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

统编教材中年段4册课本中提出了36个阅读要素。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些语文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相等,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对照课程标准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将这些语文要素分为“学会朗读、默读课文”“读懂、理解文章,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其他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类解读,厘清各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分两期推送,上周我们推送了上期(点击此处回顾),今天为您推送下期。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1)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2)

初步掌握几种最常用的阅读策略

统编教材特别重视对语文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中、高年级教材除专门安排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外,更多的阅读方法策略是渗透在其他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中的。按照统编教材的设计,中年段学生应主要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

1. 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词语教学,教学每篇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时都要求学生积累,这当然不错。但值得积累的词语除课文中规定的,其实还有很多,加上每个学生的词汇量有差异,所以对学生个体而言,每篇课文中值得积累的词语是不一样的。因而积累词语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找出文章里值得积累的词语。实际上,更须要重视的是积累有新鲜感的句子,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彩。

中年级教材单元语文要素中安排了不少于三次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训练: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时主动关注、发现并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其价值不仅在于积累几个词、几个句子,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积累有新鲜感的语料的习惯。通过这几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作为阅读的策略,延伸到所有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从小养成阅读时主动积累、储存文章中有价值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的习惯,那么一定会提高语文素养,并且终身受益。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3)

2. 预测

这是训练阅读者阅读经常使用的策略。统编教材将其作为三年级第一个策略单元的学习内容,“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可见教材对“预测”这种阅读策略情有独钟。

3. 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

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一种有效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岀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学习提问策略,一是要增强提问意识,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不懂的句子、不懂的标点符号,甚至不懂的画面,都可以提出来,这是质疑问难的起步阶段,难度不大;二是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课后练习中列出了“问题清单”,要求学生从局部提问,从全文提问,从表达角度提问,这里就包含着高阶思维的运用,有相当的难度。小学生阅读时习惯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很少会主动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和写作方法。而从学习语文的角度看,如果能有意识地关注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点,那么就能从课文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这是儿童阅读的软肋,也正是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指导的重点。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4)

4. 阅读时写批注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所谓批注是指把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体会或发现的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帮助理解,促进深入思考。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是写批语,有眉批、首批,还有旁批、侧批、尾批等。注是用圈、点或画线作标记。批和注往往配合使用,加注以后再写批语,说明注的原因。批注可以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多个角度写出自己阅读时的深刻体会、产生的问题或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去思考,从遣词造句上去推敲,这样才能从文章中获得更多的语文营养。

批注与“提出问题”“预测”都有一定的联系。批注可以预测,也可以质疑提问。因此,可以将批注视作预测和提问的综合运用,学习预测或提问等策略,最终还是以批注的方式体现出来。有批注的阅读与没有批注的阅读,阅读质量有着天壤之别,从小养成阅读时批注的习惯,就意味着从小就学会了高质量阅读的方法,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时作批注的良好习惯。这绝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指导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反复操练,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时的自动化。因此,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只是学习批注的起点,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包括五、六年级的课文阅读,都应该要求学生将作批注作为预习时或阅读中的规定动作,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尽早养成阅读时作批注的习惯。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5)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6)

其他能力的培养

除阅读的方法、读懂文章的要求和阅读的策略外,中年段语文要素中还包含了一些与提高语文素养关系密切的其他能力的培养。

1. 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想象力和人的语文素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时运用图像化策略,将文字符号通过理解在头脑中转化为图像,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加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作文时头脑中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出的文章会更加生动、具体。

统编教材很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年段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有五处: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统编教材对培养想象力的重视可见一斑。图像化策略也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古诗和现代诗的课后,教材设计了大量运用图像化阅读策略的习题。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7)

2. 观察能力

观察力也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我们避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观察力强可以使一个人睿智、严谨,发现许多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中年段语文要素中与观察力有关的有两个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习作要素中多次出现观察训练: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把观察和感受到的事物写清楚”;第四单元“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统编教材问世之前,笔者曾经对照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须掌握的阅读方法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2)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联系上下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5)能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主动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相比之下,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中提出的目标更加具体,也更加详细,特别是阅读方法策略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方面。

统编语文一下课文(统编教材中年段语文要素解读)(8)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策略的掌握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学过了但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这样的学习效率不会高,学习方法策略,质量远比数量重要。以上列举的学习方法策略都不是通过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就能掌握的。

比如,朗读、默读、提问、批注,必须细水长流,反复操练才能真正掌握。即使教师认为很简单的“主动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真正成为学生自动化的阅读行为也很不容易。文学性课文可以积累、摘录优美的语句与精彩的描写,说明文则应该更多地积累趣闻,尝试有用的数据资料等。即使是文学性课文,写人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写景的散文,积累的方法也不可能一样。

教师应该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比较体验各种课文不同的积累方法,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动态地把握方法,在阅读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师教学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有必要通过一段时间(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指导,直到学生真正掌握并且形成习惯,再继续教学另一种方法,这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策略,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