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以六百精要之宏论,述世间至理之明言,字句铿锵,千古播扬。愚读此论,四十有年,揣度吟诵,获益匪浅。今重温原序,且书草全文,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今略举一二,聊供饭后谈资云耳。

一、勤求博采,重实践方可为大医

序言开篇明义,是被名医扁鹊的“才秀”所触动,于是经过“勤求古训”,进而“博采众方”,上溯岐黄,集《灵》《素》之大成,下开来者,奠千秋之伟业,而铸就医圣之地位。 越人何以有起死回生之绝招?经方为啥2000年后还有良效?奥妙不是别的,那就是在大量临床实践中,修炼出了真功夫,而且如实地记录下来,供后世沿用。对照中医药界的现状,我等应该有所启迪!

伤寒杂病论整理(重温伤寒杂病论原序)(1)

1. 追逐西学,不屑古训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教育的主渠道还是高等院校。本来应该是传承中医学的重要阵地,却完全按照西方模式构建,走的是一条研究中医、改造中医之路。

动物实验成为正统,所谓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成为准则,硕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他们的课题都是实验医学的课题。辨证论治的人性化、个体化被视为异类,甚至被斥为“不科学”。中医经典、医学古文被迫沦为选修,而被代以“与西学接轨”之统计、计算机、英语等。

这种教学方式所造就的中医人才,临证没法看病是其一,有不少人还成了有知识无文化、盲目诋毁中医的干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念思求经旨”,失去源头根本的中医,哪知博采?岂能临床?何来“才秀”?有人总结说:“以西医学模式办中医事业,是对中医药学执行‘酷刑、也。”

就中医学之学问而言,除院校的通用教材学习之外,还包括钻研经典、旁及百家、强化临床、广拜名师。其中,师承相授尤其重要,是中医做学问的重要方法。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学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师承之教功不可没。

师承以“读、解、临、悟”为法,以坚持临证为主。通过技艺的指导和德行的示范,能使学生顿悟其妙,进而登堂入室,在老师人格、学问的熏陶下,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 崇尚浮华,缺失学问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告诫人们要安静,说的是做学问要求清静,所谓“宁静致远”,坚持不懈,并且要有合作团队精神,切忌心存外鹜、浮躁求速、华而不实。学问并非只读书就能获得的,即使已获得博士学位、精通数国外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也不能说其学问肯定高。

对照今日全球科技界的学术腐败、学风浮躁等现象,韩国黄禹锡事件就是典型。我们周围不是没有而是泛滥,如科学研究中的急功近利,夸大注水,送礼金、走后门,等等。

大量的论文,有多少是实言?不是“始终顺旧”,就是“八股”连篇,甚至弄虚作假、请人撰文;照抄国外,还美其名曰“国际领先”。这些都是“驰竞浮华”的表现,虽让不少人名利双收,但对中医学事业的发展何益之有?假烟假酒尚可以销毁则罢,而科技之假,虽付之一炬也难根治其害!难道我们不该从原序中得到一点启示么?

二、追逐名利,抱残守缺岂能识疾病

原序中用了较大篇幅描述世人“跟风”之丑态,虽时代不同,但其风气何其相似。如“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惟妙惟肖,形象深刻。受当今“追求速度”的影响,似乎天地间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何来四诊合参,又怎能“尽愈诸病”?

1. 不详四诊,单靠检查

轻望闻问切或草率从事,“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或干脆不用四诊,单靠现代化的仪器、生化检查,既省事又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但三部不察,四诊不参,辨证难准,则方药何以有效?

2. 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序言对当时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告诫人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发展创新。

对照今日,不少医者把经典置之度外,靠吃老本,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也有的人满足于日常的低水平重复,泥古僵化,拒受新知,并自命不凡,还美其名曰“纯中医”云云,与原序中描述的同出一辙,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三、中医困惑,论症结皆因缺文化

多年来,中医的发展备受政府的关怀,虽有人说是“雷声大雨点小”,但从道义上总是支持的。业内时而“春风”乍起,时而秋风萧瑟,要说是探路、迷茫、观望都可以,但始终处在困惑之中。欲问这个中症结何在?原序中有精辟的回答,那就是“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当今对中医问题的认识,几多昏迷,尚未觉悟。

其一,中医问题只是中医界的问题,与我无关;

其二,西医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疾病都被克服了,还要中医干啥;

其三,中医的理论落后,过时了;

其四,中医问题主要是经费问题,只要有了钱,中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五,中医问题主要是政策问题,西医当权,中医在野,中医未受重视……其实,这些都是社会的误解,中医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与京剧、书法、国画之兴衰一样,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这一症结,我们亟待觉悟。

一百多年前,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和“左”的思潮泛滥,传统文化遭到内外夹攻,国人把中国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的不是,因此信心失落,在西方掠夺逐利思想的影响下,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在劫难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社会的全盘西化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好!

“西医把一切疾病都解决了”“任何疾病都可以拿到数据”。

难怪临床上经常有患者惊呼:“天呐!检查费我已经花了几万,为啥都没发现问题?”不少患者走投无路时才想起“用中药试试”。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中医是神秘的,对中医是不是能治病,他们一无所知……如此等等,皆是文化衰落所致。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落后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起来,而文化的衰落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一般要在付出沉重代价时才会迷途知返。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入万劫不复……”还说:“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但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南怀瑾著作珍藏本·论语别裁》)

中医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的复兴。从官员到庶民,必须深知国家民族的这份遗产的优势,才可能自觉地去支持、呵护和消费。否则,只有道义上的呐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阳奉阴违或光说不做的现象。

毋庸讳言,中医药的振兴现在不完全是给政策的问题。当前首先要拿出真功夫让人信服,这是中医研究的任务;

其次是如何让人读懂中医,这是中医科普工作者的责任……我们需要觉悟的是,不能在追逐中忘掉自我,要找准属于中医的发展规律,尽快从全盘西化的泥潭中走出来,走中医自己的路,如此则文化兴、国家强、人民富,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有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四、道高魔进,病难极医学任重

远仲景虽为医圣,仍感到疾病的诊与疗有相当的难度,称之“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前人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这是2000多年前,古人发出的感叹。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表面上看现代医学已经很发达了,但临床仍处于困惑的境地。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永远难以消灭疾病。事实告诉我们,癌症还没有攻破,艾滋病、“非典”和禽流感又粉墨登场了,诸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人类至今还难以战胜。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的水平,比起“建安纪年”也好不了多少。

仲景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我等处于这种形势,是否也应该学习仲景的那种“撰用《素问》”的精神,续写今日之新卷呢? “医生者,修理人的人也。”修理汽车易,修理卫星难,修理人则更难,所以仲景说“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不少学者感慨地说学医难,学中医更难。如焦树德老中医说:“中医文化很深奥,你学了十年、八年,都只学了一部分,都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及格。”

还有人说:“中医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好的,必须具有高素质的有心人才能学好。” 就中医业内人士而言,今生今世我们与中医有缘,但对照我们的学习,检查我们的基础,我们在哪些方面下过功夫?对得起我们从事的神圣事业吗?“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张介宾语),重温原序,我等应该有相当的责任感。

五、真言可贵,疗效好中医当无忧

鉴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人类对自己的研究仍知之甚少,不少领域仍处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状况,多少年的实践、讨论证实,中医学的伟大理论是当今与生命科学较为贴近的医学,只不过现代科技水平还没法诠释而已,导致中医的现代语言不多,但中医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

因此,实实在在的疗效,让我们深信中医无忧,而且有潜力、有优势,可以克服西医的许多不足,即使是中医在墙外开花结果,也应是中医的功绩。

因为中医学,说到底还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何忧之有呢?重温仲景序言,我们应有“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的心态,在困难面前看到中医的前景,树立必胜的信心,踏实临床,诚实科研,如实总结,为中医学留下宝贵的种子待后人去研究、诠释、评说与发展。

可以肯定地说,今天记下来的每一点真言都是十分宝贵的,比那些昙花一现的“成果”强一万倍。 中医要继承,也要发展,不能“始终顺旧”,必须有所创新,现代中医在用现代科技丰富中医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走传统发展的道路,学习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陈修园……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现在有许多基层中医师的工作条件很差,但身怀中医临床绝技,因为他们走的是传统的发展之路,在实践中磨炼,有机会经手大量疑难重症,掌握了疾病演变的全过程。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真言,可成为无价之宝,可为中医“留种”。

虽然从形势上看,当前中医界很热闹,名医不少,但明医难寻,尤其是在中青年中,真正对中医充满信心、坚定不移、能承前启后者寥寥无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伤寒杂病论》原序的忠告,可以鞭笞我等的良心,让人们醒悟、自知、自信、自强,以恢宏志气,知难而进,各就其位,如此则中医幸矣!

小编按:本文摘自《选择中医》,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的一些观点有所过偏,但中医问题的确是这个时代的选择问题,亦是现代人、中医人的选择问题,如何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选择我们的健康养生知识,如何选择我们的治疗方案,如何选择我们的治学方向?等等,确实值得吾辈去思考。

作为一名中医人的小编能做的就是利用如今自媒体平台即头条号,做一些力及能为的点点滴滴的微薄之力,让你我有机会去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虽然小编中医仍在道之外徘徊不前,小编亦在这繁花似锦的世界中坚持着一个中医人应该坚持的路往前行。

更希望更多的中医同仁一起前行,追寻那久远的中医之道。

伤寒杂病论整理(重温伤寒杂病论原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