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流砥柱典出何处?而今砥柱安在?你游过吗?】

挺拔的砥柱山,以它那不朽之躯,迎击着滾滚激流,兀立在平陆和三门峡之间的黄河河心,古往今来,日转月移,任惊涛冲击凭激浪拍打,依然稳若盘石。这就是著名的砥柱山,就是成语“中流砥柱”的故乡。

中流砥柱成语故事出自于哪里(成语中流砥柱典出何处)(1)

三门峡水力发电大坝

在屹立河心的砥柱石上,原本有“照我来”三个遒劲突兀,一米见方的大字,船只顺流面来,远远可见,柱立河心,上面刻字,自有道理在其中,原来,这柱石正面对着神门、鬼门、人门的黄河“三门”,夺门而来的滔沼河水、以空前凶猛之势向它袭来,然后抱柱而过。这里迴流激荡,浪花飞溅,水势十分险恶,顺流而下的船只,稍有疏忽,便会触柱船碎,人葬鱼腹。因而有谚语说:“黄河九十九道湾,闯过砥柱是头关”。有经验的舵手,在驾船过“三门”以后,就紧把舵杆,调正船头,朝柱开去,但实际上,早已身难由己,尽管方向是朝“照我来”的,但船到激流中往往随浪巧妙地绕柱而过,化险为夷,顺流东去。我门的祖先、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血的“试验”,才高度集中提练出来这三个字,真是“字字血染成,得来谈何易”。

关于砥柱,道元在《水经注・河水篇》中写道:“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仓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故曰砥柱也”。

古往今来,挺拔的砥柱,曾吸引了不知多少个文人墨客,口颂笔书。唐太宗李世民在《砥柱山铭》中写道:“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存”。

中流砥柱成语故事出自于哪里(成语中流砥柱典出何处)(2)

砥柱石

书法 家柳公权有“孤峰浮水面,一柱定波心,顶压三门险,根连九曲深”的诗 句。

宋代的司马光,在《黄河边眺望》一诗更有“高浪崩奔卷白沙,悠悠极望入天涯,谁说脱落尘中意,乘兴车游坐石搓”的佳句。到明代,还有人花功夫在岸边的狮子头上凿出了“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个字,用以颂扬“茫茫禹迹”。黄庭坚的《砥柱铭》写道“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可是,无论这些文人学士怎样颂扬,在历代封建统治者奴役下的黄河,终究还是一条“害河”记入史册。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便是佐证。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今天,黄河才有可能“旧貌换新颜。

解放后不久,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视察了黄河。一九五八年春天,周恩来总理在视察三门峽水利工程时,指着砥柱风趣地说:“砥柱就这么点大,冲了多少年还在那里。”这质朴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道出了砥柱坚强刚正的性格。这是祖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和国共产党人的性格象征。

如今,三门峡大坝横贯南北,把平陆和豫两大地紧紧连在一起,方便了交往,锁住了黄龙,千年害河乖乖听从人民调遣。隆隆的发电声,代替了一昔日黄河浊浪排空的咆哮声。神门、鬼门、人门早已面目全非。唯有砥柱石仍然兀立于浪涛之中。不过,在这巧夺天工,日新月异,変化万千的年代里,它毕竟显得十分渺小了。如果说以道元、李世民代表的那些文人墨客,有灵于九泉之下,看到黄河今日“水道人意听调遺,大坝巍巍联南北”的壮丽景象时,不知该怎样大书特书呢?如果说当初的“茫茫禹迹”足以使他们留恋忘返,那么当代愚公的这些壮举,更会招引他们到河边来“安家落户”了?

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砥柱山所在的平陆三门峡黄河叚早已是山青水碧,鸟语花香,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好去处!

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黄庭坚《砥柱铭》卷局部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 之工拙,我但见其妩媚者也。吾友杨明

,柱定波心,顶压三门险,根连九曲深”的诗 句。

这块砥柱石传说是仙人点设的航 标石,上有“朝我来”赞砥柱石三 字。船过三门天险,必须向砥柱石直 驶,才能在峡谷口的大漩涡里转一圈,顺势绕过砥柱石进入缓流,否则会船 破人亡。天门之险,向有“船到鬼门 关,两眼泪不干”的说法。

千百年来, 中流砥柱始终屹立在惊涛骇浪之中, 任凭风吹浪打,独自岿然不动,被视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此 地尚有名人骚客题刻70多处,古朴 苍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