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潮州三宝最正宗 潮州细乐三宝(1)

哪家潮州三宝最正宗 潮州细乐三宝(2)

潮州细乐“三宝”

  一个星期天早晨,我第一次带同小孙女到位于潮州大道汇景园的“问乐筝道”参加古筝培训。孙女一溜烟进了琴房,我独自在那陈设古朴、典雅,又不乏时尚的客厅观望徘徊着。无意间蓦然发现厅一旁的玻璃橱柜中,陈列着三件老得泛黄的古旧乐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趋步上前隔着玻璃细心端详,旧乐器斑驳脱落,几经沧桑的样子,给人几分肃穆和神秘之感。片刻,主人蔡振宇老师慢步踱出厅来,一番寒暄,热情相待。烹茶间,我迫不及待地询问起这三件老乐器的来龙去脉。

  蔡老师气度儒雅,和颜悦色地指着柜中乐器,娓娓道来:“这里收藏的三弦、琵琶、古筝是潮州细乐三件主要乐器,俗称潮州细乐‘三宝’。它们都至少有一、二百岁高龄,也许是潮乐界现存中最有辈分的乐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潮州细乐就是以这三种乐器为主的潮州民间音乐表现形式。它植根于潮汕地区,远播于海内外有潮人居住的地方,是深为人们喜见乐闻的艺术形式。潮人有句俗语——三弦、琵琶、筝,一听心就称。这几件乐器是近代潮乐史上几代先辈执奏、收藏过的珍贵文物。这些名人辈出,无不围绕着清末潮州细乐一代宗师——洪沛臣先生(生卒时间1866——1916年,所传细乐合奏硬套十二首,软套六首,为后世潮州细乐演奏所师承)的艺术传承谱系。因此,这些乐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收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出于对地方音乐的喜爱和文物收藏的敏感,我对这三件乐器特别感兴趣。在蔡振宇老师的帮助下,对它们逐一进行调查、考证。遂将它们的前世今生公诸于众。

  三弦——此为明清年代潮乐独特型制的小三弦。龙眼木制成,长83厘米、琴筒10×12×7厘米。

  此乐器为潮乐名家、非遗传承人李泽英先生藏品。2010年李先生无偿赠予其学生蔡振宇老师收藏。

  据李先生介绍:此件原系潮乐前辈“潮阳七”(姓名不详)人称“七舍”所有。1970年,李出资请其转让以作收藏。“七舍”素以收藏、买卖古玩为业,从潮阳定居潮州。新中国成立前,偶然在潮州街头收买到这把三弦,遂加以整修、蒙皮,觉得音色尚佳,故时常以此三弦与潮州众乐友会乐。

  “七舍”曾经考证过: 此三弦是清光绪年间,潮州潮乐先辈黄月卿老先生所有。黄月卿先生擅三弦,系洪沛臣先生之先师。几经周折,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左右。

  琵琶——长90厘米,中肚宽24厘米,酸枝木四相十二品,背面镶有“麻雀戏梅”螺钿图案,琴头为浮雕蝙蝠图样,后枕小象牙片上刻有“金声造”字样,表面包浆完好,螺片虽有缺损也不失典雅,型制轻巧玲珑。

  此系潮乐先辈名家吴藏石先生早年执奏过的珍品。由其儿子吴奕政(广州美院教授)收藏。2019年吴教授将之赠予其父亲学生蔡声桐先生留作纪念。

  据蔡先生回忆: 曾听过吴藏石老师介绍,此琵琶系创于明末清初,广州金声馆乐器作坊制作(《广州市志》载:“1644——1850年广州豪畔街有一名为金声馆的器乐坊从事民族乐器制作。”)

  虽制作时间未详,但距今已约有二百多年历史,为清末潮州乐圣洪沛臣老前辈所有。并伴随洪先生游走各地演奏、授艺。后来洪先生将此琵琶传给其得意门生黄稚威老前辈(其时洪沛臣先生有四位知名高足,即澄海郑映梅、潮州王泽如、彩塘黄稚威、揭阳丁鸿业)。吴藏石先生少年师从黄稚威老前辈习艺,深得黄先生赏识,黄先生遂将洪先生所传琵琶赠予。新中国成立前它伴随着吴藏石先生外出求学,在内地参加抗日救亡和宣传先进思想的文艺演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吴先生从事潮乐研究传承工作上的伙伴;在逆境时更是伴随着他走出人生低谷。琵琶身上留下吴先生艺术生命的轨迹。

  潮州筝——为体长115厘米、宽17一24厘米、高8厘米的清末民初流行的16弦潮州筝。此筝是蔡振宇老师承蒙其师长李泽英先生(潮乐名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赠。

  李先生喜欢收藏文物,1983年从潮乐艺人陈运才先生手中,转让过来以作藏品收藏。他曾听陈运才先生介绍:此筝是其父亲于民国卅年(1941年)从旧货摊档买到的,以供儿子玩习之用。新中国成立后,陈运才先生经常带此古筝参加潮州音乐团各种演出活动,收徒授艺。据原潮州音乐团团长、前辈潮乐名家林云波先生指认:此筝前身是早年潮州富商黄雪亭大爷私设乐馆中的乐器之一。该乐馆开设于民国初期,潮州当时知名的乐师如王泽如、张汉斋等先辈都在此会乐。后来潮州沦陷,乐馆停止活动,所有乐器散轶。

  由此推断,此筝是清末民初乐器,距今也有一百二十年历史了。

  面对着这三件古旧乐器,使人们仿佛找到了几代潮乐先辈的精神载体。轻轻抚着琴弦,似乎聆听到先辈们的微妙心声。它们虽年代久远,但至今尙保存完好,其声铮然,为明、清时期潮州细乐乐器的型制、音色、音量提供实物依据。在它们身上留下多少先辈的印记,它们的身世,也进一步明确潮州细乐的传承脉络。它们承载着近代潮乐先辈为潮乐的发扬光大做出的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从老琵琶的相、品的设置和定位,再现了明、清以来潮乐奉行的五声音阶及其相互音阶关系。还原了潮乐原生态“七平均律”,进一步体现了潮乐音律的美学价值。

  诚然,这几件乐器的珍藏,为潮州细乐的研究提供佐证,让更多人看到几代潮乐传人在属于他们的这片沃土上辛勤劳作,为潮州细乐的传承而不懈努力。

作者: 邢丰

来源:潮州日报(2019.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