木与毛主席从未直接接触过。他们见面每次都是开大会时,毛主席在台上讲,胡乔木和一大群年轻同志们一样,在台下听着。胡乔木不明白:毛主席怎么会知道我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王若飞显然看出了胡乔木的震惊,他表示:
“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毛主席看了,很赞赏,还说:乔木是个人才。”
原来如此。
不过,胡乔木对于这份秘书的工作,仍然是有疑虑的。他对王若飞说:“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这话倒也不假。但经不住王若飞的劝说,胡乔木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很快,胡乔木就来到了延安的杨家岭。毛主席,就住在这里的一间窑洞里。
见面之前,胡乔木是惴惴不安的,他紧张地连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一进门,他就被眼前的场景给惊住了。窑洞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毛主席就在那个勉强算是“办公桌”的桌子上“爬格子”。
对于他的到来,毛主席并不意外。但那天,他只是大致问了问胡乔木的情况,跟他闲聊了几句,便又埋头工作了。胡乔木觉得纳闷:“主席怎么不给我分配工作呢?”他也不敢多问,只能先默默离开。
回到住处的胡乔木,陷入了焦急地等待。毛主席的随意,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他从未见过如此不把自己当个“官”的领导。第二天,胡乔木鼓起勇气,又一次敲响了毛主席的门。
一进门,只见毛主席正在校对一份名叫《六大以来》的文稿,也没什么时间和胡乔木说话。于是,他灵机一动,对主席说:“我来干这个吧!”毛主席这才意识到胡乔木缺活干了,便停下了手中的笔,伸了个懒腰,笑着对他说:“你这算找对任务了!”
此后,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胡乔木真正见识了什么叫“高强度工作”。对主席来说,写起东西来忘记吃饭、睡觉,是常有的事。清华出身的胡乔木自认创作力旺盛,看到毛主席,总是很惭愧。因此,每次毛主席写什么东西,他都学了一遍又一遍。
1941年6月的一个深夜,胡乔木突然被叫到毛主席那。一见面,主席就习惯性地点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对胡乔木说:“你给《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就叫《苏必胜,德必败》!”
原来,几天前苏德战争爆发,世界震惊。毛主席酝酿了很久,打算写一篇有分量的稿子。他把胡乔木叫来,一条一条把自己的观点列出来,让对方马上形成稿子。
早前胡乔木主要负责校对等,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一直处于“学徒”的状态。这算是毛主席第一次,给他下达写作任务。于是,一回到住处,胡乔木就开始动笔。1小时后,稿子出炉了,毛主席拿在手上看了又看,细细修改了一下,第二天就发表了。
此事后,胡乔木声名鹊起,并很快成了毛主席身边的“一支笔”。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远非一般领导及秘书可比。因为对胡乔木来说,毛主席还是他的救命恩人。
那是1947年的事了。
当时,胡宗南派重兵进犯并占领了延安。毛主席早就做好了部署,他带领着只有几个连的警卫部队以及中央纵队,出没于敌军的眼皮子底下。
当时,胡乔木一直跟毛主席在一起。一天夜里,部队急行军,反动派就在身后不远处追。偏偏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却发现胡乔木“不见了”。战士们告诉毛主席,刚刚路过一个农村的大水塘,会不会是因为天太黑掉了进去!
毛主席一听,马上下令:“停止前进,赶紧救人!”
要知道,这时反动派离得已经很近了,而农村的水塘虽然并不见得有多深,但这是在黑夜里,要救个人肯定是需要时间的。但毛主席坚持这么做,谁劝都不管用。就这样,战士们果然把胡乔木从水塘里救了起来。见到胡乔木安全后,毛主席才下令全速前进。
事后,胡乔木听说当时的情形,一边“怨”主席:“他什么时候才知道考虑自己”,一边偷偷抹泪。
二:失去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从延安到陕北,再到建国后住进中南海,胡乔木跟了毛主席20多年。期间,毛主席甚至曾当众夸赞:“靠乔木,有饭吃!”
但在1961年,胡乔木还是不得不申请长期休假。
做出这一选择,胡乔木是无奈的。他的工作,长期是在高强度、高压力之下完成的。毕竟,他的那些文章要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一个字都不能错、每句话的意思都必须清晰、无歧义。
在孩子们眼里,胡乔木每天都在写。冬天,用冻得通红的手写,手僵动不了笔时,他就站起来搓了又搓;夏天中午热得受不了时,他就坐在一个大水盆里,放个板子在水盆上写。
这样的工作,让胡乔木的神经衰弱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已经影响到了他日常的写作,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收到胡乔木的申请信后,毛主席十分关切,建议他:“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
自此后,胡乔木这个曾经全国闻名的“一支笔”,便渐渐开始淡出大众视野。但是,这显然并不意味着他跟毛主席之间深厚情谊的改变。虽然此后胡乔木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毛主席,但他们都互相记挂着。
1967年5月1日,也就是国际劳动节当天,毛主席坐着车前往天安门城楼。车子开到一半,毛主席突然对司机说了句:“停车!去看看胡乔木!”
一般来说,为了安全起见,毛主席去哪里肯定都是要提前安排好路线的。就连工作多年的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早前也从未经历过毛主席临时改变路线的事。但他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按照毛主席的要求,直接开到了胡家门口。
在主席的示意下,张耀祠赶紧下车,敲响了胡家的大门。但不知为何,他怎么敲都无人来回应。而此时,附近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张耀祠判断,再这样继续等下去也不是办法。最后,毛主席只能下令:开车吧!
其实,当天胡乔木是在家的。他家共有两扇大门,朝东的大门是原先大使馆用过的。他们全家搬进去后,东大门便紧闭不用了。胡家人平时出出进进,都是走朝北的那扇大门。所以张耀祠在东门敲,全家硬是没有人听到。
过了好一会儿,胡乔木才从邻居嘴里得到消息,匆匆打开东面的大门,但此时毛主席的车子已经开走了。听到邻居们说“车在这里等了好一会儿”时,胡乔木愣在了那里,难过、懊悔让他久久回不过神来。
第二天,有同志来通知胡乔木:毛主席没见到你,后面应该还会再来,你提前做一下准备。
胡乔木激动极了,把家里上上下下都打扫了一遍,又把平时写的东西都准备好,以便毛主席来了查看。此后的时间里,胡乔木就一直盼着、等着。一直到晚上12点多,他都仍然不肯去睡。
后来,他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主席想对你说,我心到了!”胡乔木明白,毛主席走不开,他应该比当年在延安窑洞里时还要忙。听到这个通知,胡乔木含泪回复电话那头:“告诉主席,我心领了!”
就这样,胡乔木失去了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机会。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自那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胡乔木每天都会端个板凳就那样坐着,一坐就是一上午。孩子们不敢打扰,他们都知道:父亲想他那位首长了。
三:胡乔木的晚年及未完成的心愿胡乔木,从来都不止是一介书生。当年跟着毛主席的时候,他的笔是讨伐敌人的刀和剑;晚年的他,也一样如此。
比如,他曾一度非常痛恨日本人的无耻行径。
1982年,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新编日本史》,居然被日本文部省审定合格,出版发行。这本书对于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或选择避而不谈、或选择避重就轻。事实上,多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试图对他们的历史教科书进行“技术性”的修改。
当时,胡乔木已是70岁老人了,正在青岛休养。听到这一消息后,他气愤极了,把日本人痛骂一顿后,他对老战友们说:“我们对此决不可等闲置之,坐视不理”。
于是,这位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匆匆收拾行李,赶到了北京。不久,一篇名为《警惕军国主义的逻辑》的文章,得以发表。
犀利、老辣、一针见血。
在文章的第一句,胡乔木就提醒“我国同胞和亚洲各国人民”都要注意,日本人把“侵略”中国改成了“进入”中国,这绝不只是一个用词上的小问题,而是一个重要信号。
别的先不说,就说这第一句,我们就能明白为何胡乔木的伐文,从来都能让对方辩无可辩:
一方面,他善于团结更多的人,他这篇文章从一开始就不止是给中国百姓看的,还包括了受到过日本人欺凌的所有亚洲人民。另一方面,他总是善于从细节上看出大问题,到底是“侵略”还是“进入”,他牢牢抓住这一点来摆事实、讲道理。
此文发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日本右翼都搞不清楚,这个姓“胡”的老人是什么来头,怎么这么厉害!而很多中国读者则纷纷评论:姜还是老的辣!不愧是跟过毛主席20多年“一支笔”,这样的文笔几人能有!
此后的好些年,胡乔木就跟这群日本右翼“杠”上了。一篇篇文章,向这些无耻之徒“砸过去”!虽然很多时候只是他个人的文章,但却足以让日本右翼胆颤。
后来,胡乔木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在一次谈话中,他跟老战友们说:
“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希望在有生之年,在这方面能多做一些工作。如果病倒了,这件事自然就做不了了。但只要活着,我就会尽力干的!”
说这句话时,胡乔木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他说的“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编撰各种与延安、与在毛主席身边有关的历史类书籍。他始终认为,要想让日本右翼的那些无耻言论消失,编好咱们自己的历史论著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见胡乔木这把年纪了,还日日“爬格子”,老战友们、儿女们都很心疼,一遍遍劝他: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来……但胡乔木却总是听不进去。
有时候,因为强烈的药物反应,他时常会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孩子们心疼极了,却并不知道该怎么帮他。毕竟,作为那些烽火岁月的最重要的见证者之一,他的工作是旁人很难去替代的。
1991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终于得以出版。胡乔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办成了一件大事。那些曾跟他一样经历风雨的老战友们看完,纷纷表示:太了不起了。
因为过度劳累,胡乔木的癌症最终还是扩散了,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他再次入院。只是这一次,他没能再出院。
他不是一个怕死的人,但病危时,他却对妻子说:“我要活到90岁!”原因很简单,他还有东西要写,他希望能写一本与主席相关的回忆性书籍。
然而,在说完这话2个多月后,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抱憾离世,书最终并未写出。按照遗愿,他的骨灰被洒在了延安。因为那里,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地方。
尾声:“在我的心目中,胡乔木是那些闪耀光芒的群星之一”,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评价胡乔木时说的一句话。刘教授学富五车,能让他如此钦佩的人实在不多。
是的,在那整整一代人心里,“胡乔木的笔”就是一种力量。而无论曾经多么出名,胡乔木始终认为:自己所有的成绩都是因为曾跟在毛主席身边,他看到了、听到了、学到了。他学了20多年,写了半辈子,念了半辈子。谨以此文,纪念当年在延安窑洞相见的的那位首长及他的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