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入职上大十五载

始终踏实勤勉、兢兢业业

科研成果斐然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28篇论文

SCI他人引用2300余次

获得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个奖项

爱生如子、立德树人

深受学生爱戴

他是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孙德安教授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1)

他乡求学,扎根土木

“在那个年代,读书机会不是很多”,孙德安却抓住了机会,在高考录取率仅为6%的1979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从此与土木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更偏向实践,理论性不强,我希望能够通过读研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并且当时刚好遇到一位讲土力学理论讲得非常好的老师,我就想往岩土工程学科方向发展。”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2)

1983年至1986年,孙德安从河海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不过,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当时看国外的文献还是感觉与国内很不一样,所以就想去国外留学。”于是,孙德安前往名古屋工业大学土力学研究室求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3)

2010年在东京农工大学实验室与该校教授交流实验技术

在日本学习工作15年,在澳大利亚访学1年。孙德安教授于2005年入职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从最初要坐四天三夜的火车去上大学,到之后远渡重洋,如今的孙德安教授讲起这段经历不过三言两语,而正是其对土木工程专业、对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勤勉,为他带来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以及开阔视野。

立足上大,专注科研

在之前的学习工作经历中,孙德安教授一直以科研实践为主,来到上海大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我在回国之前就已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我一回来,就在项目基金以及系里领导的支持下,开始搭建实验室。”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4)

非饱和土实验设备

这个由孙德安组建的非饱和土土力学实验室是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最早的科研实验室之一。“当时实验方面的论文一直是国内非饱和土领域的短板,我们实验室做出的以试验研究为主的成果被较多地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目前,实验室运转平稳,设备齐全,即使有特殊的需求也能够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研制、搭建。与过往的环境不同,现在的学生能够在实验室里运用先进设备做科研、出成果,这背后都离不开孙德安教授及其团队的积极工作与辛勤付出。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5)

谈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过往二十余年工程项目很多,但相对还是比较粗犷,后期肯定是会朝着精细化、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孙德安教授对本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十分关注,这不仅是出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敏锐性,更是出于身为高校教师的职责。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6)

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只要学生有需要,比如他们发来论文稿件,改稿就是我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上海大学工作的15年间,孙德安教授培养了约60名硕士,13名博士,其中1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生分别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博士生高游和孙德安教授的一篇论文获得著名国际期刊《Acta Geotechnica》2019年度The best paper prize(最佳论文奖)。“这是从一百五十多篇该年度论文中选出的两篇论文之一,体现了我校博士生的学术水平。”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7)

孙德安培养的学生中,除了目前在读的,已毕业的博士生大部分在高校做教师,并且都发展得相当不错。“已经毕业的学生有写好的论文也会发给我看,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形成一个科研小团体。”谈及教书育人的这些成果时,孙德安显得比提起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加自豪。“以往自己做实验比较多,教学过程中也多是讲自己做过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能给学生讲得透彻。我认为同学们在上海大学期间的科研工作还是做得比较扎实的,我们经常讨论,希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好。”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8)

对于学生,孙德安教授说:“要能够专注事情,持之以恒。”而对于青年教师则建议,“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要做出能为外界所知晓的成果,不能仅满足于达成考核目标。青年人还是应当走出去,多交流学习,找到一生为之钻研的方向,才能有所得、有所成。”

从这一字一句的建议中,不难发现孙德安早期经历的影子。无论是他的求学工作之路,还是在上海大学“一晃而过的15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地阐释了“专注”和“持之以恒”这两个词。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9)

指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始终秉承钱伟长先生“从实践中发展力学共性理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传统,站在四个面向的政治高度,强化思想引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形成全院合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学院人才优势,涵养师德师风。

来源:上海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