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29 太阴阳明论篇

原文诵读: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9 太阴阳明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1)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原文】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翻译】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原文】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翻译】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2)

【原文】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翻译】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翻译】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原文】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翻译】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翻译】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3)

【原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翻译】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翻译】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3、《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4、《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5、《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4)

6、《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7、《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8、《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9、《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七篇 阴阳别论

1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5)

11、《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12、《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0 五藏生成篇

13、《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1 五脏别论篇

14、《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2 异法方宜论篇

15、《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3 移精变气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6)

16、《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4 汤液醪醴论篇

17、《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5 玉版论要篇

18、《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6 诊要经终论篇

19、《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7 脉要精微论篇

2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8 平人气象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7)

21、《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9 玉机真脏论篇

22、《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0 三部九侯论篇

23、《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1 经脉别论篇

24、《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2 脏气法时论篇

25、《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3 宣明五气篇

26、《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4 血气形志篇

27、《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5 宝命全形论篇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