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与道家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1)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与道家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2)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与道家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3)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与道家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4)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莫:疏远、冷淡。

义:适宜、妥当。

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与道家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5)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

怀:思念。

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与道家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6)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与道家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7)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