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太顺利的出关

公元前485年春夏之交,函谷关。

漫天的黄沙刮了好几天,天已开始燥热,函谷关守将尹喜坐在城头的一把藤椅上,无聊的抚摸着手中的短剑。

忽然抬起头向身边的卫士问道:“先生住了几天了?”

“已经四天了”

“写好了吗?”

“我去问问。”

尹喜口中的先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原馆长——老子。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1)

半个月前,老子辞去了馆长的职位,骑上一头看起来和自己一样老的青牛,离开洛阳,准备西去云游。

去哪里?或者去西域,或者到巴蜀,也或者去更远的昆仑山。

老子没有说究竟要去哪儿,只留下了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有些倦了。

从洛阳往西,出了函谷关就不属于京畿之地,老子就彻底不用理会东周朝廷里那些烦心事,自由自在了。

尹喜并不是泛泛之辈,是有些眼光的。

他早闻老子饱读诗书、洞察一切,早有请教之心,如今老子经过他的辖地,机会千载难逢。

尹喜恭敬地接待了老子,嘘寒问暖,只求老子教他,否则,就不放他西行。

老子无奈,便答应尹喜把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写下来,留给他。

老子抬起头,向东方望去,花白胡子下的嘴唇颤了一下。

“就当给子孙留个念想吧”老子喃喃地嘀咕了一句。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2)

五天后的清晨,老子唤来了尹喜,指着床边堆得像座小山一样的竹简,

微微说:“都在这里了,我要走了。”

说完,骑上青牛,头也不回地出关去了,尹喜爬上城头,望着老子渐去渐远的背影,长叹一声。

地平线上的红晕愈发变白,太阳将要出来了。

2、老子的身份

老子出关的故事被传说了几千年,但是,自打老子出关之后便再也没有了音讯。

而老子留给尹喜的书简却被传承至今,那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老子》,又叫《道德经》。

老子到底是何许人呢?或者说老子到底是谁呢?

老子的身份信息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司马迁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合写了一篇《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老子、庄子、申子、和韩非子四人的生平。

司马迁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任职于周朝国家图书馆,然后就没有其他事迹。

但是司马迁说完话锋一转,又说,老子可能就是老莱子,是个隐士。

又说周太史儋或者才是老子,因为周太史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3)

李耳、老莱子、儋,司马迁一会儿的工夫说了三个人可能是老子,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司马迁是出了名的写史必经反复考证,每一个字都不敢乱写,从来不道听途说的。

但是即使这样,司马迁还是没有搞清楚老子的真实身份,其实仅仅才是四五百年前的事情。

3、查无此人

我们都明确地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庄子名周,宋国人,等等。

为什么明确?

因为先秦的诸子百家互相都很熟,互相来往,总有大量机会出现在同一种场合,或者共同经历过某些值得写进史书的大事。

况且都是著书立说的好手,你写我,我写你,谁也难以遁影了,这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朋友间的相互认证,是可信的。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4)

但是老子却罕见的扑朔迷离,很少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这也难怪司马迁语焉不详,毕竟正儿八经给老子写简历,他才是第一位。

不仅先秦的典籍中查无此人,没有明确的老子事迹,就连老子的年龄,都是一个谜。

司马迁说,有人说老子活了160多岁,还有的说活了200多岁。

活了160岁的勉强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但是春秋时期能活到两百岁,我是不信的。

4、黄帝、李耳、老聃、老莱子

汉代学术大师刘向有过对诸子百家的评述,有一段评述列子的值得关注。

他说“其(列子)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

列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刘向不说他本于“老子”,而是“黄帝老子”,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有些蹊跷。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列子的学问根植于黄帝和老子,就像今天的“双学位”。是两位先贤的共同传人。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5)

但是如果这里的“老子”是种称呼呢?

毕竟在民间有的称呼父亲为老子,还有人自称老子而让自己显得骄横!

列子如果说过把黄帝当作精神上(或者)学术上的父亲,刘向就完全可以说“黄帝老子”了。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道家的祖师当是黄帝,没老子什么事了。

再加上后世的“黄老之学”,按照这种假设,准确地说应该就是“黄帝之学”了。

而李耳,恐怕是和列子一样,只是黄帝的门徒。

那么,老莱子呢?或者是另外一个门徒,又或者是李耳老师的一个笔名?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6)

5、真实的故事

司马迁没弄明白的事情,恐怕我们也难以弄明白。

不能明白,但是我们大概推测还是可以的。最可能的故事也许并不是那么扑朔迷离。

我们可以这样梳理一下。

李耳,名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人,就是老子本尊。

李耳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博学多才,又有很多自己的领悟。

李耳的这些领悟,就是《老子》的思想核心,但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老子》一书。

在图书馆任职期间,李耳收了几位慕名来请教的学生,这些学生学到了李耳的精髓,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学成之后便回到各地,把李耳的学说发扬光大,进行传播。

这批学生里就有后来的“老莱子”和“儋”,当然还有来求教的孔子。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7)

我们知道老子的思想里重要的一条就是“无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学到老师精髓的那些学生便埋头传播,并不愿留下名,或者自称“李耳”,于是给我们留下了李耳活了200多岁的假象。

几十年后,或者几百年后,终于有一天,在李耳的后世门徒中有一个人把李耳及其弟子们中比较精髓的理论汇编成一本书,取名《道德经》。又因为是取自李耳的学术核心,所以又称《老子》。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骑着青牛出关的那个人)(8)

这也是为什么至今考古发现最早的《道德经》并非出自先秦,而是汉代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的帛书。

或许,在汉代之前,并没有《道德经》这本书。

又过了几百年,打下江山的唐王朝皇帝们要给自己追溯一位祖先,便找到了李耳,于是一系列的封神封帝,彻底把所有的学说又归结到了李耳一人身上,成了我们今天的样子。

6、永远解不开的秘密

所以当年那位骑着青牛出关的老者到底是不是老子本人呢?

我想大概这仅仅是一个传说吧,即使真的老子曾骑着牛从函谷关西去,大概也没有给尹喜留下什么,只能互道珍重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