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敏河水文站(伊敏河道的变迁)(1)

伊敏河水文站(伊敏河道的变迁)(2)

1949年8月12日,伊敏河新开河渠工程劳动场景。

千年流淌,蜿蜒曲折的伊敏河,像一条飘带似的从鄂温克旗广阔的平原婉转走来,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海拉尔市区划过,使海拉尔这座城市的灵动和美丽倍增。人们在感叹大自然神奇之余也有个疑问,为什么九曲回肠的伊敏河,却在海拉尔市区径直流过。基于此,为大家重述伊敏河道整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上的伊敏河道

伊敏河流域河流比降大,径流条件好,历史上流量充足,支流密布,属树状水系。伊敏河自南向北,纵贯鄂温克族自治旗,在海拉尔南端流入海拉尔区境内,于海拉尔区北山下汇入海拉尔河。

1734年,珠尔海将军奏请清廷,于伊敏河左岸建呼伦贝尔城。建城早期,城区以东的伊敏河枝杈纵横,盘旋迂回,在东山下到伊敏河主流区域内,形成一大片河流漫滩地。城区外由西向东,大致有三条主要的河流,当时称为一道河子、二道河子、三道河子。

当时,一道河子水量较大,也称大河。大河从断桥(日伪时期称伊敏桥)处流入市区,在城的东部绕了三道湾,萦绕着呼伦贝尔城由南向北流进海拉尔河。第一个河湾是在今断桥往北200米左右,河道突然向左转,然后又折回,形成了一个U型弯道后,沿今东大街的东侧流向桥头街。今正阳小学、民族幼儿园地域,三十年代时是在河道内。第二个河湾是在今温州城市场处左转,西北向流向今德盛酒店,再绕到今呼伦饭店处,再弯曲东北向,流向今向华街,又形成一个U型的河道。四十年代之前,沙俄、日本人在红花尔基林区采伐木材,采伐的圆木直接放进伊敏河,顺河漂流下来,在一道河子的弯曲处(现在的开发区友谊商城附近接收、捞取沿伊敏河流送下来的圆木。五六十年代知名的华聚东等锯木厂就建在这个河湾处。)第三个河湾是由今区宾馆后院儿的夹信子顺河街东端处,河水向西穿过今夹信子头道街西口,再向东折向今沿河街,在今天顺新城一带又折向东,到夹信子头道街东口一带分出一个支流向铁路桥方向流去,其主流由此转向东南,从而又形成了一个河湾。形成这三个河湾后的主河道,在今夹信子四道街附近折向东北,在呼伦桥南接纳东面流来的“六二六”小河后,向东北汇入海拉尔河。

二道河子大致沿现今伊敏河的河道流向铁路桥,除主要河流外,尚有多处小的支流,盘桓扭曲,萦绕在今中央桥到呼伦桥之间。

三道河子就是现在的“六二六”小河。在二道河子的东面,距离二道河子较远,水流较小。

由于伊敏河主流在市区东部曲折流转,当时在一道河子与二道河子之间,有若干突起平地,这些地段由俄国人管理,被俄国人称为“夹心岛”,一些俄国人在此处建筑房屋居住。30年代,在那片区域先后修建了近10座过河小木桥。其中多数可单行通过牛马和骆驼车,也有几座可通行汽车。当时取名的街道,如顺河街、夹信子顺和街、沿河街、沟沿街等沿用至今。当时伊敏河主流的东部,除六二六小河外,则多为泡泽和芦苇,水草丛生的湿地。每遇春季凌汛或夏秋季主流河水出槽,则到处河水横溢。所以,直至19世纪末,河东仍属无人居住区。

日伪时期修筑伊敏河堤

1940年,伪兴安北省开拓厅制海拉尔城市防水设计图。

日军侵占海拉尔时,河东地区已有五间房、六间房、七间房、腰卢子、高丽屯、新立屯、兴农屯等八、九个自然村,居民约二三百户。日军很快在东山上、下建起了成片的兵营、仓库、馆舍。1938—1939年,伊敏河连续两年河水泛滥。春季凌汛,流冰在河湾处堵塞,形成冰坝,河水出槽,河东低洼地带一片汪洋。为疏通河道,日军曾用飞机轰炸冰坝。大块冰排曾撞毁了当时主河道上最大的2座木桥,整座木桥随冰漂走,两岸交通中断数月。1939年夏天,正值诺门罕战争爆发,大量的人员和物质需要运输,从火车站通往东山日军驻地的通道,只剩伊敏桥(今断桥)一处。这使日伪当局十分焦急。出于长期侵占海拉尔的需要,日伪当局决定整治伊敏河河道,裁弯取直,修筑堤坊。

1939年夏,日伪当局着手治理伊敏河的准备工作。将居住在河东河心岛(今伊敏桥北侧)上新立屯(大约30户)和原大庙东(今国贸花园处)一带妨碍修堤的居民,迁移到市东郊小孤山一带建立新村。起初,人们把新移居之地称为新地号,后被当局正式命名为“农林屯”。

1940年春,修筑堤防工程开始。设计河宽330—360米,河两岸均筑堤,堤高8米。首先,从伊敏桥(今断桥)西引桥笔直向西修筑一条横坝,如今是海拉尔区与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的分界线,再于伊敏河两岸修筑河堤。日伪当局将抓来或骗来的数千名劳工驱入工地。修堤用土,除结合疏浚河道就近取用外,还从今西山广场处(当年为沙丘)取沙土。专门修了一条途经北大街到河边儿的“轱辘马”(在轻便铁道上推拉的钢轴钢轮平板运输车)轻便铁道。这些运沙土“轱辘马”用人工推拉及马匹牵引。等河堤修成,西山广场处的沙丘也被铲平,变成了广场即现在的西山广场。修筑的河堤右岸南起伊敏桥(今断桥)上游2公里处,与左岸西引桥向西的横坝对应呈漏斗型,北至铁路桥下游500米处。左岸长6.4公里,右岸长7.1公里,坝基宽12米左右,坝顶宽5米左右。

为加强伊敏河东西部的交通,日军同时修建“兴安桥”(今中央桥),兴安桥于1942年竣工。筑堤后,草市街、顺河街一带的河套地区逐渐形成沼泽塔头地、旱地,建起了房屋。“夹心岛”与河西的旱地连接成一片,后改称为“夹信子”。顺河街从草市街的北端继续向北延伸,直到东一道街。六十年代初,向华街北端,老客运站位置,尚有残留的小河南北流过。原老客运站的门前,有一座较大的木桥连接东一道街与夹信子一道街的道路。老客运站一直到牧业机械厂位置都是小河截断后形成的河泡、沼泽。

当时,修筑河堤的中国劳工受尽折磨、苦不堪言。2006年,海拉尔区档案史志局在“抗日时期人口伤亡调查”时,据马淑贞、方树林等老同志回忆:修建河堤的劳工,多数是被骗来和抓来的东北人,人身自由受到限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住在河滩上潮湿阴凉的席棚子和地窨子中,把麻袋片儿洋灰袋子绑在身上抵御寒冷的初冬。众多劳工累死、病死或被毒打致死。死了用麻袋一装,用大板车往外拉。工程后期,每天都要拉走尸体。这些劳工的尸体,刚开始时还草草地掩埋,后来大多都摞压摞的埋在了小孤山一带。数千名中国劳工以数以百计的劳工生命,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用近三年的时间修筑了伊敏河河堤。

河堤修成后,一道河子、二道河子合并成现今的伊敏河。取直之后的伊敏河被限制在河堤内。

当时的三道河子没有治理,穿流在泡泽、芦苇,水草丛生的湿地中。每遇春季凌汛或夏秋季主流河水出槽,河水肆意横流,附近居住的市民生产、生活就会遭受冲击,人们的财产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直到解放后,政府开始对三道河子进行整治。后来, 经过多次对六二六小河、伊敏河的环境实施综合整治,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添建路灯,使海拉尔河东地区环境不断的改善,居住人口迅猛增长,一些机关、企业也相继入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呼伦贝尔盟公署建成,海拉尔河东地区成为呼伦贝尔的政治中心区。

解放后彻底整治伊敏河

由于伊敏桥(今断桥)以南,地势低洼,每到春季凌汛或夏秋季河水暴涨,河身日渐东移,经常泛滥出槽,形成灾害,致使五间房(原友好村)、六间房(原和平村)等八九个自然村年年遭受水灾。1945年,海拉尔解放时,伊敏桥(今断桥)处河堤遭战火破坏及车马践踏,加上修筑堤坝的土沙松软,河水侵蚀严重,致使河堤遭到严重破坏;1948年春季开河时,河水冲垮了伊敏桥3个空,伊敏桥附近河坝破堤,五间房依水护岸处决口,五间房、六间房等村庄受灾严重;1949年春季开河时,五间房附近堤坝被水侵蚀大半,直接危及五、六间房两个村。同时,伊敏桥附近再次破堤,虽经几次修补,但是没有效果,洪水严重威胁海拉尔城区的安全。

为保障海拉尔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海拉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五间房区域的伊敏河内(今彩虹桥一带)新挖一道河渠,以分散水力,整治河道,减少河水乱流。当时,工程预算为九亿二千三百四十一万元(旧币)。1949年7月14日,海市政府向呼纳盟政府请示,并申请经费补助。8月3日,呼纳盟政府批准并为该工程拨款二亿一千三百五十七万元(旧币)。工程开工前,由各区街宣传、调查本区街出劳动力人数及车数,按各区街分配任务,要求社会上16岁以上、55岁以下群众每人出工2天;全市机关干部、学校、公安队在不影响重要工作的情况下,停止工作一天,各单位除身体虚弱和女干部以外全部参加劳动。

新开河渠工程于1949年8月12日开始。工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很多市民纷纷加入挖渠工程。每天有2000多人参加劳动。参加劳动的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特别是东区(今建设办事处)的农民群众,不等把任务分完,就争先恐后的投入劳动;关全声等几位年龄较大的群众主动参加到劳动中;东区(今建设办事处)的10余名妇女、官医院街的2名牧民妇女及很多机关的女干部都自愿参加劳动;铁路职工也积极参与,他们在休息时,还开展娱乐活动,营造气氛,为大家振奋精神,缓解疲劳;各机关单位的干部在盟长、盟委领导的带领下也都光着膀子下水挖渠;在泥泞最难挖的地段,大家相互鼓励、互相挑战。计划7天的工程,仅用5天就基本完成。新开河渠500米,上口宽14米,下口宽12米,深2米,挖土方9746立方米。共出动民工8721人,马车202辆。8月19日,在伊敏河畔,隆重的召开了新开河渠工程竣工大会,对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群众予以表彰奖励。由于新开河渠选址得当,开渠后,新挖河渠成为河道的主流,整个河道的水量大为减少,起到了很好的防汛作用。同年,对伊敏桥及六间房等地段的河堤进行了整修,主要地段用石板木桩加固堤坝的临水坡面,使伊敏河水得到了治理。

改革开放以后,盟、市(区)两级政府多次斥资加固修缮河岸堤坝,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开发堤坝为休闲地段,将沿河堤坝建设为河岸休闲景观公园,沿伊敏河两侧建成绿化休闲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空间,构建了一个“水畅、河清、岸绿、景美”的景观,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古老呼伦贝尔的风采神韵与伊敏河畔园林美景在这里交相辉映,成为一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佳境。

如今,经彻底改造的伊敏河、六二六小河穿城而过,使海拉尔更有通灵之气,加上三面环山,与周边广阔、雄浑的草原,形成鲜明的对比,集中而又精致的城市景观,让海拉尔美艳四射,光彩夺目。不论是外地游人,还是本地居民,都对海拉尔的巨大变化倍感惊叹,徜徉在伊敏河两岸,如置身幻境,久久留连而不忍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