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重点句子赏析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连续三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句,点明了藏戏的特点:戴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好几天。从而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承上启下。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6、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 不 要 ……不 要 …… 不 要 …… 只要……”句式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7、 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天过下去。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人们从未听说过,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外,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失望,是他在岛上住下去的关键。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

8、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当意外来临时。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也没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而是很快接受了现实。“想办法”说明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行动起来应对困难。

9、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逊的孤寂和无奈。

10、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去。

鲁滨逊经过二十多年在荒岛上的辛勤劳作,已经衣食无忧,并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因此差不多对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已经淡忘了。

11、男孩简直不敢相信他会变成小狐仙。“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

“大概”“肯定”说明男孩不愿意相信自己变成了小狐仙,希望再变回人。

这里的心理描写说明男孩并不相信自己真的变成了小狐仙,这一场梦,自己还会变成人的。

12、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无济于事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他觉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去找小狐仙讲和。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站在闭目镜子前怪样子不会消失,引出下文找小狐仙过程中发生的事。

13、院子里的鹅和鸡立即掉过头来盯着男孩,并发出六一阵使人无法忍受的咯咯声。公鸡叫道,“他活该,咯咯里咕,他扯过我的鸡冠!”

立即”“盯着”写出了鸡和鹅听到尼尔斯名字时的强烈反应;从公鸡的话语中可看出尼尔斯以前是怎样淘气地捉弄他们,也表现出公鸡此时的幸灾乐祸。

14、男孩感觉到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肉皮,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上。他拼命地喊着救命。

说明男孩习惯了欺负猫,总是扯它的尾巴。愤怒使男孩早已忘记自己变成拇指大小之后是多么弱小无力。在被猫扑倒在地,前爪按住胸口,大嘴对准咽喉之后,又害怕猫要了他的命,所以大喊救命。说明男孩此时已经被吓坏了。

15、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

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头牛吼声的巨大,也表现了牛见到尼尔斯时强烈的愤怒之情。

16、五月玫瑰在她们中间年纪最大、最聪明,现在也最生气。“你过来,”她说,“你做的事都应该遭报应了。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脚绊倒她,你多次气得她站在这里流眼泪!”

五月玫瑰举出具体的事例,说明她不仅不满尼尔斯昔日欺负自己,也为尼尔斯捉弄妈妈的荒唐行为感到气愤。既表现了五月玫瑰的善良,也表现了尼尔斯的顽劣。

1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18、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19、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20、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2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上面这段话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仿写小练笔

第一次

小作内容及要求: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腊八粥》的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训练结合点 学习课文写法,描写自己喜欢的美食,感受地方美食文化。

简要指导过程

一、回顾课文《腊八粥》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二、你喜欢吃的美食是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喜欢它?交流:美食由哪些食材做的,它给你带来怎样的享受。教师点拨。

三、出示习作要求,学生练笔:写下自己喜欢的美食。(友情提示:可以写写美食的制作过程及感受哦。)

五、交流、评价。

例文

我最喜欢吃的是麻婆豆腐。夹上一块豆腐,沾一些辣酱,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下咽,麻麻的,辣辣的,回味无穷啊。麻婆豆腐不但好吃,还好做哦。只要把豆腐切成正方形的小丁,先放到热水中暖暖“身”,然后捞起来,再用干辣椒、花椒和姜片、豆瓣酱等炸汤,最后放入豆腐用小火炖开就可以了,等到起锅的时候勾上淀粉、撒上葱花,这样会更好吃更好看。嫩白的豆腐丁穿上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红红火火的,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小红花。加上阵阵诱人的香味,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第二次

小作内容及要求:

“读书的孩子最可爱”。相信六年级的你一定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你最喜欢哪一本呢?请你根据阅读的收获绘制一张“内容结构图”,以便更好地向同学们介绍它。

训练结合点

练习用“结构图”的方式概括阅读的书籍,理清书籍的基本内容,为“写作品梗概”打好基础。

简要指导过程

一、回顾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你最喜欢哪一本书?

二、再次翻阅该书,思考: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他(她)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浏览。

三、学生汇报交流,读过同一本书的同学可以补充。

四、在以上几个部分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包括哪些人、事或者物呢?概括地说说。

五、为了让同学们都能清晰地了解这本书,喜欢上这本书,请你用“结构图”的形式描绘出来。

(教师介绍几种结构图图示)

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例文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重点句子(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重点句子赏析)(1)

第三次小作内容及要求

阅读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学习该单元课文中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选择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写出自己心情“好”与“不好”时的不同感受。

训练结合点 仿照本单元课文,结合“初试身手”板块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

简要指导过程

一、阅读《那个星期天》《匆匆》这两篇课文,说说两位作者在文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他们是如何表达的?

二、阅读“交流平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两种不同方法:一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物中自然表达;二是把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三、阅读“初试身手”中的例子,学习体会第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情境或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说说你在心情“好”与“不好”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五、学生练笔。提示:注意将情感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六、交流、评价。

例文

妈妈答应今天带我去田野里看看,我那个高兴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旁的牵牛花藤上缀满了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它们好像正吹着小喇叭在欢迎我呢。我看看这一朵,闻闻那一朵,俨然是一只快乐的的小蝴蝶。看,那儿还有野菊花呢,金灿灿的野菊花哦,这儿一簇,那儿一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蹲在花丛中,闭上眼睛轻轻一闻,顿觉芳香沁人。树上飞来了一群活泼的小鸟,它们“吱吱喳喳”地叫着,那清脆的声音可真好听。驻足聆听,噢,她们在聊天呢!“你的羽毛真漂亮!”“你的歌声真好听!”……

第四次小作内容及要求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观看视频《董存瑞炸碉堡》,关注董存瑞炸碉堡时的外貌、神态、言行等,写下他英勇的革命事迹。

训练结合点

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与理想信念。

简要指导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你分别体会到主人公怎样的理想与信念?

二、再次阅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找出对李大钊、老班长外貌、神态、言行描写的地方,说说你体会到的感情。

三、像这样的革命先烈还有很多,观看视频《董存瑞炸碉堡》,认真观察董存瑞炸碉堡时的外貌、神态、言行等,感受其英雄事迹与坚定信念。1.组织交流。2.教师补充董存瑞资料。

四、学生练笔。提示:注意对人物细节的刻画。结合老师补充的资料,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点评互改。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又向前滚动。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正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织成一道火网。管不了那么多了,在战友的掩护下,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猛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钢铸一般的脸庞,一秒、两秒……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冲啊!”

第五次小作内容及要求

仿照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训练结合点学习课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作方法,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对所提观点进行论述。

简要指导过程

一、回顾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二、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作者如何利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四、结合本课书后“小练笔”中的“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你能列举几个事例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五、仿照课文写法,选择一个观点利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述。学生练笔。(注意建立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证明关系。)

六、师生交流,自改、互改。

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向着自己的志向前进,就一定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终走向成功。 巴斯德,是法国19世纪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有一天,他注视着桌上一瓶酸牛奶凝神思索:酸奶的发酵,是由于化学变化呢,还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呢?当时还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他整天思考着,把自己关在一间闷热的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试验。脸上被油烟熏黑了,衣服也布满污垢。时而呆立不动,时而狂奔疾走。有人说:巴斯德得了精神病。不知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巴斯德终于成功了!他用科学的实验证明了:酸牛奶发酸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并且写成了著名的《乳酸发酵》一书。

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反之,若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是再简单的事也不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