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除掉吕后(刘邦死前根本不敢杀吕雉)(1)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除掉吕后(刘邦死前根本不敢杀吕雉)(2)

西汉初的权力格局,是非常明显的。

外戚、功臣集团控制中央政府,皇族控制地方政府,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平衡。

01

外戚虽然强大,但是也无法真正威胁皇权。

因为地方的皇族势力那样强大,外戚敢公然威胁皇权,分分钟钟都会被清理出局的。

我们认为刘邦分封诸王是错误的时候,大约忘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刘氏诸王,刘邦死后,吕后恐怕和武则天没有多大区别,一下玩脱了,刘氏江山因此变色,也未必不可能。

02

更主要的是,吕后不可信,诸王不可信,那些如虎如狼的功臣集团就可信了?

大汉的功臣集团都是什么人?

那都是从乱臣中杀出来的人物,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都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们大多从前一名不文,抓住机会努力,就成了时代的大哥级人物。

功臣集团之所以表现的很乖,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有强大的外戚、地方政府有强大的诸王,功臣集团自然只能乖乖听令。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除掉吕后(刘邦死前根本不敢杀吕雉)(3)

03

皇帝高高在上,并不是靠臣子的人格、忠心、道德实现的。

只要布局成功,再野心勃勃的臣子,再奸险邪恶的臣子,面对强大的皇权,也只能选择乖乖听令,或是选择全家上刑场。

如果布局不成功,再温文尔雅的臣子,再忠心的臣子,也难免会蠢蠢欲动的。

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它就不是一家一姓独有的天下。

吕氏被灭门后,汉文帝不敢到长安当皇帝,他的谋士并不分析周勃之类的人有多可信,而只是给他分析当时的利害格局。

换而言之,在这种利害格局下,就算他们想当乱臣贼子,也是没有机会的。

[注]: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皇帝本身就没有什么神圣可言。

所以,始皇帝尸骨未寒,二十多个子女就都被李斯赵高杀光了;

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全是叛乱的声音。

当然了,义帝高高在上,直接让项羽玩死了。

刘邦刚死,惠帝让吕后折腾的跟傀儡能有多大差别?

少帝高高在上,只因为周勃等人不愿意承认他的地位,就把他废了,更掉头把他杀了。

至于后来,王氏崛起,大汉皇帝一个人都跟傀儡相仿,然后一步步无疾而终了。

东帝国,外戚宦官轮流坐庄,如果小皇帝不能成功夺权,哪个也和傀儡一个样。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除掉吕后(刘邦死前根本不敢杀吕雉)(4)

04

皇帝高高在上,能信任谁呢?

唐高祖李渊信任自己的儿子,结果呢?

被逼得提前退休,更被丑化成了庸人。

因为他儿子杀兄逼父,为了证明自己这种行为的合法性,自然会千方百计证明,大唐江山就是他打下来的,与自己父兄没有多大的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信任自己的儿子,结果太子要造反,如果不是李世民反应快,恐怕就让淘汰出局了。

唐高宗李治信任自己老婆,结果让老婆弄得,都有点像傀儡了。

唐中宗李显信自己的老婆女儿,结果让毒死了。

唐睿宗李旦信任自己妹妹、儿子。

结果光荣退休了。

唐玄宗李隆基防自己儿子,跟防贼一样,结果也光荣退休了。

唐肃宗信任宦官李辅国,最后在病重时,看着宦官李辅国抓走她老婆,一时又急又气,死了!

要知道,这是传说中的汉唐时代啊,皇帝尚且如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皇帝,还用多分析吗?

基于皇权政治的利益,它永远也不会多谈这种内容的。

因为过多的谈这种内容,会让皇权的神圣性受到损伤,因为类似的内容显然证明,皇权只是现实利益博弈出来的。

皇权政治为了神话皇权,所以天天鼓吹一种思想,只有道德败坏的人,才会想着取代皇帝;

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就是面对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面对一个卖国的赵构,也会死心塌的效忠到底。

其实呢,这就叫扯淡。

更真实的内容是,只要权力格局设置的足够精巧(这受制于客观环境),谁也会忠于皇帝的,否则就会被灭门的;

只要权力格局设置的粗糙(这也受制于客观环境),乱臣贼子那是成群结队,皇帝被废被杀那就是家常便饭。

老王:18年的第一篇结论,有些事,你明知道,也不能做!

刘邦死前为什么不除掉吕后(刘邦死前根本不敢杀吕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